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龔小夏:美國政治中的「農村包圍城市」

 


龔小夏:美國政治中的「農村包圍城市」


作者:龔小夏


【??元10月31日訊】歐洲和亞洲的知識份子看美國總統大選,最無法瞭解的就是布希為什麼能夠得到那麼多美國人的青睞。在他們眼裡,布希總統不僅不學無術、愚昧無知,而且剛愎自用、窮兵黷武,結果將世界秩序弄得亂七八糟。伊拉克戰爭就是布希物質無能的鐵證。為什麼那麼多美國人還要對布希崇拜得五體投地?
其實,美國東西兩海岸的知識精英也同樣為此而困惑。在六十年代民權運動高潮過後的三十多年裡,美國從來沒有這樣分裂過。一半美國人堅決擁戴布希及其代表的共和黨強硬保守勢力,另外一半美國人認定布希是美國的恥辱,他帶領的共和黨的右翼勢力正在開歷史的倒車。


美國今天的政治地圖也許能夠給我們提供一點解答這個問題的線索。從地圖上看,傾向於民主黨的藍色州集中在東北角、北部的大湖工業區,以及整個西海岸。著名的國際性都會紐約、芝加哥、洛杉磯、三藩市、西雅圖、波士頓、費城、華盛頓以及汽車、鋼鐵等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電腦、生物化學等等新興工業也主要在這裡。絕大多數著名的大學,包括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哥倫比亞、斯坦福、伯克利等等,都坐落於這裡的大城市中間或者附近。傾向於共和黨的紅色州里面雖然也有如休士頓、亞特蘭大等幾個大城市,但它們都被廣袤的農業和畜牧業地區所包圍。所以,從全國選民投票的比例上看,戈爾比布希多得了五十多萬票。但是如果按照平方英里來計算,戈爾贏得了五十七萬五千多平方英里,布希卻贏得了兩百四十三萬兩千多平方英里,超過戈爾四倍還有餘。


上面根據二零零零年大選中各縣投票紀錄來制定的地圖,令人對美國「農村包圍城市」的政治局勢一目瞭然。撇開少數大企業利益集團不談,在今日的美國政治中,共和黨候選人布希的基本民眾在郊區或者農村,民主黨的基本民眾在大都會。農村的美國比較單一,在宗教上以基督教新教徒為主,在經濟上以普通中產階級為主,在性別上以男子為主,在種族上以白人為主,在價值觀念上以保守為主。大都市的人口卻是五花八門,宗教上有新教徒也有天主教徒、佛教徒、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無神論者在農村地區是句罵人話,在都市裡卻通行無阻。人口中包括了大量移民和少數民族。在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裡,白人甚至已經成了少數。在教育上,有大批常青籐學校的博士,也有數以百萬計的連高中文憑也拿不到的窮人。美國的大都市,是典型的所謂「沙拉社會」--各種材料攪拌在一起,卻依然保持著各自的特點。唯一將他們結合在一起的,是都市生活的沙拉油。農村人看著千奇百怪的城市不順眼,城市人也看著呆板煩悶的農村不順眼。


美國政治中城市與農村的社會分裂以及在政治上的針鋒相對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現象。事實上,類似於今天的狀況在上個世界二十年代曾經出現過。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以史為鑒,也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今天的美國。


一九二零年,民主黨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連任了兩屆,又到了大選年。威爾遜在任期最後一年裡得了嚴重的中風,根本不可能再次出來競選。共和黨推出了候選人沃倫‧哈定。


這時的美國正處於一個重要的歷史轉變關頭。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美國開始進入世界強國之列,在國際事務中有了一點發言權。在國內,都市化的浪潮正在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社會。二十年代的人口統計顯示,居住在十萬人以上大城市的人口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居住在農村和小城鎮的人口。在大城市的人口裡面,又有比例越來越高的移民。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出現土豆饑荒,於是掀起了移民美國的浪潮。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沙皇俄國驅趕國內的猶太人,美國於是成為許多猶太人的出路。其他的移民人口還有太平天國之後被美國雇來修鐵路的中國工人,以及歐洲和亞洲國家出於經濟或者政治原因移居新大陸的人民。另外,城市裡還有大量內戰後來自南方的黑人。大城市於是變成了在宗教、文化、語言、人種、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都非常多元的社會。與此同時,美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程度也隨著都市的發展而迅速提高。


基本上由白人基督教新教徒組成的鄉村社會對於大都市的多元化和現代化採取了高度敵視的態度。反天主教徒、猶太教徒、少數民族特別是黑人的運動在鄉村中日益壯大。飽含種族偏見與歧視的民間組織,包括後來聲名狼藉的三K黨的勢力迅速擴展。農村美國對城市美國開展了一場政治與法律的鬥爭。這場鬥爭最集中體現在兩個法律事件上。


第一個事件是一九一九年通過的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也就是著名的《禁酒法》。該修正案禁止在美國國內釀造、出售、運送酒類。要知道,在美國修改憲法是一件比總統選舉還重要的事情。在一七九一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一至第十條修正案,也就是著名的《權利法案》之後,在二百多年時間裡,美國一共只通過了另外十七條修正案。其中第十八條是《禁酒法》,一九三三年批准的第二十一條卻是廢除《禁酒法》。


《禁酒法》的提出與通過是鄉村美國向都市美國宣戰後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美國以清教精神立國,在最早的清教徒制定的《藍色法律》中就包含著禁酒的內容。保守的新教徒對飲酒和其他的娛樂活動總的來說持否定的態度。可是,都市中新到來的大量移民,特別是愛爾蘭天主教徒中許多人卻嗜酒如命。愛爾蘭人到一個城市定居,第一件事往往就是開酒吧。城市裡的醉鬼們讓農村中的清教徒萬分憤怒。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新教徒中發起了禁酒運動,最後成功地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禁止了一切酒類。可惜,這條法律不但沒有實現宗教衛道士們的理想,反而創造了高利潤的販賣私酒行業,導致犯罪團伙橫生。一九三三年羅斯福政府上台後,美國國會只好再通過第二十一條修正案來廢除《禁酒法》了事。


第二個事件是著名的斯科普斯審判。二十世紀初年,達爾文的進化論已經被西方社會所廣泛接受,各地的大中學裡紛紛開設了有關進化論的課程。可是,美國鄉村中大批新教徒仍然在以《聖經》作為判斷一切事物的唯一準則。一九二五年前後,有十五個州的立法機構提出了禁止在學校裡教授進化論的議案,理由是進化論違背了《聖經》的教誨。這些州里面就有田納西。該州只有大約兩千人口的底同鎮中一位中學教員約翰‧斯科普斯決定以身試法,向學生講授進化論。結果,斯科普斯被告上了法庭。


本來這只是一幢罰款一百至五百美元的普通案件,但在當時的形勢下卻引發了一場進步和保守力量的鬥爭,引起了全美國的高度關注。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表示要為斯科普斯提供法律辯護。擔任首席辯護律師的是來自芝加哥市的著名的信仰無神論的律師克萊倫斯‧達洛,而擔任檢察官的是以持保守宗教立場著稱的威廉‧詹寧斯‧布賴恩。布賴恩在一八九六、一九零零、一九零八年分別三次被民主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其中,一八九六年那次黨內提名競選時,布賴恩甚至打敗了現任總統克利弗蘭。


開庭的時候,來自全國各地一千多人擁擠在當地的法庭旁聽。布賴恩在開場白中宣稱:「如果進化論贏了,就意味著基督教的末日。」達洛則說:「正在接受審判的不是斯科普斯,而是人類文明。」在審判過程中,達洛要求自稱是基督教義專家的布賴恩作證。他向證人席上的布賴恩問道:「你相信上帝在六天裡面創造了世界,在第七天休息嗎?」「當然,」布賴恩答道,「《聖經》裡面就是這樣教導的呀。」「除了《聖經》人們還需要讀什麼書嗎?」「不需要。」


雖然媒體認為達洛成功地為斯科迪斯作了辯護,但是在最後陳述的時候,達洛卻要求陪審團判處被告有罪。因為有罪判決將給予辯方上訴的機會。而整個斯科迪斯案件的關鍵,就是要將官司打到州里的最高法院,通過最高法院來推翻反進化論立法。田納西州最高法院最後的確推翻了判決,但理由卻是技術性而不是原則性的。一直到一九六八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才在另外一個案子中裁決,以宗教原因來禁止教授進化論妨礙了言論自由,因此也違反了憲法第一條修正案。


發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些事件,給我們提供了理解美國社會城鄉分野及其政治影響的重要線索。每當歷史的轉折關頭,鄉村美國與城市美國、宗教美國與世俗美國、進步美國與保守美國、開放的美國與封閉的美國之間總會通過政治與法律來進行一番激烈的爭奪。冷戰與九一一之後,美國無疑再次面臨著這樣一個歷史關頭。這也就是本次大選中布希的美國與克裡的美國,或者說共和黨保守派勢力的美國與民主黨自由派勢力的美國鬥爭得難解難分的根源。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保守派勢力曾經在政治上取得過極大的成功,連續在一九二零、一九二四、一九二八三次的總統大選中贏得白宮寶座,在美國歷史上留下了三位共和黨總統的名字:沃倫‧哈定、喀爾文‧柯立芝、赫伯特‧胡佛。這三位總統都已經被歸入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總統之列。但是,他們在競選期間卻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腐敗的總統哈定競選時信誓旦旦要將美國「帶回正常狀態」,也就是要抵制移民和現代化浪潮到來的衝擊。哈定贏得了四百零四張選舉人票,民主黨對手考克斯只得到了一百二十七張,成了美國總統競選歷史上最大的贏家之一。胡佛的勝利更加可觀。他得到了四百四十四張選舉人票,對手只有八十七張。鄉村的美國固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市中大多數的人沉醉在經濟繁榮的發財夢中,不願意支持任何社會改革,直到一九二九年的股市崩潰將美國社會推入了經濟危機的深淵。


二零零四年的總統大選,美國又再次面對都市與鄉村的嚴重分裂。布希政府是否也能夠取得共和黨人在二十年代取得的政治成功呢?如果能夠的話,他們是否會將美國再次推入某種危機?以今天美國的國力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共和黨的強硬保守勢力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哪個方面將美國引入一次新的危機,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都是災難。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