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時事論衡《海角七號》奇蹟的背後

 


時事論衡《海角七號》奇蹟的背後
 
⊙張錦華(台大新聞研究所)


幾十年來,唯一讓我去看2次的電影是最近夯到不行的《海角七號》,到戲院時,看到滿滿的人潮,幾乎都是為《海角七號》而來。第二次是陪媽媽去看,但是電影開場延遲足足15分鐘,大概因為實在太爆滿了,清場時間都比平時長,我站在人群中,看著一起等待的眾多男女老幼,心中真有一股想哭的感受,這部國片的成功,已經讓我們等待了幾十年!


有人說,《海角七號》促進族群的融合;有人說,《海角七號》是台灣的心靈雞湯;甚至,有人說,台灣已流行起「海角七號症候群」:親朋好友見面就問「去看『海角七號』了沒?」,每天要上網看看有沒有新的評論;或者讓「國境之南」或「野玫瑰」的旋律,流盪在每一個轉角。這股熱烈的情緒似乎反應著一股壓抑許久,終於爆發的台灣精神,這是什麼呢?。


除了片中洋溢著濃濃的、熟悉的、美麗的、好聽的南台灣風情之外,劇中小人物們在荒謬中搞笑、在挫折中奮進、在衝突中和好、在多樣族群的差異中,尋回人性最真切善良的希望之外,其實更讓影迷們在網路上傳頌著,津津樂道的是導演魏德聖的故事,它比起劇情更精采十倍呢!


這一期《親子天下》即刊出了一篇很詳細的魏德聖專訪:「別放棄,才會有奇蹟」。在這部票房收入已高達3億5千萬元的電影爆紅之前,魏德聖是個年近四十,擁抱著理想,卻仍然一事無成的瘦弱的中年人,朋友看到他,甚至會問:「我每次看到你都好想哭喔,為什麼你一直這麼可憐?」


他是如何度過之前那黑暗的十年呢?他在挫折中堅持與奮起的親身經歷,在這篇專訪中有非常深入的問答,這是他個人的成功的心路歷程,其實也反映出台灣這個小島數十年的奮鬥精神吧。


他說,首先是不要抱怨,而是找方法。他曾經在卑微的生活中打滾和抱怨,但是後來他警覺到,抱怨並沒有產生力量,反而產生更多打擊和退縮。就決定不再抱怨,開始找方法,並且做到所有能夠做的努力。


二是不要多想,專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幾個朋友一起計畫寫劇本,但多數都擔心寫得不夠好,就一直無法完成,甚至就離開了;只有他就是單純的投入一直寫,寫了再改;成功終究在專注的做出所有的努力之後出現了。


第三點是堅忍,很多人好奇他如何在眾人的批評懷疑中,長期堅持下去呢?魏德聖認為,當他無法說服別人時,但自己相信這是對的時候,雖然很難度過,甚至差點憂鬱症發作,他的功夫就是忍,忍一天算一天。不過,事實上,他強調背後其實仍然有一個不移的目標,才能夠真正堅忍下去。


原來《海角七號》這麼迷人,是戲裡戲外都傳達著共同的台灣精神,包容、善良、堅忍、努力,眼前的困難,只是考驗信心的浪花,生命因而有趣繼而活力無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