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研究 美國醫界證實人死其神識不死
親自陪伴上千人面對死亡,並且蒐集來自世界各地兩萬個瀕死體驗之
例,庫柏勒-羅絲醫生確信,在人死了之後生命仍有延續,因為神識是不死
的。她也肯定沒有人會孤獨死去,通常會有最愛的意識來接,可能是死去
的親人,或是所信仰的耶穌、聖母瑪利亞、阿彌陀佛等。
甫於5月中出版的《琉璃光》季刊,首篇文章談〈瀕死經驗與死後溝通的研
究結論:神識是不死的〉,根據庫柏勒-羅絲醫生(Elisabeth Kubler-
Ross, MD, 1926~2004)的研究,很多人在瀕死經歷中見到已死的親人。
譬如有一次,她陪伴一位因為全家遭遇車禍而受重傷的小孩,臨死時小孩
變得平靜安詳,她問小孩有什麼感受,小孩說:「一切都好,媽媽與彼得(
哥哥)已在旁等候。」小孩不知道媽媽已死,連庫柏勒-羅絲醫生也不知道
彼得死於十分鐘前。
庫柏勒-羅絲醫生發現死亡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神識離開身體,沒
有腦波,心電圖呈現死亡狀態;然後就進入第二階段,沒有時空限制,可
依心念立即到任何地方,盲人在這階段可看得見,啞巴可說話,聾子可聽
得見。第三階段是超時空的回顧一生,地球上的時間也許幾秒或幾分鐘,
而心識的感受是多重的。
隨後又有許多醫生研究死亡與瀕死案例,都可與庫柏勒-羅絲醫生的發現相
印證,其中受矚目的是心臟科專家范拉曼爾醫生(Pim Van Lommel),他在
荷蘭十家醫院以344個心臟休克搶救回來的病人為研究對象,發現18%有瀕
死經驗。
這些有瀕死經驗的人裡,30%有經過隧道的感覺,看到了天堂景象或遇到親
人,25%有離開身體的感覺,與「光」溝通或看到彩光,13%有回顧一生的
體驗。
有瀕死體驗的人,其體驗對往後人生觀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康涅狄克大學
瑞恩(Kenneth Ring)博士總結出12項,諸如:(1)珍惜生命的一切,包括平
凡的經驗。(2)不再追求物質生活,知道那是虛假的。(3)失去競爭的意願
,關懷更重要。(4)靈性上不斷的自我提昇。(5)相信死後生命會延續。(6)
相信宇宙中有超然的力量,有些人稱為「神」或「光」。
《琉璃光》季刊在本文裡引用庫柏勒-羅絲醫生的著作《論死後的生命》
(On Life after Death),其實出版於1991年,該刊撰寫這篇探討瀕死體驗
的用意,是因為受到西方許多這類案例的啟發,想藉此來蒐集中國文化中
的瀕死經驗,或死後與親人、朋友直接溝通的例子。
《論死後的生命》這本原著只有96頁,儘管已出版15年,在亞馬遜網路書
店上至今仍然不乏有讀者給五顆星的好評。全書包括四篇論文,分別是〈
活著與瀕死〉(Living and Dying, 1982)、〈死亡並不存在〉(Death Does
Not Exist, 1977)、〈生命、死亡、死後的生命〉(Life, Death, and
Life After Death, 1980)、〈父母之死〉(Death of a Parent, 1991)。
有位給五顆星的讀者簡介該書內容如下:「這幾篇演講相輔相成,所傳達
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身體只不過是個殼(或繭),下一個階段成長為神識(或
蝴蝶)。人來到地球上的生命意義在於學習與成長,並且最重要的學習是無
條件的愛,如果您能把這置於唯物與自我之上,您的生命回顧將會美好,
而在這世界上沒有『巧合』的事。」
另有一位讀者2006年4月27日在亞馬遜上寫感言,她說她先生在32歲時突然
離世,有人給她這本書,使她有相見恨晚之感。經由庫柏勒-羅絲醫生廣泛
蒐集瀕死體驗,證實死後生命仍有延續,這位女士對於丈夫之死的痛苦減
輕了許多。
還有位在亞馬遜上留言的讀者表示,父親在48歲自殺,過沒多久他看了這
本書,就舒緩了為父親之死所感到的恐懼,也因這本書改變了他對死亡的
看法,不再為逝去的父親擔憂。了解到他父親是安全的在某地,將來會再
見到他父親。
生死學專家庫柏勒-羅絲醫生原先是位精神科醫生,出生於瑞士,因為嫁給
了美國人才放棄瑞士的行醫工作。她在1969年出版《論死亡與瀕死》(On
Death and Dying)一書,成功大學護理系教授趙可式說:「這是最早有關
關懷臨終病人心理的著作,當時極為膾炙人口,醫護、社工人員幾乎人手
一冊。」
在第一篇專文提到,絕大多數瀕死體驗者都說他們感受到和平與快樂,而
非痛苦與折磨。但也不完全如此,《天堂印象──100個死後生還者的口述
故事》記載一位叫海德勒的德國警察局長對人冷漠粗暴,在瀕死體驗中看
到自己被許多貪婪醜陋的靈魂包圍著,其中一個靈魂張著血盆大口撲上來
要咬他。
《琉璃光》季刊在文末以庫柏勒-羅絲醫生的看法為結尾:一旦人們了解到
在死時需要為生前所做的一切負責,那麼,人們在世時將會改變他們的生
活方式。
我真的死了嗎?
“瀕死體驗”是現代醫學的難題和未解之迷。這個“瀕死體驗”的經
典範例在使人們認識到對人體生命的認識是多麼的有限之余,也讓人們窺
視到幾分“元神不滅”的奧妙,甚至有人因此已經摸到了修煉的門檻。
傑尼﹒史密斯死過一次。這是她終身難忘的一次經歷。
事情過了幾乎五十年,這位南卡羅萊那州的祖母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仍歷歷
在目。在生第二個孩子時,她的心臟突然停止了跳動。“我感覺到有什麼
東西離開了身體。我看不見,因為我被一層薄霧包裹。但我從未失去過知
覺。站在霧裡,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亡。然而一種混雜著歡喜與感激
的強烈感覺告訴我,我仍然活著。”
霧氣漸散,亮光出現。“我與亮光溶為一體,仿佛回到嬰兒時期。我仍然
記得那種愛與被呵護的感覺,它使我著迷。實際上我開始考慮在消散之前
,我還能得到多少這樣的感受。” 在新世界裡,史密斯與另一個生命對
話。那個生命解答了她的許多問題,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但不允
許她將更多的知識帶回地球。她在痛苦中醒來,發現醫生正在替她做心臟
按摩。
史密斯的往事是“瀕死體驗”的經典範例。這類體驗人各有異,他們傾向
於分享其中相同之處。普遍存在的體驗包括離體感覺、看到或感到被耀眼
的光芒包裹、強烈的情感、見到故去的親人和/或高級生命以及回顧一生。
弗吉尼亞大學精神病醫生布魯斯﹒格雷森將幾次研究成果整理後得出結論
,大約百分之九到十八的瀕死者經歷過“瀕死體驗”。盡管大多數體驗令
人愉快,也確有一些人經歷了恐懼或不悅的事情。
離體還是失常?
醫生們常常將瀕死體驗劃歸為藥物引發的幻像。但格雷森不這樣認為,因
為相比於心臟病突發或遭遇意外事故,人在用藥、醉酒或高燒時的體驗沒
有那麼複雜。
一些專家提出理論說臨死時的缺氧狀態會導致幻覺。其它人認為機體釋放
內啡呔以拮抗死亡的可怕感覺,由此造成瀕死體驗。但格雷森說,缺氧造
成的幻想通常是扭曲的,而單一的化學物質並不能證明其為主因。
在2000年2月5日的<柳葉刀>期刊上,格雷森報告說,經他研究的134例瀕死
者中有96人經歷了瀕死體驗。所有人都經過標準化檢查以測定其意識分離
的頻率。研究人員發現瀕死體驗與意識分離的感覺相關,而非精神紊亂。
後效應
那些經過瀕死體驗後倖存的人幾乎毫無例外地宣稱他們的世界觀發生了巨
大的改變。這些改變有很多是可以理解的:對來世信心大增,更多地關心
別人,物質佔有慾減少。<死亡之旅>和<挺進歐美加>的作者肯尼斯﹒凌根
據大量記錄證明倖存者對死亡的恐懼大大減少。凌說,瀕死體驗越深,存
活後生活的改變越大。但同時反效果也可能存在。
菲利斯﹒愛德懷特已經出版了幾本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她說,大部分經歷
了瀕死體驗的人會有一段情緒低落期。在她的新著<瀕死體驗之完全傻瓜指
南>一書中,她寫到“或者他們認為自己瘋了,無法理解已經發生的事
情...或者他們感覺有點失落。”
幸運的是,這段情緒低落期通常很短暫。愛德懷特還記錄了生理學方面的
改變,如血壓降低、過敏性增強、對聲光敏感以及對藥物和其它化學物質
的耐量降低。傑尼﹒史密斯說她的瀕死體驗使她更加相信神靈,然而同時
使她進一步遠離教堂。
“我的牧師顯而易見對此不甚舒服。他一點都不願意就此事進行討論。”
從那以後,她發現自己被各種各樣的精神團體所吸引,包括精神療法。
史密斯說“我的瀕死體驗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但並未影響我的日常生活。
以前我是個快樂的人,現在仍然如是。但我知道了人類遠遠超出我們現在
所了解的。”
專家稱瀕死體驗分五大階段 首先感到驚喜
人死後究竟還有沒有靈魂?這個問題總會讓人類倍感興趣。早在20
世紀初,一個叫做伯恩特的德國醫生就曾下過決心,要弄明白人們死時的
感覺是怎樣的,對曾徘徊在生死邊界的人們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後,他發現
死而復生的人們在進入死亡世界後首先體驗到的是一種強烈的欣喜之情。
專家:瀕死體驗分五大階段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一位名叫阿諾德的人曾掉落到阿爾卑斯山的峽谷
中,在向下跌了300米後,他的身體落在樹枝上,並在生死邊緣徘徊幾天之
久。他回憶說:「我覺得自己下墜的過程很長很長,我感到一陣強烈的欣
喜,我一生中從來沒有過那麼好的感覺。」
一位司機回憶說,當他的卡車從橋上掉下去時,他想起了一生中所有的事
情,並且在一秒鐘之內看到了所有這些景象,然後一切都結束了。
心理社會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臨床死亡後經過救生法搶救又死而復生的人
敘述的這種奇特的瀕死經驗基本歸納為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安詳和輕鬆。持這種說法的人約佔57%。覺得自己在隨風飄盪,
當飄到一片黑暗中時,心理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鬆。
第二階段,意識逸出體外。有這種意識的人佔35%,他們大多數覺得自己的
意識遊離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
第三階段,通過黑洞。持這種說法的人佔23%,他們覺得自己被一股旋風吸
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口,並且在黑洞中急速地向前沖去。感覺自己的身體
被牽拉、擠壓。這時他們的心情更加平靜。
第四階段,與親朋好友歡聚。黑洞盡頭隱隱約約閃爍著一束光線,當他們
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情。
第五階段,與宇宙合而為一。持這種說法的人佔10%。
經歷瀕死體驗後的人不再懼怕死亡
雖然東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上有很大不同,但瀕死體驗的內容基本相同,很
多現象普遍存在。並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有,持無神論觀點就沒有,有
瀕死經歷的人 體驗內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據《西方郵報》(Western Mail)報,Paul Badham教授是University of
Wales死亡與永生研究的主任, Peter Fenwick醫生是Maudsley Hospital
的精神病專家與國際瀕死體驗研究協會英國分會的會長,在他們的指導下
,護士薩托利(Penny Sartori)女士正在進行一項對在急診室中被搶救回
來的病人瀕死經驗的研究。
這一有史以來對瀕死經驗最嚴謹的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及時確定病人的瀕
死經驗及這些感受與其病情的關聯,因此解決了以前類似的研究,完全依
靠病人自己事後報告的偏差,大大提高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
薩托利女士五年多來搜集的大量案例都說明,人死亡之後還依然以某種生
命形式存在。幾乎所有的病人都詳細的描述了,他們「靈魂出竅」漂浮於
急診室的上空,護士、搬運工或醫生是如何對他們進行搶救的程序。
薩托利說很多有瀕死經驗的人,如果沒有人問,他們是不會主動的把這些
事告訴別人的。「這意味著,可能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
薩托利女士補充說,大部份的瀕死經驗都是正面的。「絕大多數有瀕死經
驗的人都告訴我說他們不再害怕死亡。由於這些經驗,他們甚至說自己很
樂意死亡。在有瀕死經驗的人中,很多有宗教信仰,但也有一些是無神論
者。」
瀕死體驗在中國 調查結果驚人相似
這種看似玄妙的瀕死體驗並非只在西方存在,中國神經醫學專家也曾對此
進行深入研究。中國的調查結果與世界其它國家學者的調查驚人地相似。
天津安定醫院的馮志穎和劉建勛教授曾隨機選取100位唐山地震中瀕臨死亡
、後經搶救脫險的截癱病人進行調查,調查中雖只獲得81例有效的調查數
據,確是目前世界瀕死體驗研究史上採集樣本最多的一次。
做調查的研究人員將這81例有效的例子分為40種類型:回顧一生、意識
與軀體分離、失重感、身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世界毀滅感、同宇宙融
為一體感、時間停 止感,等等。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都能體驗到兩種或
兩種以上感覺的並存。
幸存者當中的半數以上的人回憶說,遇險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維特別清
晰,心情格外平靜和寬慰,無任何恐慌感;有的人還有某種歡樂或愉快的
感覺。此時,生活往事有如播放影視,飛逝而過,且內容多是令人愉快的
情節。這種現象被稱為生活回顧或“全景回憶”。
近半數人有意識或靈魂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覺得自身形象脫離了自己
軀體,有人將之比喻為“靈魂出殼”。他們強調自身功能的感覺是在身體
之外的某處空間,而不是在大腦,並認為其生理的身軀是無活力和無思維
的。甚至有的報告者還稱,在自己生理身體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
看到”自身的形象。
約1/3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
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拉或被擠壓的感覺,稱為“隧道體驗”。有人還感到
在這黑暗的坑道內行已快到了盡頭,看見了光亮,“光明即將來臨”。
還有約1/4的被調查者體驗到,他們“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形象。
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有如同他們一起入非塵世領域繼續
生存;或者是在世的熟人或陌生人,貌似同他們團聚。
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瀕死體驗前後性格有改變。瀕死體驗具有思維
特別清晰感的人,性格多變得溫順;而“遇見”非塵世的人或靈魂、思維
或行為不受意識控制而被審判感等體驗的人,性格多變得盲目樂觀或急噪
。在“死而復生”之後,絕大多數人對當時得瀕死體驗記憶猶新,時隔一
二十年仍刻骨銘心。
這些來自中國的調查結果與世界其它國家學者的調查驚人地相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