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元甫醫學園地】 飲食養生法

 


【元甫醫學園地】 飲食養生法
 
食物是人體每天所必須的,因為它能供給身體所需的物質與能量。如果食用得當,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吃得不恰當,反而會引發疾病。五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已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對飲食有非常深入的論述,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與借鏡。


依據《黃帝內經》,人的組成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同樣的,食物中也含有「天的成分」(五氣)與「地的成分」(五味)。食物所含的五氣和五味進入人體後,經過五臟六腑的作用,化生為精與氣,並來涵養神。所以《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體有陰陽與五行,食物也有陰陽(寒、熱、溫、涼四性)與五行(酸、苦、甘、辛、鹹五味)。


食物進入人體後就會影響人體的陰陽與五行,所以食物的性味必須要配合人體的陰陽與五行。飲食養生法的要點有下列四項:(1)飲食要適量、(2)飲食要均衡、(3)飲食要調和陰陽、(4)飲食要調和五味。


(一)飲食要適量


《黃帝內經》說到養生要「食飲有節」,「節」就是有節制,飲食的量要適當。飲食不可太過,太過會傷腸胃;所以《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飲食也不可太少,太少能量(氣)會供應不足;所以《五味》說:「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現代人由於多吃(飲食過量)、少動(運動不足)造成肥胖,進而引起代謝症候群(腹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黃帝內經》提到多吃肥美(高熱量)的食物會引發糖尿病,《奇病論》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吃過多肥美、甘甜的食物,會導致體內生內熱與消化功能的失調,久而久之會轉變成消渴(糖尿病中後期的症狀)。


《黃帝內經》又提到肥胖會產生糖尿病、腦血管疾病(中風)等併發症,《通評虛實論》說:「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吃過多肥美的食物會導致肥胖,而肥胖症又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糖尿病、腦血管疾病(中風)等。這與現代醫學所講肥胖症與代謝症候群會引發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不謀而合。


(二)飲食要均衡


《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指出飲食要均衡,各個種類的食物都要吃。以穀物作為主食,以水果、蔬菜作為輔助,以肉類作為助益,各種五氣與五味的食物都要食用,這樣才能對身體精、氣的產生有幫助。每個種類的食物都要吃,但是不能吃太多,這樣會傷害身體,所以《黃帝內經》說:「穀肉蔬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現代醫學有與《黃帝內經》類似的說法。現代營養學將食物分成六大類:五穀根莖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油脂類、蔬菜類、水果類,也強調均衡飲食。每日食物建議量為五穀根莖類3~6碗、蔬菜3碟、蛋豆魚肉4份、水果2個、奶類1~2杯、油脂2~3匙。為了有益健康,強調三少(少油、少鹽、少糖)與三多(多蔬果、多牛奶、多開水)的健康飲食。


(三)飲食要調和陰陽


人體的性質有陰陽、寒熱之分,食物的性質也有陰陽、寒熱之分。陽(熱)性體質的人就適合多吃陰(寒)性的食物,以使陰陽調和;如果再吃過多陽(熱)性的食物,就會像火上加油,變生火熱之證,例如:口乾舌燥、口腔潰瘍、疔瘡腫毒等症狀。反之,陰(寒)性體質的人就適合多吃陽(熱)性的食物,以使陰陽調和;如果再吃過多陰(寒)性的食物,就會像雪上加霜,產生腹瀉、月經失調等虛寒症狀。


羊肉與螃蟹都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補聖品。如果食用得法,對身體會有幫助;如果不能配合身體的體質,反而會有不良的反應。羊肉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對虛寒體質的人會有溫補陽氣的效果,熱性體質的人吃多了反而會引起火熱之證。螃蟹屬於寒性的食物,對陰虛火熱體質的人會有滋陰降火的效果,虛寒體質的人吃多了反而會引起腹瀉。


《黃帝內經》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我們所吃的食物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要寒熱適中。又說:「形寒飲冷,則傷肺。」虛寒體質的人多吃生冷食物,就會傷害肺臟;不僅是肺臟,其他的臟腑也會受到影響。女性十多歲就來月經,因為不知調養,許多二十多歲年輕女性都已屬於陰陽兩虛、寒熱夾雜(上熱下寒)之證;因為身體上部屬熱證,夏天喜歡吃冰,結果身體下部屬寒證的更加虛寒,造成月經不來,長久之後變成陽虛證,這就是不懂得養生之道。


(四)飲食要調和五味


飲食口味各有不同,有五味:酸、苦、甘、辛、鹹。五味應該均衡,不要特別偏重。所以《黃帝內經》說:「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也就是說,養生能重視調和五味,就能使筋骨、氣血、腠理功能正常,保有長壽。


五味應該均衡,不要特別偏重,並且還要注意五味偏重對身體所產生的壞處。辛味走氣道,所以有氣病的人不要多吃辛味的食物;鹹味走血液,所以有血病的人不要多吃鹹味的食物;苦味走骨骼,所以有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味的食物;甘味走肌肉,所以有肌肉疾病的人不要多吃甘味的食物;酸味走筋,所以有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的食物。


五味是屬於中醫五行的一種,也遵循五行生剋的原則。《黃帝內經》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這段經文以中醫五行相剋的理論解釋:


現代醫學認為吃過多的食鹽會造成小動脈收縮,而引發高血壓。這與《黃帝內經》所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有相似之處。


五臟有疾病的人,飲食更需要配合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黃帝內經》對五臟有病的人,建議適合吃的食物與不適合吃的食物
 
結語


食物是人體所必需的,因為它能供給身體所需要的物質與能量;相反的,如果吃得不恰當,飲食也是造成疾病的原因。現代醫學強調飲食要適量、飲食要均衡;五千年前的《黃帝內經》除了提到上述兩點之外,還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提出飲食要調和陰陽、飲食要調和五味。這些寶貴的智慧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與借鏡,它可使我們不僅能享受美食,還能吃得更健康。


文/王元甫(醫師、中醫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