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漫步麗江古城 與東巴文字一見鍾情

 


漫步麗江古城 與東巴文字一見鍾情 
 
穿街繞巷的小河。
 
文 ◎ 張羽良


白雪玉龍鎮北方    金沙源遠更流長
天龍八部今何在    千年流轉麗江城


近幾年,一種神祕的電子語言「東巴文字」風靡日本年輕世代,女孩用東巴文字在記事簿上寫下心願,或在項鍊、戒指、髮飾上刻上東巴文字,當作護身符;或用來當手機簡訊的暗號、電子信件中「愛的告白」等。


東巴文字是中國雲南省麗江地區納西族的傳統文字,至今有近千年歷史。它比中國甲骨文更接近圖畫,形狀更活潑生動,這種納西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還活用的圖畫象形文。漫步麗江市,許多民居的門聯上就並列著漢字和東巴文,既表意又表形,但現今納西族人已少有人能夠解讀,卻反而在廿一世紀的日本發揚光大。


在日本推廣並引爆熱潮的人,是美術指導、文字藝術家淺葉克己。十餘年前他遊覽麗江時與東巴文字一見鍾情,之後便在各種展覽會中積極導入東巴文字,更設計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字的東巴文電腦書體,於二零零二年三月上市。


納西族的故鄉


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的麗江古城,北倚世界上最接近赤道終年冰封的玉龍雪山,側流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納西族人的故鄉。


玉龍雪山。


發源於四川岷江上游地區的古羌族,在公元前一零零零年中國第一次寒冷期開始南遷,到春秋時期因戰亂被迫遷往雲南、貴州等地,與當地的土著民族結合,至今彝族、白族、土家族、納西族等皆留有羌族的血統。


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


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的麗江,早在一二五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之後歷經元、明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裏,麗江地區皆由天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土司世襲統治。木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賜,朱字下面為木,代表歸附與受賜皇恩之意。


著名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一五八七至一六四一年)在《滇遊日記》以「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形容木氏土司宮邸;用「民房群落,瓦屋櫛比」來描述十七世紀的麗江城,可見明時麗江營建已頗具規模。


麗江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原因是世襲統治的納西族木氏土司為了避免「木」姓外圍加上框框會築牆成「困」,所以沒有興築。


源自玉龍雪山的清澈雪水流入古城西北的黑龍潭後,分三股流入古城,在城區內又化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入院過牆,流遍萬戶千家。城區內,架有大小橋梁三百五十四座,最著名的是建於明朝的三座石拱橋——大石橋、萬子橋和南門橋。麗江城即因流水瀅瀅,宛如一方碧玉大硯而在明朝被稱為大研廂(硯同研之意),清朝稱大研里,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古城保留了許多明清年代的建築,設計上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居民建築格局靈活,雕刻精細且頗注重裝飾,門窗上多雕飾色彩濃烈的花鳥圖案。納西人喜歡在庭院裏種花植草,擺設盆景,戶戶養花,家家流水,形成了高原水城風貌,又有「高原姑蘇」與「東方威尼斯」之美譽。


鎮內最繁華的地方是四方街,具有明、清風格的木造樓房形成面積約四千平方米的長方形街道,寬闊的屋簷既遮陽又避雨,古城布局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方輻射。每到下午三時,流經四方街廣場一側的水渠便會開閘放水將廣場上的地面沖洗得一乾二淨,相當奇特。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文化類世界遺產。


唯一用象形文字記寫的舞譜


古時文風鼎盛的納西族在繪畫、樂曲上均有可觀的成就。遺存於麗江大寶積宮的大型壁畫《無量壽如來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畫在一起,反映了納西族宗教文化的特點。東巴音樂更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古代的洞經音樂和唐宋音樂,其中如「術古篤」這種樂器,據說是漢代流傳下來的。


用東巴文字寫成的經書叫《東巴經》,相當於納西族人的百科字典,廣羅宗教、哲學、學術、神話、歷史、文學、醫學、天文、地理、藝術等各領域知識,共四萬多冊,是研究東巴歷史文化的珍品,其中《舞蹈來歷》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記寫的舞譜,現在還能按譜起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