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揭示善的力量:談談溝通的藝術(之三)馬斯洛需層級理論與精英人群的精神需求(三)

.
作者: 小岩
【網2010年10月20日】

三、馬斯洛(Maslow)理論在認識論上的意義――層級與「垂向認知」

我們在前文中討論過層次與高度的區別。對於當前主導人類知識體系的西方的實證科學而言,人類的認知都被局限在一個水平層次之中,所以才有「地球是平的」的認識,也就是說,在西方主流學術思想中很少有我們所說的「垂向知識」或「層級認知」。所以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可謂是西方主流知識體系中的鳳毛麟角,或者說是主流中的非主流。


1、「層級認知」與「垂向知識」

那麼甚麼是「層級認知」或「垂向知識」呢?許多人可能並沒有真實的感受,就如同我們前文所講,許多人仍然是把高度混同於層次。其實這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因為人類只是生存在一個層次面上,從來都沒有真正突破這個層次的感受,所以在他們的頭腦中,層級與高度就成了一回事。因此馬斯洛也把靈性需求稱為「高峰體驗」,還是用高度衡量層次。並把超越人類存在的體驗看成是短暫的和暫時的的一種境界。

我們一直在講,層級不同,邏輯不同,規則不同,也就是庫恩所說的paradigm不同。可是許多人還是用自己所在層次的認識去衡量高層次的事情。有人經常會說,到哪不都是「一加一等於二」呀?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物質層次的問題,因為只有在物質層次之內才有所謂的「加法」存在。而更高層次或者層次與層次之間根本就不存在甚麼「加」的可能性。其實即便是在我們這個人類空間中,都不一定是「一加一等於二」。我們知道在二進制中,那是一加一等於十!

我們知道,「層級認知」或「垂向認識」屬於一種「質性」認知,區別於以往「水平認識」的「量性」認知。為了加深這種差異的感受,我往往都是舉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有一個杯子。如果我們從頂部看,會發現這個杯子是一定圓形,如果從某個側面看,我們會發現,它是一個長方形。如果從另一個側面看(如果這個杯子製做的有些怪異的話),我們會發現它是一個正方形。我們知道人類是生存在一個三維空間中,這是一個特定的空間層次。也許我們無法超越現實空間去想象四維空間或多維空間的存在形式。但是我們可以向一個低緯度空間進行想象。比如我們設想有這樣三個人,甲生存在看杯子是一個圓形的那個二維空間當中,所以他認為杯子就是一個圓形。乙生活在另外一個二維空間,他看杯子是一個長方形。而丙又與甲乙都不同,在他的二維世界裡,他看到的杯子是一個正方形。

其實杯子還是那個杯子,它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它是立體的,它是三維的。但是甲乙丙生活在三個不同的二維空間裏,然而杯子的本相並不在他們觀察的同一個層級,他們分別只看到了杯子這個事物的一部分,這很像瞎子摸象,於是甲乙丙三個人就吵了起來,一個說杯子是圓形,一個說杯子是長方形,還有一個說杯子是正方形。由於無法達成一致,於是他們三人就去找了第四個人,丁。他們都很信服丁的為人與智慧。丁這個人確實比甲乙丙三人的層級都高,他生活在三維空間,他能看到杯子的真相。於是甲乙丙三個人就打架打到了丁那裡。就問丁:我們誰的認識是對的?杯子到底甚麼樣的?丁說:你們全都對,又全都不對。三個人一聽就急了,你這不是充當老好人嗎?你誰都不得罪。全都對,這怎麼可能呢?!我們之間只有一個可能是對的,另外兩個一定是錯的。這往往就是我們人類局限在一個層次裡的思維方式。如果我是對的,如果他的意見與我的不一樣,那麼他一定是錯的。這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非對即錯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局限於低層次的片面的思維方式。其實所有打着所謂科學旗號去否定高於實證科學的修煉文化的方式都屬於這種低層次的片面的思維方式。把自己井底之蛙的片面認識當成了最高的認識。

我舉的這個例子,很像禪宗公案中的「風動還是幡動」的那個公案,兩個小和尚因此而吵到老和尚那裡,老和尚回答他們一句,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心動。孔子之前的「兩小兒辯日」其實也是如此。

如果螞蟻生存在一個二維空間裏,而人類生存在我們的三維空間裏,那麼螞蟻就會想不明白,人那麼大的一個傢伙,他怎麼能夠站的住呀!他為甚麼不倒呀!其實人類在我們自己生存的層次面上去想象更高空間的存在方式也是想不明白的,就如同螞蟻想象人類為甚麼會站着不倒一樣難。

我這是為了說明「層次不同邏輯不同」舉了上述這個例子。

2、神傳文化的垂向性

與西方的實證科學體系的水平傾向不同,東方傳統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具有某些垂向傾向,因為東方文化是神傳文化嘛!有向上連接的使命。我們知道,東方的主流文化是儒釋道。道家的返本歸真就不必說了,一定屬於垂向思維。儒家的教化論與人格提升也是如此,從修身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屬於一種層級與境界的提升和動態的眼光。而且我們還可以找到某些與馬斯洛心理需求層級的互相對應性,從個人到社會,從小我到大我。「修身」可以對應於建立基礎的層級,但並不局限於物質基礎。「齊家」可以看做是發展需求的開始,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愛」的需求。「治國」可以看做是一種社會需求、尊重需求或者自我實現。而「平天下」呢?既可以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也可以看做是一種超越自我、實現大我的開始。

至於佛家思想,修佛嘛,從低境界提升到高境界,最後成為一個開悟開慧的大覺者。佛家思想是一種典型的「垂向思維」和「垂向認知」。佛家講出世嘛!所以在世人能夠理解的意義上,佛家思想就講出了「出世」與「入世」兩個不同的層次。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大層次上講都是屬於「入世」的層次,而佛家在出世中還講如來、菩薩和羅漢等不同的果位,也是一種縱向的層級,而羅漢又可以劃分為初果羅漢、正果羅漢和大羅漢三個不同層級。所以佛家是一種典型的「垂向思維」。

另外,在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上,很多人都講佛家思維是一種循環上升的思維方式。黑格爾理解之後就把這種思維稱之為「否定之否定」。所以很多人就把這種辨證思維說成是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了。其實這是一種佛家的思維方法。這實際上也揭示出來了佛家的「垂向思維」並不是一種在高度上的線性延伸,而是一種在不同層級上邏輯的轉換。「否定之否定」說明了不同層次認識之間可能是一種「反理」的關係。這很像庫恩所講的paradigm的轉變,是一種邏輯革命,不能用「量性」的延伸、數量的development或「知識加法」來理解。佛家層級間的不同認識屬於一種突破breakthrough或者顛覆,是要在新的層級上把以往所認識的事物或知識全部推倒了再重新建立的過程,就像我剛剛講過的二維到三維世界的一種轉換,所以人們在某一層級上的認識並不一定是正確的,當我們改變層級或者改變思考的基點時,我們會得出完全不同的認識。

這裡我們必須糾正許多人對「否定之否定」的一種非常典型的錯誤認識。許多人講「否定之否定等於肯定」。其實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否定之否定」實際上跨越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否定」是對第一個層次的「否定」,升華到了第二個層次。而第二個「否定」是對於第二個層次的「否定」,於是升華到了第三個層次,與第一個層次的認識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根本就不可能相等。也只有那些固守在一個層面思維的人才會將「否定之否定等於肯定」。也只有這種單一層次的思維才會有這種所謂的邏輯對稱性,黑格爾所講的「否定之否定」根本就是另外一回事,完全是屬於一種佛家的「垂向思維」與「垂向智慧」。

其實在中國社會中被普遍知曉的禪宗頓悟也屬於這種「垂向認知」的方式。這也是世人無法真正理解的。「頓悟」與馬斯洛的「巔峰體驗」有某種相似性,但「頓悟」並不是短暫的,而是一種持久的境界。所謂「頓悟」之後的覺者,他們再看我們這個世界好像就不再一樣了,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好像皆有佛性,好像都是通靈的一樣。其實所有通往靈界的體驗都是如此,這就是靈性的普遍性。

其實,所有強調心性有關的方法都與人類提升有關,所以都是垂向的。所以馬斯洛的理論也不例外。而強調物質和數量規模的一定是水平的。也因此馬斯洛的理論在被實證科學統治的西方學術界就顯得很另類。其實不只是馬斯洛的理論另類,整個心理學在現代西方學術體系中都顯得很另類。

講到了東方 「垂向思維」的特徵,我還想就中國的傳統兵法系統再多說兩句。其實與人心有關的「垂向思維」不僅僅包涵我們前面所講的哲理性的或者具有人類倫理性的儒釋道思想體系,也包括東方傳統中許多實用性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只要有了人的因素,就會有垂向的思維,比如中國的兵法體系和武術體系。就拿中國兵法來講。兵法講所謂攻心為上,上兵伐謀(所謂非攻);中而伐交,特別對於所謂的四戰之地,「伐交」至關重要,關羽就是敗在這一點上。然後兵法講:次為伐兵;最下為功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顯然,兵法這套體系屬於「垂向知識」體系,比如《三略》講上中下三略,是典型的「垂向知識」體系。我們可以與馬斯洛的需求層級做一個對比。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低層是物質性的,屬於「缺失性」的。在兵法中的最低層是攻城或者是伐兵,都屬於物質性的,都屬於不得已的辦法(就如同微積分方法一樣,屬於沒有辦法的辦法,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兵法的中策屬於伐交,中國古代有專門的縱橫術,就是專門幹這個用的,比如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說服孫權一同抗曹就屬於這一類。以三寸不爛之舌為武器。這對應於馬斯洛的社會需求層級。而兵家所講的「攻心為上」就屬於馬斯洛層級中的尊重需求、自我實現或超我層級了。所以我們發現中國的兵家思想也屬於「垂向思維」。

談到層級的意義,我這裡還有必要順便批駁一個在大陸被黨文化灌輸給人們的思維,就是「質變」與「量變」的關係問題,常人都這樣講,甚麼「量變引起質變」。聽着好像挺有道理,其實不然。當然,我不願意使用這些詞彙,所以我還是用「質性」與「量性」來進行說明。我們說,「質性」屬於一種層級的概念,是垂向的,有一種邏輯的轉換,而「量性」是水平的,是一種延伸。但是「量性」無論如何延伸都不會超出它的存在層級,它永遠只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量變引起質變」只是一種站在物質「量性」層面的感覺,仍然使用「平面思維」在想問題。因為其它「質性」存在有時人類是可以看到的,比如馬斯洛的精神需求層級。因為人類只是存在於一個層次面上,所以人類並不知曉從一個層級走向另一個層級的方法,他也無法理解層次介質轉換的那種情況,他就感覺好像是從我的存在中滲透過去的一樣,所以他就只能用一種數量延伸的方法來想問題,所以就認為「量變引起質變」。其實能夠通過量變所引起的變化那永遠都不可能是甚麼真正的「質變」。「質性」是「質性」,「量性」是「量性」,這兩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維度上,根本就不屬於同一個paradigm。

我這裡需要批駁人們思想中另外一種錯誤的說法,這與實證科學有關,也與黨文化的灌輸有關,也與行為心理學的假設有關,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說法。「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一種同等層次的假設,假設表面現象與背後的機制處在同一個層次。我還是從層次觀的角度講,如果現象的層級與機制並不在同一個層級上,那麼簡單的透過表面現象,背後可能甚麼都沒有。這對於人類理解確實太難了,因為人類只是在一個層次面上,所以這是「行為心理學」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一般而言,物理的、唯物的現象與機理可能會在同一個層次面上。但是生命的、人類的、社會的想象與機理可能就不在一個層次面上了。我們上文8020法則所揭示的地上的「精英人群」與天上的「法王」、以及地上的「大眾人群」與天上的「眾生」的相互對應關係就屬於這樣一種上下對應關係,而不是前後對應關係。還有心理治療發現的今生怪病與羅馬時代鎮壓基督徒的關係也是如此。其實,只有在同一層次產生的那些事物,或因人而生的「後生之物」才具有現象與機制在同一層次的可能,而像人類這種有着更高層級來源的生命,其在世間的現象與其高層的機制才是對應的關係。這些就與我們以前多次引用的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關。在地上,先有人,而後有萬物,這與進化論不同。所以萬物生於地上,機理也就在地上。而人雖然存活於地上,但並非生於地上,所以人的根並不在地上,所以他的本質也不在地上。所謂人生於天地之間,是說生於宇宙的高層空間,所以人類有宇宙高層空間的根,也就是說人類有高層的來源。所以人類社會許多現象的背後機制在高層,而不是在同層的背後。就如同我們以前講的,精神在物質之上,而不是在物質的對立面,也因此許多人類社會現象的機制不僅僅是在物質現象的背後,而往往是在物質現象之上,而且事物的機制很可能是非物質性的。也就是說,只有那些純物質的現象其機制才有可能在其背後,因為這些事物只是在人類空間這個層次上產生的,它們沒有另外的因果。

3、人類知識的兩種來源

談到「垂向知識」與「層次認知」,我們就必須談談人類知識的來源問題。我們知道,人類只是生存在一個空間層次裡,所以只能看到這一個空間中的事物。也就是說,人類生活在分子物質空間中,生活在一個比較實實在在的物質存在中。另外,由於人的主意識太強烈,也就是物質化的思維太強烈,所以一般人很難感受到另外空間透露給他的信息的存在,所以人們就會認為信息就是這些了,只是一種物質世界的反映而已。所以人們往往會認為人類只有物質世界這一種信息或知識的來源,所以才會講甚麼「實踐出真知」、「知識只是一種物質的反映」。無論是所謂作為書本知識的間接知識的來源(來源於前人),還是通過自己實踐的直接知識(來源於自己),其實都只有世間這一種知識的來源。其實這些知識都是關於我們身邊這個為人類而存在的世界的,沒有更深層或更高層次的意義。這種知識大多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都只是「是甚麼」,與「為甚麼」無關,特別是與人類行為或思想的價值取向無關。除了這種世間的知識來源以外,人類其實還有一種知識來源,這就是人類從高層空間或者從另外空間來源所獲得的知識,這種知識或信息往往是神「有目的」告訴人的,或者是神有意傳給人的,這種知識往往與人的道德有關,有意者可以看一看我的《我的歷史觀之一:天時五行斷代法》一文,你就能體會到在人類發展進程中,高層空間的神一直在「有目的」的給人類輸送那些維持人類社會延續所必要的信息或知識。所以說,人類至少應該有兩個知識來源,一個是關於物的,關於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的知識,屬於比較好驗證或者比較好證實的知識,這就是實證科學所起的作用。它的主要意義就是使人類能夠活下來,能夠「活着」。另一個知識的來源是關於精神的、關於道德的。這些是超越人類的,是神傳給人類的,而不可能通過人們物質的努力來獲得。也就是說,這類知識與物質無關。是通過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被神有意安排和告知的,目的是維持人類的道德水平不要快速的下滑,也是為了維持人類社會存在和延續的。這種知識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而不僅僅是關於個體存活或幸福的意義。另外,這種知識是不允許人類去檢驗的,因為這種知識高於人類。

其實,就另外空間的信息來源而言,除了神有意傳給人類社會的道德知識之外,有一些人可以通過修煉方式來體驗(而不是檢驗)到宇宙高層空間的信息與靈性知識的存在。對於這些修煉者而言,感受高層宇宙空間的信息或靈性知識是實實在在的,並不是甚麼虛無縹緲的短暫感覺。而對於一般人群來講,因為他們的主意識太強盛了,也就是他們的物質利益太強盛了,所以他們就感覺不到這種第二信息的存在,就感受不到稻盛先生所說的那種「神的啟示」。也只有他們之中的少數人在忘我的境界中,在那種忘掉物質利益得失的境界中才能偶爾體驗到那種所謂的「高峰體驗」。

也就是說,對於人類而言,第一種知識,人類是可以去證實的;而對於第二類知識,人類只能夠去體驗,人類不能夠去檢驗或證實。想去證實神性知識,人類恐怕還沒有那個資格!

講到這裡,我們必須把大陸黨文化中流行的一個口號拿出來批駁一下,即所謂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的唯一標準」。很多人把這句話本身奉為真理。我們說這句話根本就是錯誤的。首先這裡有一個邏輯錯誤,「真理」是一個大概念,「實踐」是一個小概念,用一個小概念去檢驗一個大概念這本身就有邏輯問題。關於這一點,讀者還可以參閱《解體黨文化》一書的相關論述。另外,我們在前文中已經論述過了,在黨文化中,人類各種理論的解釋說、工具說、本體論、真理論與假說全都是混淆在一起的。實際上,「真理」是宇宙層面的,不是人類檢驗的對象。實踐是人類層面的。人類可以去檢驗的只有「假說」而不是「真理」。另外,站在我們剛剛講過的知識的兩種來源上講,人類能夠檢驗的只有第一類知識。而作為與道德有關係的第二類知識,人類只能去體驗,而不能去檢驗,所以「真理」是不能被檢驗的,能夠被人類實踐檢驗的只是「假說」而已。

談到知識的高層來源,稻盛和夫先生經常講。人的智慧才能是天賦的,是神授的,因此不屬於私有財產,所以應該拿出來利他,為大眾創作價值。而且稻盛和夫先生還講,在進行科學研發時,只要你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神就會幫你。你的靈光一現之時就是有神在指點。稻盛先生經常舉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神的啟示」。我從稻盛先生的《干法》一書中摘錄出來與廣大讀者分享一下。

在稻盛先生24歲那年,有一次稻盛先生需要開發一種叫做「鎂橄欖石」的新材料。對於這種材料無論是稻盛先生本人還是他當時所在的公司都對其一無所知,但是公司業務又非常迫切需要。於是稻盛先生夜以繼日的工作,反覆實驗,結果仍然很不理想。於是稻盛先生把他自己逼到一種幾乎「痴狂」的狀態。

當時稻盛先生開發新材料遇到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鎂橄欖石」粉末成型的問題。因為「鎂橄欖石」粉末非常鬆脆,無法成型。像做麵條一樣,需要有粘性的材料。傳統工藝都是添加粘土,但是粘土總是含有雜質。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粘性」的問題,稻盛先生一天接一天的思考、實驗,被搞的心煩意亂的稻盛先生仍然還是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不可思議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那天,稻盛先生一邊想着這個難解的「粘性」問題,一邊走進實驗室。突然某個容器絆了一下稻盛的腳,幾乎把稻盛先生跌倒,於是稻盛先生下意識的看了一下他的腳下,他的鞋上沾上了實驗用的松香樹脂。「誰把松香擱在這個地方!」 正當稻盛先生叫喊時,就在那一瞬間:「就是它!」一個念頭在稻盛的腦裡一閃而過。於是稻盛先生立即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鍋子,將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入鍋中,一邊加熱一邊混和,然後放進模子裡成型。於是成型成功了。稻盛先生開發出的成品中不再留有任何雜質。

稻盛先生經常會談起這個實例,並稱之為「神的啟示」。而且稻盛先生在日後的事業中經常會遇到這種「神的啟示」的事情。

在這方面,馬斯洛的理論也為我們揭示了另一種溝通的意義。也就是說人類溝通可以劃分為兩大種,從溝通對象而言,一種是人性溝通,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另一種是靈性溝通,也叫神性溝通,指的是人與高層空間生命的溝通,或者與宇宙法則的溝通,或者與自然萬物的溝通。當然也包括與高級生命與高級生命的溝通。

對一般人群而言,由於大家都只是生存在這個單一層級的人類空間當中,而且一般只能感受到第一種知識的來源,所以當你給他們講述另外空間和第二種知識來源時,他們也許只是聽了個稀里馬虎,不是一頭霧水,半頭霧水也差不多,因為他沒有體驗嘛!他總是抱着第一知識的驗證思維在想問題。他總會說:神在哪裡?你給我證明看看。他還是沒明白甚麼是層級的概念,沒有明白甚麼是「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法」的意思,甚麼是層級邏輯的不同。他還是想去證實,他根本無法理解甚麼是體驗,體驗為甚麼要達到一種「無私」與「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說,他信不信還是個問題呢。因為修煉文化講的是「信在先,悟在先,見自後」,與物質世界的「見在先,信在後」的邏輯是反的。

但是對於另一類人群而已,問題會更加棘手。這類人他們相信另外空間的存在,但是他們又不明白另外空間的法理。這種人最麻煩,比前一種人還麻煩。為甚麼呢?我們知道,人類只生存在一個空間。甚麼是東西好,甚麼是東西壞,一般都在哪兒裡擺着呢,你可以看的明明白白,關鍵是你有沒有一個道德底線,你是否能抵抗的了那些物質的誘惑,也就是你會不會有意的去幹壞事?

如果人類可以接觸到另外空間的話。那麼另外空間可不是只有一個空間,另外的空間相當複雜,比人類這個空間結構還要複雜,而且另外空間的生命體也眾多而複雜,而且你還沒有那個能力把這些看透徹。所以那些能夠接收到另外空間信息的人,對於他們而言,那麼問題也就伴隨而來了,你怎麼能夠知道另外空間傳給你的信息是好的還是壞的?另外空間那些生命體對你的意圖是好意還是歹意?因此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我經常會跟朋友講,彼岸比此岸更複雜,可不是你一有本領能夠接收到另外空間的信息就一定都是好事。說不定還可能是釋迦摩尼佛所講的「魔幻」呢!或者是心性不正的人招來的動物附體帶來的信息呢!你一跟它走,可能就把你毀於一旦,那是很危險的。有一次我到中央美院的研究生院去挑畫,發現現代許多畫作都是妖魔鬼怪的東西,都是地獄景象的表達,看了以後都想吐。不過地獄也屬於另外空間呀,而且結構也相當的複雜,甚麼十八層地獄、阿鼻地獄,這些不都屬於不同層次嘛!

也就是說許多人對於另外空間的信息,他沒有價值判斷能力,而且他們往往認為這些信息是他自己想的,是他自己的創意。我經常講「標新立異」這個詞。現在有許多人不會「標新」、不會創新,那麼他就追求「立異」,而且是在追求一種「怪異」,那麼妖魔鬼怪就都來了,最後追的個「鬼上身」、「被鬼追」的下場。多麼可悲呀!

4、跨越層次的簡單動態連續性

我們可以將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從另一方面劃分為三個大的層級,即缺失性需求、成長性需求和超我性需求。「缺失性需求」包括物質性需要和安全性需求,是人類每一個成員應該天然被滿足的。也可以叫做一種負向的需求,是比較物質化的,並非人性化的,並非精神性的。這也是我們生命模型所說的第一方面的要素,屬於身體方面的,屬於支撐性的。而「成長性需求」與人性和精神性就密切相關了,不再物質了、不再身體了。屬於我們生命模型第二方面的要素。是馬斯洛人本心理需求的核心,屬於世間人存在的意義,也就是人類的正向心理需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的需求有從負向物質需求到正向精神需求的一種轉變,也就是說人類需求有一個需求的零點。在需求的零點以下是負值,是物質性的、生理性的需求。對於這些需求的滿足屬於對「缺失性要素」的彌補,並不屬於「人性」的開發或發展。而在零點之上,人類的需求才是精神性的或社會性的。這才屬於真正「人性」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這才是真正人本主義的範疇。

讓我們再來說一說赫茨伯格的雙因子理論。赫茨伯格發現企業管理中的「工資、改善人際關係、良好的工作條件、地位、安全」因素屬於沒有正向激勵的作用,而「挑戰性工作、成就、增加工作責任、賞識」才屬於可以激勵員工上講的因素。也就是說在需求的零點以下,這些負向要素的增加並不起激勵或刺激的作用,但是如果缺少了這些要素卻會有負面的作用。因此這些要素是屬於「缺失性」的。而在需求的零點之上的需求是對正向的「人性」有一種激勵性,能夠使「人性」走向一種正向的發展。這才是「人格」意義上的需求。而「超越需求」可以看做是一種完善人格的附加分,是一種超越一般人的好人,可以通向「靈性」,而不僅僅是實現「人性」,或者僅僅是一種短時的「高峰體驗」

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已經滿足了的需求,對於普通人群而言就不再具有刺激作用,而只是一種生存的必需品而已。赫茨伯格的雙因子理論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雙因子理論是赫茨伯格於1950年代末在美國匹茲堡進行實證研究時所發現的一條現象規律。我們知道,1950年代的美國社會已經屬於一種中產階級社會,也就是基本生活需求已經得到了比較好的滿足,所以物質刺激相對而言就已經失去了刺激作用,而精神激勵就更顯得能夠發揮作用了。但是對於一個溫飽還不能解決的非洲國家而言,麵包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一定還是有刺激作用的。

這不由會使許多人這樣聯想,人們的需求是一層一層被滿足的,只有在底層的需求被滿足以後,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級的需求。也就是說,只有當人們滿足了物質需求以後才會有精神需求。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特別是對於人們的信仰而言,並沒有對於物質條件的依賴性。

我們不是剛剛分析了層級的意義嘛!層級並不是一種數量的延伸,而是一種邏輯或者規則的轉換。因此精神層級並不需要與物質層級發生任何關係。精神是精神,物質是物質。實際上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是一種跨越不同層級的表述。但是他的層級金字塔卻在同一個圖像中被表述,所以許多人就會用物質世界的思維想問題,就認為人的需求一定是線性的、連續的發展,所以人們就又會回到物質基礎決定上層精神的思維,就會認為人們只有在物質需求被滿足之後才能夠有精神追求。中共的所謂「人權就是人的生存權」的謬論就是這個邏輯。那些寄託於通過發展經濟而改變中共的人們其實也是基於這個邏輯。其實馬斯洛早就認識到了,人們的精神追求與物質需求沒有必然聯繫。物質與精神完全屬於不同的層次,而不同層次存在着不同層次的法,切不可用低層次的思維去想高層次的事情,也不要用物質邏輯去判斷精神世界的事情。

我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紅眼獅子的故事,當然修煉的人都聽說過。為了說明信仰與物質條件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還是再給廣大讀者講一遍吧。

從前有一個村莊,這裡的人們都已經道德敗壞了,所以上天準備降洪水來懲罰這裡的人。觀音菩薩出於慈悲,就想這個村子是不是還有一些好人不至於被淘汰呀?於是觀音菩薩就化身為一位要飯的老婆婆來到了這個村莊。觀音菩薩首先在村上找了一個富戶人家乞討,結果被趕了出來。觀音菩薩先後嘗試了幾家富戶,結果都是如此。於是觀音菩薩又來到村頭一個很破舊貧窮的人家乞討,一位老婆婆開了門說,我今天只有一碗飯,但我只能給你半碗。觀音菩薩問為甚麼?老婆婆說,另外半碗我還要敬佛。

這是一種「真舍」的境界,老婆婆只有一碗飯,卻拿出半碗來敬佛,另外半碗讓給他人,這才是一種「舍己為他」的心態,可不是說你甚麼都有了,甚麼物質需求都滿足了之後,然後再施捨點給別人,或者你甚麼東西已經很多了、你不在乎了,而後才舍予別人,發財了以後再去做甚麼慈善事業。而那些富戶,確實甚麼物質都有了,已經發財了,卻缺乏絲毫的善心。所以說,富人修煉難呀!就像針眼穿駱駝。這恰恰說明,滿足了物質條件的人們未必一定有精神追求。越物質化的人反而會成為精神追求的阻力,特別會成為「信仰追求」和「通靈體驗」的阻力。

那麼故事接下來怎麼樣呢?

觀音菩薩現出原身,然後告訴老婆婆,當大街上的一個石頭獅子眼睛紅了的時候就要發大洪水了,你快點去告訴那些善良的好人。於是老婆婆走街串巷告訴大家,可是沒有人相信,人們甚至還把老婆婆當做是瘋子。於是幾個潑皮無賴說,咱們戲弄戲弄這個老婆婆,於是他們用顏料把石獅子的眼睛塗紅了,然後跑來告訴老婆婆石獅子的眼睛紅了。老婆婆一看石獅子的眼睛真的紅了,就在大街小巷喊:石獅子的眼睛紅了!石獅子的眼睛紅了!然後向山上跑去。那幾個潑皮無賴拍手哈哈大笑,很是得意。然而笑聲還未落,大洪水就洶湧而來,整個村莊在瞬間就消失了。

這個故事從另外一方面告訴我們,信仰、善心或「人格」的完美與物質條件的滿足與否沒有任何直接關係。實際上,在修煉文化中也講,各種人都可以修煉,無論你處在高階層還是低階層。黨文化將修煉人或信仰人群描述為所謂的人生不得意,完全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誹謗。比如釋迦摩尼佛就是先前的王子,南七真之一的仙士就曾經是大遼國的太子,八仙中的曹國舅不是國舅爺嘛,還有姜子牙、張良、蘇東坡等等,還有盛唐時期的許多名流,包括李白等人。

我們這裡所要表述的就是,精神追求與精神境界可以與物質條件沒有關係,在任何層級,人們都可以追求「人性」發展與「人格」完善,乃至靈性體驗。也就是說精神是不被物質制約的,這才是一個真正人的意義,而那些被物質制約的人一定就是那些物質化的人、物質性思維的人。他們永遠也看不明白精神到底是甚麼?到底是幹甚麼用的?

5、對馬斯洛晚年貢獻的再評價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如果說8020法則與人類自上而下的下走有關,那麼馬斯洛的理論就與世間人群自下而上的提升有關。是人類認知中少有的垂向的、上行的認知,揭示出了人類能夠上行的幾步階梯,實屬難得。垂向方向的、上行的、以「人性」為中心的,這些恰恰顛覆了實證科學排斥「人性」的傳統。雖然馬斯洛以人的「內在性」為研究對象,但是馬斯洛的這種顛覆是不徹底的、不完全的。他只是改變了研究內容或研究對象,他不再是以自然界、物質機器或者動物性為目標,然而他仍然有實證科學的思維基點和方法論的痕迹,他還沒有完全跳的出來。但是在認識論上馬斯洛已經開始進行反思,並且試圖要進行某種超越。另外,馬斯洛也有意願在內容上通向靈性世界,而不再拘泥於心理學所熱衷研究的表面的行為世界。特別是馬斯洛的晚期思想,以及他在此基礎上建立的z理論尤為重要,是絕對不能被忽略的。但是基於黨文化的傳統,人們往往必須忽略一些「偉人」的晚期思想,也就是必須把一個完整的「偉人」的思想從他們的「豐碑」中割裂開來,因為這些「偉人」的思想開始或者已經回歸到了靈性世界(也就是神性世界或信仰世界),這些回歸自然會衝撞了黨文化的嗓子眼,所以是不能夠被黨文化所容忍。所以黨文化非得說這些「偉人」晚期一無所成或者退化了、迷失了。其實邏輯上講,這些「偉人」的思想只能是更加成熟了才對。但是這些「成熟」只不過是不再符合中共的口味了、不再所謂唯物了,也就被冠以不再科學了,比如文革中被批判的牛頓。又比如愛因斯坦這種科學巨人,都無一例外的遭到中共的批判。

馬斯洛晚年的工作與愛因斯坦的工作有些相似,都走向了一種超越人性的研究,所以在中共的課本中就必須被迴避了。這也屬於中共黨文化所開創的「被文化」的一部分吧,黨不喜歡的,就一定要從公眾的腦袋中刪除,黨媽媽喜歡的那就一定要人們被「灌輸」,黨要批判資本主義,黨就要控訴原始積累的血腥;黨要維護自己的統治,黨就會把它的原始積累說成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同理,中共凡事甚麼東西要漲價的時候就可以說要與國際接軌,凡事質量或服務有問題的時候就說是中國國情或者是初級階段。這就是一種為了自我利益的選擇性,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讓你知道甚麼就讓你知道甚麼,所以在中國的課本知識中,馬斯洛的理論只能有五級,決不能有六級,即便是馬斯洛自己來了恐怕也不行。所以有人說,中共宣揚的所謂「辯證法」,只不過是一種「變戲法」而已,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吧。英文構詞法有一個詞根「mata-」意思是「超過,之後,本源,原本,元要素或替代」的意思,那麼metaphysics是甚麼意思呢?愛因斯坦晚年就研究metaphysics,應該是「後物理學」或「本源物理學」的意思,也就是超越世間的物理學或超越物質層次的物理學,這對愛因斯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愛因斯坦把人類的物理學研究到頂峰了嘛!但是黨文化一定要把metaphysics翻譯成形而上學,因為形而上學在中共的思想統治下被灌輸為負面的意思,所以metaphysics被譯成了「形而上學」而不是「後物理學」。所以中國人就納悶了,像愛因斯坦這麼大的物理學家、這麼大的科學家怎麼會去研究「迷信」呢?中國人就覺得奇怪了,當然也就不敢再追問下去了。這就是中共擅長的歪曲伎倆。又比如愛迪生那句著名的「甚麼是天才」的論述。愛迪生說:「天才那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是中共想要灌輸給人們的那前半句,而那後半句它是絕對不想讓人們知道的,那就是,「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好像聽到了一些8020法則的味道,只不過比8020法則說的更尖銳,也就是說,對於創作性的工作而言,那個決定性的少數並不是20與80的關係,而是1與99的關係。愛迪生的這句話似乎也透露出了人類知識的兩種來源。

其實馬斯洛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兩個飛躍。也就是,從「物性」到「人性」,再從「人性」到「靈性」或「神性」,跨越了三個層級的兩次飛躍。馬斯洛稱第一次「人性」的飛躍為「第三思潮」,以區別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為心理學。馬斯洛稱他的第二次飛躍為「第四力量」,以區別他自己的人本主義的「第三思潮」。而這個「第四力量」恰恰是中共教科書中刻意迴避的。

與馬斯洛所認識到的三個層級的兩次飛躍相似,創造了兩家世界五百強的稻盛先生的理念飛躍也很相似,用稻盛先生的話講他是三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從一個為別人打工的大學生到一個追求實現稻盛技術的工程師,相當於馬斯洛的物質層的需求追求,也叫「缺失性追求」。第二次飛躍就是從追求稻盛技術成功的「小我」變成為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幸福和造福社會的「大我」的追求,這就是馬斯洛的社會需求層面,或者「人性」價值的層面。第三次飛躍就是稻盛先生人生觀同化宇宙特性的層面,也就是馬斯洛的通向靈性的超我追求層面。當前中國許多企業都在學習或者探討稻盛先生的經營思想,但是往往感覺無法學會「人心經營」的原因也許就在於此。因為當今的中國人太物質化了,特別是中國的企業家。這也就是許多無神論者看不明白許多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物質並非世界的全部!它只是「不可缺失」的而已!

(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