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獨立評論(279): 中國經濟蕭條下滑的金融原因

 


獨立評論(279): 中國經濟蕭條下滑的金融原因


2008-9-12


伍凡:各位觀眾好,現在是獨立評論時間。胡錦濤8月25日在韓國首都首爾會見在韓國的華人華僑代表時表示,中國經濟今年面臨嚴峻考驗,世界經濟的增速降緩,國際糧價油價上漲,國內又發生雪災和地震,中國經濟發展確實面臨很大壓力。但他沒有提到深層次的原因:中國金融和銀行的原因、經濟制度原因、以及政治制度等原因。今天我們來討論中國經濟蕭條下滑的深層次原因。


草庵:胡錦濤的此番講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3月份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另一講話。胡錦濤3月18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坦承,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最顯著的是出口急劇降溫,然後是消費不振、投資前景不明朗,體現在區域經濟上,中國經濟的龍頭大省廣東首先熄火,接著是浙江、廣西。另外,宏觀經濟降溫體現在微觀上,最突出的反映在於大批中國民營中小型出現經營困難,初步統計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型企業倒閉。


伍凡: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很大壓力,胡錦濤在講到了一些外在的和國際的原因,他並沒有提到內在的深層次的原因。其中金融系統的貪污腐敗原因是中國經濟蕭條的深層次原因之一。長期以來補貼國營企業,銀行出現呆帳。用財政撥款給國營企業和政府開支,用發國債來補呆帳,之後開闢股票市場支撐經濟,最後走上賤賣中國銀行系統給外國人,並引發了「熱錢」這個怪獸。這30年來長期積累的金融問題終於走上了扼殺中國民營企業,嚴重殺傷中國經濟的發展。


草庵:從2001年開始,中共政權陸續出賣中國商業銀行的股份,到了2007年,中國有110家商業銀行可能出賣已所剩無幾。在這裡我舉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擁有140多億淨資產、近千億總市值的華夏銀行,以區區26億的價格幾乎白送給了德國人,為了避免引起中國人的注意和反對,德國人採取了分散控股的方法,表面看上去銀行大股東仍然是中國人。由於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強制規定銀行的中方股東不能「一股獨大」,這就為外資全面控制中國銀行業掃清了道路。同時,為了防止外資控股中國銀行業引起更大社會關注,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封鎖了外資繼續控股中國銀行業的所有信息。


伍凡:在客觀上證實了一個重要信息,中國110家商業銀行恐怕已經所剩無幾了,如果大部分商業銀行仍然控制在中國手中的話,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肯定會大肆宣傳其豐功偉績的。中國110家商業銀行控制中國60萬億金融資產、40萬億銀行資產,已經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最大規模財富掠奪。


草庵:據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開始到2005年8月,中國至少有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5家城市商業銀行引入了外國投資者,幾乎每家銀行出售的股權比例都接近 20%。從數量比例上看,外資入股國內股份制銀行的比例已達50%;如果算上4家在談的股份制銀行,這一比例高達83%。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建設銀行約用15%左右的股權換來了40億美元左右,中國銀行則將用10%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現在,工行也即將用10%左右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


伍凡:中國網民說:「我們正在'出賣'整個銀行業。但外資總共花了多少錢?可以說非常之少!」擁有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基本上用30億美元左右,就可以換來10%的股權。這簡直會成為世界銀行界的歷史性事件!銀行的價值主要在於網絡、品牌和信用度,客戶是銀行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金融和國防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誌。因為在國際分工已十分發達的現代世界中,許多需求都可以通過交換或貿易得以滿足,但惟有金融和國防是花錢也買不 來的。金融是配置社會資源的最重要的手段,通過配置資源引導各種生產要素,重新塑造經濟乃至社會格局。在當今世界,誰有發達的金融市場,誰有強大的金融產業,誰就成為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主角。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強國,與它強大的金融業密切相關。


草庵:目前對中國經濟的宰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在微觀上,通過銀行控制企業,把企業資產轉移到銀行手中。目的是逼迫周圍大量企業進入票據市場, 把企業資產拱手送給銀行。中共政權從2001開始逐漸出賣中國銀行系統土頭在2005到2007年達到高潮。2008年又推出了中期票據業務,為銀行攫取企業資產提供了十分方便的金融工具。所謂中期票據簡單講,就是把企業欠銀行的貸款變成有價證券,這個東西一出現,任何企業--無論是好企業還是差企業,最終都難以逃脫資產被銀行侵吞的厄運。而此前由於貸款不能買賣轉讓,只要企業有能力償還貸款,銀行要想侵吞企業資產便無能為力。


伍凡:而一旦把貸款變成有價證券,就可以自由買賣轉讓,價格就會暴漲暴跌,銀行就可以像操縱股票那樣操縱企業資產價格的變化,或者拉高套現,或者打壓收購,無論企業 有無償還能力都難逃厄運。對中國經濟來講,這一招可謂陰狠之極:先由外資控制中國銀行,再由銀行控制中國企業,進而控制中國全部財富,最終把中國徹底搾乾掏空。據國家統計局公開的數據,全國今年上半年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正在形成洶湧的破產狂潮。中國民營企業的災難到來了,前有已被外資控股的銀行的血盆大口,後有國家從緊貨幣政策的驅趕,中國企業除了盡數落入外資囊中之外,不可能再有別的出路。中國經濟正在蕭條狀態之中,這是中共政權長期執行的經濟和金融政策的惡果,是中國官僚貪污腐,勾結外國資本財團出賣中國利益的結果。


草庵:與此相反,中共中央財政金融小組決定注資約3,700億美元支撐美國房地產市場的2家最大房地產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這不是一筆小數目,三千七百億美元可以用來挽救大批中國中小型民營企業,但是中共政權沒有這樣作。這不僅僅是金融政策,更重要的是政治決定,是中共政權與美國政府之間的一個交易,可能與大小布希總統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有關。


伍凡:為什麼中共政權要這樣大批賤賣中國商業銀行呢?我們要問,難道中國人真的比外國人笨嗎?難道中共官僚們不知道賤賣中國銀行對中國利益的損害嗎?中共官僚們一定知道,問題的關鍵是中共官僚們這這些交易買賣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好處,他們獲得了巨額的財產和資金通過外國銀行轉移到外國。而所有這一切,都是黑箱作業,中國民眾根本不可能知道。


草庵:熱錢像一個武功高手,經常是來去神速。但中國是一個外匯管制國家,對國外資金的進入是有嚴格限制的。那麼這些有增無減而又來路不明的海外游資是怎樣大量快速進入中國的呢?普遍認為這些熱錢是通過假合資、假貿易、支付虛假薪酬以及地下錢莊等方式進入中國的。這就存在一個疑問。大多數國際游資都是合法的資金,否則索羅斯就不會被稱為投資家了。熱錢就像一個盜亦有道的江湖人,它的運作也必須完全按照資金所在國的規則來進行,否則也會被法律制裁。也就是說,熱錢是在"遊戲規則"下得勝而去的。衡量風險、投資獲利、見好就收,是它標誌性的三步曲。所以很難想像這些資金會通過非法方式大量進入中國。


伍凡:可能有的人認為,如果想博弈人民幣升值及存款利息,也許熱錢甘冒風險?可是卻我們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近5年來來,歐元相對於美元升值了1倍以上,同期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卻只升值了20%左右,所以人民幣的升值幅度遠低於歐元。而歐元的基準利率(4.25%)也比美元(2%)高。所以這些熱錢化為歐元豈不比人民幣優越得多,而且還可以自由匯兌、沒有任何風險。因此很難看到國際游資大量來到中國的合理動機。據中國商務部數據,中國"境外熱錢"主要來源於香港與英屬維京群島,而這兩個地方恰好是中國外逃資本漂白的兩大基地。真相好像逐漸明瞭了:中國的熱錢其實是中國的"外逃資本"!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外逃資本"大多是腐敗所得,或是貪官貪污受賄資金,或是國有企業轉移國有資產,所以這類資金熟知中國特色,進出自有管道。可見,所謂「熱錢」 其中相當多部分是中共盜竊國家的資產和資金。變成了「熱錢」 ,再尋找時機流入到中國。


草庵:中國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多通過正規(官方)途徑,混在某些國際收支項目中逃出,比如虛瞞進、出口,假造進、出口貿易訂單,虛報外商直接投資等。而且這些國內外逃資金最熟悉中國市場,也最知道或者說只知道如何賺中國人的錢,所以它不敢去市場、法制完善的西方市場,專門鑽中國市場的空子。從以上動機、利益、安全性、可操作性等各個方面考慮,中國當前的熱錢最主要的來源就是中國自己的外逃資本,至於國際游資、基金投行遊資,都不會是主流。


伍凡:到熱錢流入中國氾濫成災的時候,中國的通貨膨脹就跟了上來。為此,中共政權緊縮銀根,增加銀行儲備金到17.5%,減少對中國民營企業的貸款。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大批的中國民營企業倒閉關門,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減少了中國貿易出口量,增加了失業人口。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金融銀行系統是一個最腐敗的系統,對國家而言,它是一個最失敗的部門;但是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它是一個最成功的部門,中共的貪官污吏們,通過中國金融銀行系統,貪污盜竊了大筆資金轉移到國外,轉變成熱錢又流回中國,再一次在中國橫行霸道賺取高額利潤。以上我們所分析的中國金融銀行系統的腐敗,就是當今中國經濟下滑的深層次的的原因之一。


草庵:中共政權系中共貪官污吏在海外沒有兩種形式的巨額資金:一,1.75兆美金的外匯儲備,二,大概超過1兆美金的熱錢。中共政權之所以把大筆資金存在海外,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對中共政權沒有信心,害怕有一天被推翻。所以,中共政權存在海外的巨額資金是不會拿回中國的,那是中共政權的逃命錢。但是,一旦中共政權被推翻,未來中國的民主政府,一定要追回這些巨額資金,重建中國的經濟,推動社會的發展。今天時間到了,就談到這裡吧。再見。


伍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