##EasyReadMore##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第一節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古人說:「善盈而後福,惡盈而後禍」。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更是婦孺皆知。


  當人順天意而行時,天助之而使其順利。人逆天意而行時,天將降罪使其得到懲罰。在堯的年代裡,洪水氾濫。鯀治水時,違背了水往下流動的本性,採用堵塞的辦法,使天帝為之震怒。鯀因為不能順應天道而被誅於羽山。後來舜命鯀之子大禹治水,由於大禹能夠順應天地人之理,順應水的流動規律、採用疏導的方式治水,於是上天就把天地運行與凡間對應的洪範九法傳給了他,他按天帝所賜之法把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


  商朝「湯禱桑林」的典故則告訴人們,正是因為商湯有敬天之心、厚民之德,天才降大雨,消除夏桀時延續下來的大旱。而取代紂王的周武王也一樣擁有敬天的心,所以不稱帝,而降稱為王。他那愛民敬天的大德受到了百姓的愛戴。討伐了商紂之後,周武王釋放了商紂的賢臣箕子,並且虛心地向箕子請教治國之道,於是箕子便把上古的聖賢明君大禹為何能夠得到洪範九法的原因告訴了周武王。


  歷史上的賢明君主都有敬天之心。康熙在位時,有一年北京發生了地震。康熙對大臣說:「朕躬不德,政治未協,致茲地震示警。悚息靡寧,勤求致災之由。豈牧民之官苛取以行媚歟?大臣或朋黨比周引用私人歟?領兵官焚掠勿禁歟?蠲租給復不以實歟?問刑官聽訟或枉平民歟?王公大臣未能束其下致侵小民歟?有一於此,皆足致災。惟在大法而小廉,政平而訟理,庶幾仰格穹蒼,弭消戾。用是昭布朕心,原與中外大小臣工共勉之」(《清史稿·聖祖本紀一》)。正是這樣一種敬天愛民、反躬自省的精神,成就了康熙大帝「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偉大功業。


  聖人賢君,尊敬上天,順應天道,凡事為民著想,他們可以為了社稷百姓廢寢忘食、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如夏禹,商湯,周武無不如此。所以,上天也就給予他們身為帝王之尊的榮耀。同時其所統治的國度也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相反,歷史上的暴君為私為己,自以為是,唯我獨尊,逆天理而行。其結局是天降罪於其身,天降災於其地。國亡民反,不得善終。如夏朝末年的皇帝孔甲與夏桀,商朝末代皇帝商紂,西週末年的周厲王與周幽王,不是順天應人,而是暴戾無道。最後不但國家天災連連,還因而喪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