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1999以來主要天災一覽

 


1999以來主要天災一覽
 
  1999年


  [乾旱]


  1999年全國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發生旱情。山西、河北、陝西、內蒙古、遼寧、山東、河南、北京、天津、甘肅、黑龍江等省市區,北方冬春連旱之後,夏秋又出現大範圍嚴重乾旱。北京、河北大部、河南南部、山西西北部、安徽淮北及陝西、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的局部地區降水量偏少5~7成。南方的湘、桂、粵、鄂等省區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冬、春、秋乾旱。全國累計受旱面積4.52億畝,成災2.49億畝。全國受旱面積一度達到2266h米2,為80年代以來同期最大值。有1920萬人出現臨時飲水困難。


  夏秋旱發生在華北、黃淮、西北東部、東北西部,這一時期,黃淮、江淮、華北大部、東北西部降水比常年同期少5~8成,其中北京、河北滄州、遼寧大連、安徽阜陽、江蘇淮陰、河南南陽、陝西安康等地的降水量是自1949年 50年來同期的最少值或次少值。松花江、遼河來水少4~5成;海河大部分河道斷流,淮河干流來水少7~9成,出現了1949年以來的第6次斷流。嚴重的夏秋旱造成北方秋作物大面積乾枯絕收。


  1999年是北京市歷史上罕見的乾旱年份。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統計,當年汛期降水量僅255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516毫米少一半,整個汛期最大日雨量僅24毫米,是1949年以來汛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整個夏天持續高溫酷暑,沒下過一場像樣的雨,全市16座大、中型水庫蓄水量比汛前減少4.23億立方米,河道未出現過一次較大水量。


  [洪澇]


  1999年入汛後,中國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一帶暴雨頻繁,長江流域夏季降水量僅次於1954年和1998年,居1949年以來第三位,太湖流域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長江中下游出現僅次於1998年的歷史第二高水位。


  [高溫]


  1999年,中國華北等地分別於6月24日~7月2日和7月23日~7月30日出現兩段持續性晴熱高溫天氣。在第一階段高溫期,日最高氣溫>35℃的連續日數一般在6至7天,多者達9天,為1949年以來所罕見。在第二個階段高溫期,日最高氣溫一般有35~39℃,部分地區達40~42℃,其中北京7月24日最高氣溫達到42.2℃,是1949年以來京城夏季高溫的極值,也是近一百多年來夏季高溫的次高值。


  [蝗蟲]


  河北、河南出現蝗災。山東省發生特大蝗災,面積已達350萬畝,其中高密度暴發區102萬畝,其發生面積之大、密度之高,為歷史上少有。


  2000年


  2000年遭受了罕見的全國性乾旱,為1949年以來乾旱最為嚴重的年份之一。2~7月,華北、西北、黃淮、東北及江淮、漢江、長江中下游沿江等地先後出現不同程度乾旱。乾旱高溫致使北方部分省市發生大面積嚴重的蝗蟲災。大江大河水勢基本平穩,全國較大範圍的暴雨洪澇發生頻次較少。2000年春季,中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頻繁。


  [乾旱]


  2000年遭受了百年未見的乾旱。這次旱災幾乎波及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和部分南方地區,全國年內受旱農作物6億畝,成災4億畝;400餘座城市缺水;有3800萬城鄉人口和2400萬頭大牲畜一度因乾旱不同程度地出現飲水困難。


  [沙塵天氣]


  2000年春季,中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頻繁,共出現了14次沙塵天氣,沙塵總日數達41天,平均每兩天就有一次明顯的沙塵天氣。揚沙、浮塵、沙塵、沙塵暴天氣,影響到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湖北、江蘇及安徽等省區,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還多,這種惡劣天氣發生時間之早、頻率之高、範圍之廣、強度之大,都是近50年來所罕見的。就連黑龍江西南部也出現了90年代以來罕見的沙塵暴和強沙塵暴天氣。在中國西部地區夏季也出現沙塵天氣。2000年僅北京地區就遭受12次沙塵暴,占90年代10年總數的52%。與往年相比,2000年北京的風沙來得早、次數多,而且一次比一次勢頭猛。


  [高溫]


  2000年世紀末年,高溫天數之多,北京氣溫之高均是1915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當年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9.5℃,創造了184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同期最高值。7月1日這天,有9個氣象觀測站實測氣溫在40℃以上。2000年1~9月全市平均降水量397毫米,比多年同期589毫米減少三分之一多。汛期降水量319毫米,比多年汛期516毫米減少近四成,是1949年以來北京同期第6個少雨年份。


  [蝗蟲]


  乾旱高溫致使北方部分省市發生大面積嚴重的蝗蟲災。5至6月份,蝗蟲在黃淮海地區及新疆西北部地區相繼大發生,發生規模和程度均為1949年以來所罕見。據統計,全國各種蝗蟲在重點蝗區的16個省、區、市發生面積達9000萬畝,其中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天津、河南、 四川成都、海南、新疆等地區。重發生地區蝗蟲密度高達每平方米1000至5000頭。


  [雪災]


  2000年春季,新疆、內蒙古牧區遭受雪災襲擊,造成25人死亡,其中內蒙古自治區16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9人;死亡牲畜78.76萬頭,其中內蒙古自治區46.7萬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2.1萬頭。


  [地質災害]


  2000年,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降雨偏少,而西南、西北、東南沿海等地由於暴雨集中,引發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因地質災害造成1102人死亡、63人失蹤、26709人受傷。


  2001年


  2001年,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年內出現了乾旱、颱風、沙塵暴、高溫、暴雨洪澇、風雹、凍害及雪災等多種氣象災害。從氣象災害角度來看,災情屬偏重年份,其中尤以乾旱突出。自1999年以來,年降水量連續三年持續偏少,水庫蓄水嚴重不足,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本年度天氣氣候條件對全國農業生產屬重災年景。


  [乾旱]


  2001年是繼1999年和2000年連續大旱之後的又一個特大旱災年,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旱災,山西、山東、河南、遼寧等省旱情尤為突出。


  [沙塵天氣]


  2001年風沙和沙塵暴天氣出現時間偏早、次數多、影響範圍廣,甚於風沙天氣頻發的2000年。2001年年初,河西走廊、內蒙古部分地區出現大風、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並影響到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部分地區。3~5月先後出現範圍不同、強度不等的沙塵天氣18次之多,總日數為45天,約占春季總日數的50%。


  4月初,中國西北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蒙古的戈壁沙漠發生強烈風暴。強風捲起了數以百萬噸計的沙漠碎片,並將碎片捲入遠離地面向東移動的氣流之中,形成雲狀沙塵。這片雲狀沙塵在亞洲的沙漠風暴中形成,跨越了半個地球,曾導致美國西部幾個州的天空呈一片白,又令阿拉斯加的雪變棕褐色。


  [蝗蟲]


  山東、河北、河南、海南、新疆、西藏等11個省區市發生夏季飛蝗100多萬公頃,發生區域涉及160個縣市區,其中河北安新、黃驊、河南開封、蘭考、山東墾利等20多個縣還出現高密度蝗群,蝗蟲密度一般在每平方米100頭至500頭,而在這些地方嚴重地塊密度已達每平方米3000頭至10000頭。除飛蝗外,非遷移蝗蟲還在內蒙古、新疆、遼寧、廣東等省區發生670多萬公頃。另據農業部預測,2001年蝗蟲發生面積將達到一億畝,超過去年。


  [颱風]


  200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5個颱風生成。其中有9個颱風先後在中國登陸,登陸個數較常年偏多,其中7月份接連有5個颱風登陸,是近50年來同期之最。颱風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往年偏重。


  [高溫]


  氣溫偏高是主流。全國年度平均氣溫高於常年值,為1961年以來僅次於1998年和1999年的第三個高溫年。同時,一些地區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乾熱風災害。今年北方地區高溫天氣開始早,且氣溫之高,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同期少見。


  [東北異常寒冷]


  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冬季出現了異常嚴寒天氣,冬季9個旬中除2000年12月中旬和2001年2月下旬外,其餘7個旬氣溫明顯偏低。其中1月上中旬和2月上旬大部地區偏低4~8℃。


  [地質災害 ]


  2001年度全國共發生滑坡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5793處。其中重大地質災害240餘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35億元。死亡最多的雲南省達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慶、貴州和廣東,分別為146、108、82、61和54人。本年度全國有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因地質災害造成比較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它們分別是雲南、湖南、重慶、廣東、四川、湖北、山東和遼寧。


  2002年


  2002年上半年中國氣候複雜多變,春旱和洪澇先後襲擊;大部分地區前三個月氣溫持續偏高;雷雨大風、冰雹等天氣頻繁;沙塵天氣強度大、範圍廣。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以局部或小範圍為主,但波及面較大。這種「四面開花、星星點點」的受災特點在往年同期是不多見的。


  [乾旱]


  2002年,中國北方和華南兩地大部地區1~3月降水量一般偏少4成以上,同期氣溫又持續異常升高,旱區涉及華北大部、東北中西部、黃淮北部、西北東部及華南、西南部分地區。山東、河北、四川、廣東蘇北地區大旱。山東尤為嚴重。春旱發生早、範圍廣。有些地區旱情從去冬今春一直持續到5月中旬,一些地區長達200天左右未降透雨,出現近幾十年來罕見的冬春連旱,廣東省因乾旱造成1300多座水庫乾涸。 據3月底統計,全國受旱和缺水、缺墒面積2100萬公頃,1590多萬農村人口發生臨時飲水困難,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些縣級以上城鎮缺水。


  [沙塵天氣]


  2002年春季,中國北方共出現了12次沙塵天氣過程。具有出現時段集中、發生強度大、影響範圍廣等3個特點。其中3月18日到21日,20世紀90年代以來範圍最大、強度最強、影響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沙塵天氣過程襲擊了中國北方14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影響人口達1.5億。


  [洪澇]


  2002年4 至6月,全國大部地區降雨較頻繁,且分佈不均,旱情雖得到緩解,但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氣溫變幅較大。4月下半月至5月上半月,長江中下游一帶持續陰雨,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發生漬澇或洪澇。洞庭湖、鄱陽湖水系一些支流水位一度超過警戒水位。新疆伊犁地區也一度持續中到大雨天氣。廣東、湖南、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局部還出現了龍捲風。強風驟雨夾帶冰雹的突發天氣給局部地區造成較嚴重的損失。


  進入6月,全國出現三次降水集中時段。6至12日,北方地區出現一次大範圍的強降水過程,陝西、四川、重慶、湖北和貴州五省市暴雨成災,陝南損失嚴重。10至17日,江南中南部、華南中北部和西南東部降雨,廣西柳江、湖南湘江、江西贛江、撫河、福建閩江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19至30日,江南北部、漢江、江淮等地先後出現強降雨,部分地區暴雨成災。此外,6月下旬,華北、黃淮、東北一帶地區出現持續低溫或陰雨天氣。江南梅雨天來到了北京。


  [高溫]


  全國中東部地區及廣東地區出現高溫。7月中旬北京一直籠罩在50年來的同期最酷熱的持續高溫之中。氣象觀測到的最高溫度超過40 ℃,是40年來北京7月中旬的最高觀測溫度。


  [蝗蟲]


  2002年蝗災的範圍比去年更廣,蝗蟲密度更大,涉及津、冀、晉、遼、吉、蘇、皖、魯、豫、瓊、川、藏、陝、新14個省區市,比去年擴大400萬畝。近一億畝地受災。


  [地震]


  2002年,中國境內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9次,其中5級地震25次,6級地震2次,7級地震2次。包括台灣地區19次,東海1次,大陸地區9次。


  [瘟疫]


  11月16日廣東佛山市發現一名烈性傳染病人。此病後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名為 「SARS」薩斯。此後,200~300 多人被傳染,多人死亡。


  2003年


  2003年,中國發生的洪澇、乾旱、高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要多於常年,而且強度也刷新了1961年中國有全面氣象數據以來的多項記錄。2003年,中國發生了旱災、洪澇、風雹、颱風、地震、沙塵暴、雪災和低溫冷凍等自然災害。災害的主要特點是:災種多、發生早、時間長、分佈廣、損失重。


  [乾旱]


  華北、東北和西南部分省份發生較大範圍的春旱;7月份以後,江南至華南大部地區嚴重伏旱。乾旱嚴重時期,全國共有2694萬城鄉人口、1665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臨時飲水困難,因旱損失糧食3080萬噸,經濟作物損失346億元,糧食損失高於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平均水平。


  [洪澇]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發生了超過 1991 年的特大洪水,與此同時,湖北、湖南、四川、重慶等省份部分地區也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8月下旬以後,渭河流域、漢江上游發生洪澇災害;9月下旬以來一直持續到10月下旬,黃河流域的渭河段、河南蘭考段和山東東明段再次發生了洪澇災害。


  據初步統計,全國有30個省(區、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人口2.27億人,因災死亡1356人。洪澇災害損失重於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平均水平。


  [高溫]


  中國長江以南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夏季持續一個多月38到43℃的罕見高溫,不少地方最高氣溫屢破紀錄。中國南方地區的平均年降水量是1961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颱風]


  2003年(1~12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1個颱風生成,其中有6個在中國登陸。第7、12、13號颱風登陸時強度強、破壞力大,給沿海部分地區造成嚴重損失。


  [沙塵暴]


  2003年春季,中國共出現了7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有2次沙塵暴。


  [雪災]


  2003年冬季(2002年12月~2003年2月)內蒙古出現近30年罕見的大範圍降雪、降溫天氣,且持續時間長,個別地區出現暴雪,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等牧區發生雪災。


  [地震]


  5級以上地震超過30次。其中新疆巴楚 - 伽師、青海德令哈、雲南大姚、內蒙古赤峰、甘肅民樂山丹、甘肅岷縣、雲南昭通地震震級較高,損失較大。


  [蟲災]


  北方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蟲害。


  [地質災害]


  2003年全國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蹤、56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8.65億元。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省份有四川、陝西、湖南等。


  [瘟疫]


  2003年初以來,中國內地24個省區市先後發生薩斯疫情,共波及266個縣和市(區)。截至8月16日,中國內地累計報告薩斯臨床診斷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


  2004年


  2004年,中國出現了乾旱、暴雨洪澇、颱風、冰雹、高溫、雪災、低溫凍害等多種氣象災害,並且呈現「種類多、頻率高、來得早、走得晚、多點散發、影響大」的態勢。


  [旱災]


  1月至6月上半月,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持續少雨(雪),是近50多年來該地區同期最為嚴重的乾旱。入秋以後,南方大部降水持續偏少,華南和長江中下游部分省9~10月的區域平均降水量僅有98毫米,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小值;11月初,旱區擴展至幾乎整個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其中廣西、廣東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南部、湖北東部、江西大部、蘇皖中南部、浙江北部等地達到重旱標準,部分地區達到特重旱標準。


  [颱風/熱帶風暴]


  全年共有8個颱風和熱帶風暴在中國登陸。但其中0414號「雲娜」颱風重創浙江,是1996年第15號颱風之後近8年中登陸中國大陸最強的颱風。


  [暴雨/洪水]


  7月10日,北京城區突降暴雨,其中豐台1小時最大降水量達52毫米,10分鐘最大降水量達23毫米,部分路段積水嚴重,造成城區交通嚴重癱瘓。7月12日 晚,狂風暴雨突襲上海市,雖然持續時間不到1個小時,但降水量達到30毫米,最大風力達到9~11級。9月3~6日,四川東部、重慶等地出現了暴雨、大暴雨天氣過程。這是四川省東北部地區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也是重慶市自1982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區域性降水過程。9月7~10日,福建中南部沿海出現暴雨天氣,其中福建平潭過程總雨量達420.1毫米,24小時雨量達250.8毫米,破1951年以來當月日最大降水量記錄,造成局部洪澇和山體滑坡等災害。11月9日,浙江台州、溫州等地出現深秋罕見的大暴雨天氣,其中溫嶺24小時雨量達253.1毫米,打破全省11月份歷史最大日雨量記錄。


  [沙塵暴]


  春季,中國共出現15次沙塵天氣過程,比上一年同期明顯增多,但沙塵天氣日數比常年同期偏少。


  [雷擊]


  2004年全國局地雷擊頻繁發生。據6月以來不完全統計,浙江、廣東、雲南、河北、安徽、江蘇、湖北、四川、山西、新疆等省區局地遭受雷擊,造成至少234人死 亡。其中,6月26日浙江臨海遭受雷擊,造成17人死亡。7月14日上午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部分避雨的群眾遭雷擊,當場死亡5人,重輕傷13人。


  [地震災害]


  2004年中國境內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34次,包括大陸地區22次,台灣地區12次。其中6~7級地震5次,5~6級地震29次。


  2004年中國大陸地區有11次地震成災事件。地震災害共造成中國大陸地區約95萬人受災,受災面積約20815平方公里;死亡8人、重傷209人、輕傷479人;造成房屋153548m2 毀壞,817194m2嚴重破壞,2054527m2中等破壞,5902267m2輕微破壞;地震災害總的直接經濟損失9.5億元。


  [地質災害]


  2004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3555起,其中造成人員傷亡或50萬元以上經濟損失的地質災害976起,全年共造成人員傷亡1407人,其中死亡 734人,失蹤124人,受傷549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9億元。


  [海洋災害] 


  2004年全國海洋災害屬正常年份。風暴潮、赤潮、溢油等災害共發生155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4億元,死亡、失蹤140人。


  2005年


  2005年,全國出現了乾旱、暴雨洪澇、颱風、大風、冰雹、雷擊、龍捲風、高溫、雪災、低溫凍害等多種氣象災害。年內,各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42億元,因災死亡2475人,屬於災害偏重的年份。


  [旱災]


  華南南部出現嚴重的秋冬春連旱,雲南發生近50多年來少見的嚴重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初夏旱,西北東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發生夏秋連旱,江南、華南一度秋旱明顯。


  [颱風/熱帶風暴]


  2005年,8個颱風和熱帶風暴登陸中國,颱風強度大、範圍廣、災情重,颱風災害損失為1997年以來最嚴重。颱風「麥莎」是2005年造成影響範圍最廣、經濟損失最重的颱風。


  [暴雨/洪水]


  暴雨洪澇災害較常年偏重,西江、閩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遼寧等地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渭河、漢江流域秋季出現特大洪水。


  [沙塵暴] 


  2005年春季,全國共出現5次沙塵暴天氣過程。最強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出現在4月27~28日,內蒙古二連浩特、阿巴嘎旗、滿都拉、錫林浩特出現了強沙塵暴。


  [雷擊]


  2005年,全國雷電災害呈現發生頻次多、範圍廣、影響大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國共發生雷電災害1.1萬多起,其中,雷擊致人傷亡事故 700多起,引起火災或爆炸事故200多起,造成建築物損壞1100多起,引起供電故障2700多起。全年雷電災害共造成1300多人傷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


  [海洋災害]


  2005年,中國海洋災害頻發,影響範圍廣,沿海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全部受災,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94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風暴潮、赤潮、海浪、溢油等災害共計176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32.4億元,死亡(含失蹤)371人。


  [瘟疫]


  五月,青海超過千隻候鳥死於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幾乎是與此同時,新疆自治區上千隻鵝發病,超過數百隻鵝死於禽流感。同是5月,山東省和江蘇省爆發口蹄疫。隨後北京市、河北省以及新疆自治區也爆發口蹄疫疫情。


  隨後發生了人染禽流感的病例。截至11月20日,據中國官方的消息,中國爆發禽流感地區已有十五個,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安徽、湖南、遼寧、湖北、山 西、江西等省份發生禽流感。中共政權11月16日首度公佈三例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的病例,湖南兩例、安徽一例,其中兩人已經死亡。


  2006年(部分)


  2006年以來,自然災害較多、偏重,主要有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除乾旱面積偏小外,暴雨、雷電、颱風、沙塵暴、低溫凍害、雪災、酸雨均偏重。


  [沙塵暴]


  截至5月24日,2006年中國北方共出現了17次沙塵天氣過程,按強度分類,其中強沙塵暴5次、沙塵暴5次、揚沙7次,是近7年來沙塵天氣的第二個嚴重年份。


  [旱災]


  四川、重慶地區遭遇五十年特大乾旱。自5月開始,重慶市40個區縣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旱情,18個區縣為特大乾旱。今年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先後發生嚴重的春旱、夏旱和伏旱。全省共有50個縣(市、區)發生春旱,113個縣(市、區)發生夏旱。特別是從6月下旬開始,遂寧、南充、廣安、達州等地出現了嚴重的伏旱。重慶市農作物受旱面積一百多萬公頃,有八百萬人、近六百萬頭牲畜出現飲水困難。寧夏、甘肅、內蒙古、湖北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災。


  長江重慶段水位降至4.12米,為10年最低。低水位造成多班輪渡停航。


  [颱風/熱帶風暴]


  2006中國颱風登陸早、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是一大顯著特點。第一號颱風「珍珠」5月18日就在中國廣東登陸,提早了 近40天,是1949年以來5月份登陸中國僅有的四次颱風之一。第四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深入內陸後強度維持八級風力以上,時間長達31個小時,是歷史上登陸後維持時間最長的一個強熱帶風暴。「珍珠」、 「格美」、「碧利斯」、「派比安」及「桑美」等均造成重大的人員財產損失。


  〔瘟疫〕


  自2005年5月22日自青海湖畔發生了候鳥死於H5N1亞型禽流感的疫情後,至2006年6月16日,據中共的報導,一年之中,中國各地,包括四川、 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山西、貴州、遼寧、上海等各省市陸續爆發禽流感疫情,除了大量禽鳥死亡和被撲殺之外,已有19人受到感染,至少12人死亡。


  參考資料


  2000~200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