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古代中國化學史漫談(上)

 


古代中國化學史漫談(上) 
 
四川蓬溪老子像。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被認為是最早的「原子論」。
 
文 ◎ 鵠章


老子說:「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以現代科學來解釋:地球上所有的物質是由三種微觀物質組成,萬物都有「外覆陰內抱陽」的特性。這不就是談「原子論」嗎? !


古代科技失傳現象很普遍,這對「科技代表財富」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一直有很高的科學成就,傑出的科學家歷代都有,但是零散發展現象與現代科學系統發展截然不同。最明顯就是承傳,古代科技失傳現象很普遍,這對「科技代表財富」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匪夷所思。其實這與中國古人對物質的認識,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篇從化學的角度漫談中國古代各項成就發展的文章裏,就先從對物質的認識談起。


五行學說 中國古代科學的基礎


中國古代對物質的認識基本就是「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構成了宇宙中萬事萬物。這種認識究竟始於何時呢?這個問題恐怕現在已經無史可考,因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它似乎是一直伴隨中國文化演進的,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基石之一。


在《尚書.洪範》裏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尚書》,就是孔子注疏的六經中的「書經」,是中國古老的政治文獻集,最早的紀錄是黃帝年代,距今約有五千年,也就是說早在中國有文字出現前,就已經存在對五行的認識了。其他像周朝的《國語》中有「……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的記載。所以五行論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基礎,就如同現代科學對宇宙物質的認識建立於「原子、分子說」。


比物質更微觀的物質


但是比五行更微觀對物質的認識,在古代中國就有所謂的「陰陽理論」。孔子在《易經.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這似乎已經進入現代高能物理的範疇,不只是談微觀基本粒子,甚至是談物質形成過程。


所以五行構成的萬物,又因陰陽特性,五行也有自身的特性,在《尚書.洪範》裏也提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又因自身特性,彼此交互作用下,在宏觀又出現了生、克的現象:「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這是種制約作用;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構成另一促進循環,這就是著名的相生相剋理論。


中國古代就是在這種理論架構下,發展出獨特的天文、地理、曆法、物理、醫學、藥學、化學等科學,甚至影響中國音樂、建築、藝術、文化。


古代科學拒絕量化


以現代科學觀點看,這樣理論就有抽象、非量化等難以理解因素在其中,所以即使有許多實證成就,像中藥、針灸等,很多人仍然不承認這是科學。什麼是癥結所在呢?這個問題恐怕難倒許多現代學者!


其實我們從《道德經.四十章》上的幾段談物質形成的論述,可以看出端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四十二章》「從道生一、二、三與有生於無」,這二段話合併起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物質的形成是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物質是由微觀物質組成為顆粒所組成,微觀物質又由更微觀物質組成顆粒組成,如此一層一層;我們現在有形的物質,其實是由無形的物質組成,意思就是高一層微觀物質對低一層而言是無形,更高一層對高一層也同樣存在「無形」形成「有形」的關係。


那麼「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用我們現在科學能理解的意思就是:到了人肉眼所見這個層次,地球上所有的物質是由三種微觀物質組成,而所組成的萬物都有「外覆陰內抱陽」的特性,這不就是談「原子論」嗎?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的周期表各種原子,原子的特性不正就是由帶負的電子(陰)覆繞環抱帶正電的原子核(陽)。


且不論中國古人如何觀察到原子的結構,有形還好理解,下一句「沖氣以為和」對現代人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得通的,這裏顯示中國古代科學對物質的認識譎異於現代科學。「沖氣以為和」不是這個物質空間有形的現象,勉強用白話講意思是:物質組成(陰陽作用)後另外空間會出現整和能量流,「和」有統一的意思,簡單是說:物質有無形的能量形式存在。


針灸術等中醫操作雖然已經在世界逐漸普及,但是很多人還是不承認這是科學。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比如說以現代解剖學看人體,一解剖就看見肌肉、血管、骨骼等組織;但中國古代除了也看見有形的肉體組織,另外同時觀察到人體無形的能量流動分布,這就出現在中醫所說的經絡、穴位,而在我們這個物質空間是看不見的。所以中國古代祛病健身就有氣功活動,氣在哪裏?氣為何物?


再舉個例,最近日本學者研究水結晶實驗,受讚美的水與受辱罵的水,出現的截然不同的結晶行為,其實就是意外地把「沖氣以為和」的現象給表現出來了,一個意念對物質本體似乎不起作用,其實就是中國常講的「動了氣」,意思是無形能量體受影響了,從能量守恆看,非常科學。這樣也許應能把中國古代對物質的認識與現代科學差異做了簡單的比較。


古代科學同時研究精神與物質


所以中國人對物質的認識就同時包含精神(氣)與物質層面,當然就認為「萬物皆有靈」,像結晶實驗中的水,宛如生命體,能辨別情緒。


數學對有形的物質量化有其巧善表達形式,對無形的氣就毫無用武之地。


所有物質就如同人一樣,一但形成就同時「沖氣和」成靈體,因此數學在中國古代科學就不是重要的工具。主因就是數學對有形的物質量化有其巧善表達形式,對無形的氣就毫無用武之地,就像現代科學想運用數學模式要模擬人的情緒變化,非常困難。因此以陰陽五行方式整體觀察有形無形宇宙事物變化就成了古代中國科學的特色。至於中國古代科學家如何觀察到物質的「沖氣和」,也就無法用現代科學的邏輯來理解。


中國古代許多大醫學家,如《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都具備現代人認為的特異功能。


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多數擁有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特異功能,所以古代科學堪稱是一種直接觀察多重空間中物質變化的科學,這也就跟科學家自身的心性(道德水準)有密切關係。簡單地說,宇宙的真實只會展現給道德高尚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失傳現象相當普遍,許多技能不是努力學習可以取得,這一點也和現代科學不一樣。


有了對中國古人物質的認識概念,我們再認識中國古代科學發展就顯得趣味盎然,也許會出現更新的認識。


金丹之術


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現代人從現代科學角度看確實很難理解,其實在本世紀內對物質的最基本認識上就已經出現差異。前文我們提到老子、孔子,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說他們是物理學家一點也不為過,從他們的言論裏我們能認識到不同層次物質的存在與變化形式。


今天的我們恐怕會感到很奇怪,沒有科學儀器與設備,怎麼能知道原子裏有質子、中子、電子,怎麼知道原子構成地球上各種有形物質;甚至沒有粒子加速器,他們能知道更微觀物質存在形式,不同空間中物質存在形式。當然包括了現代科學家最夢寐想知道的:什麼是宇宙物質最基本粒子,什麼是物質形成的過程!一旦擁有這種「知識」科學家們立刻可以達到扮演造物者的夢想,可以製造各種物質,甚至能點石成金……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夢想,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擁有這種能力。從化學的角度漫談中國古代各項成就發展,金丹術恐怕要占化學史的第一頁。金丹術也叫煉丹術、煉金術、點金術等,按中國古代道家煉丹的概念,丹煉成之後,就有點化有形物質成為金銀的功能,同時丹也能轉化修道人的本體,突破人體時空進入高一層修煉。所以從本質上稱之為「煉丹術」似乎更合適一些。


丹術的歷史


中國丹術究竟源於何時,恐怕也是難於考證。按道家典籍記載始於黃老,而黃帝、老子各為不同歷史時期,那麼這意味著:丹術一直伴隨中國文化演進,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而黃帝、老子則是宗師代表。


相傳黃帝訪泰壹贈金丹九顆,服食者,手立刻變成像丹一樣的紅色,到江邊一洗連江水全都變紅色;後來黃帝也得到煉丹之法,求鼎靜煉,丹成乘龍飛昇。按《史記.封禪書》記載,從戰國齊威、宣兩王的時候,開始就有方士鼓勵諸侯求丹以期長生不老,至秦始皇,方士徐福上書建請入海求丹,這是歷史明確記載丹術的開始。到了漢朝丹術更興盛,其中漢武帝劉徹更是熱中方術,與武帝同時的淮南王也養了一大群賓客,寫了不少丹書,可惜大多失傳,其中《淮南子》二十一卷還留存著。西漢末,篡位王莽也是喜歡搞丹術的人。


漢末三國時代曹操父子,也喜歡和方士接近,著名的有左慈、甘始、王和平等人。


是荒誕 還是真相藏身之處


中國古代科學對弟子的心性、道德要求,遠遠大於對聰明才智要求。


漢朝末年(約西元二世紀),吳人(浙江上虞)魏伯陽寫了一本《周易參同契》,這是現存煉丹術最古老的密本,也是一本有理論有實驗的書,當然對後人就很有參考價值。相傳魏伯陽曾經帶了三個弟子入山煉丹,煉成丹以後,先給狗試吃,狗吃不久就死了,伯陽跟著吃也死了,其中一個弟子看師父死,也跟著吃,立刻倒地。其他兩個弟子感歎地說:煉丹就是求長生,吃了就死了,這有什麼用呢?兩人就匆匆下山走了,這時候師父馬上站起來,再把真丹放入躺在地上的弟子與狗口中,立刻就醒過來,於是得了仙體開始修煉。這裏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科學對弟子的心性、道德要求,遠遠大於對聰明才智要求,這點也和現代科學截然不同。


宇宙的真實是自然的展現,不同層次的真實,更不可能以低層次的方法真正認識,所以「信在先悟在後」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另一重要特色,所謂「信在先悟在後」的意思就是想認識宇宙真理的人,首先必須完全將原先的認識概念拋棄,宇宙的真實就是自然的展現,根本不須追求。其實愛因斯坦就相信宇宙和諧有序,是神造的,有高級生命的存在。如果愛因斯坦是現代科學的代表,也許我們可以說「信」是科學的基礎,從這個觀點,古今科學就有著共同點,這點應該是值得現代科學家深思的,現代科學到底相信什麼?


到了晉朝,出現葛洪的《抱朴子》,這本書分內外兩篇,縱論藥物功能,煉金煉丹與神仙修煉之事,敘述萬物變化之理。葛洪說:他祖父葛仙翁是左慈的學生,左慈傳授他丹經數卷。鄭思遠又師承仙翁,再將丹術傳給仙翁的孫子葛洪。葛洪,自號抱朴子,性恬淡,家貧好學,遍覽典籍,師事鄭思遠,得仙公之道,隱於廣東羅浮山,修道術、著述不輟。死的時候,打坐著好像睡著一般,容貌膚色像活人一樣,身體柔軟,當屍體入殮棺材時,卻輕得像件空衣般,這就是世稱的「屍解得仙」。


《抱朴子.黃白篇》提到:「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為嫌金銀之不可以異物作乎?」在這裏中國古代丹家認為,黃金白銀是能由其他物質變換而成的,就是現代高能物理學裏所謂的元素轉換,即使現代龐大精密的加速器有元素轉換的現象,但是像這樣變金、變銀簡直像天方夜譚,是不可能的現象。所以煉金術被現代科學視為荒誕無稽之談,是古人愚昧不明科學的表徵,其實,近代的許多科學實驗發現生命體內似乎就有這種超能力,例如,讓不吃進任何鈣質食物的母雞,竟然能生出含鈣質蛋殼的雞蛋;在蒸餾水中發芽的幼苗體內所含鉀、磷、鎂、鈣、硫元素都比原先種子中含量還多,實驗指出生物體本身就有「元素再造」的能力。


從這些現象看,中國古代科學家很可能掌握了更高深的宇宙變化之理,點金術顯然已超過物質層面的認識,真正探索了生命的力量。(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