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揭示善的力量:談談溝通的藝術(之二)--8020原理與精英人群(三)


.
作者: 小岩
【網2010年09月13日】

三、8020法則對認識論的意義

那麼8020法則會給我們帶來甚麼樣的思維改變呢?讓我給大家列舉以下幾個方面,可能不一定完全。

1、從「量性」到「質性」,從「水平」到「垂向」

從「量性」到「質性」,這是8020法則給我們帶來最主要的思維變化。8020法則可以說是一個「質性」的認知革命,區別於我們以往「量」性認知的眼光。雖然我們以往也談論「量性」與「質性」,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將兩者區分。即便是表面的區分,我們仍然是以「量性」的基點或思維看問題,因為人類只是在單一的一個層次中認識問題,認識物質世界,所以我們習慣於走向物質性區分事物,並走向以「量性」大小來區別事物,企業也因此片面追求數量規模,片面追求「做大做強」,而不是「做好做強」。「大」是「量性」指標,「好」是「質性」指標。


8020法則本質上屬於「質性認知」,最起碼也是一種「權數認知」,此20人群的權重與彼80人群的權重不同。正如前面所述,人類認識問題往往容易局限在「量性」層面因為人類社會都局限在一個層次面上,當然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承認這個現實。其實「一個層次面」上的認識,與「物質層次面」的唯物認識,以及「量性層面」的認知講的都是一回事。都只是在同一「質性」的層次面上,因此也就等於將「質性」消失了,因為大家都是同一種「質性」。也就是說某一個要素與其它要素沒有本質的差別,沒有「質性」差別,也就如同托馬斯•庫恩講的在同一個paradigm中,也就是說它們有公分母。在這個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加減。也只有在這時候,數量與規模才有意義,牛頓微積分的假設才能成立。所有實證科學的「拆分」假設其實也都是如此,中國企業想「做大做強」的假設也正是如此,因為自己的質性消失了,只會模仿別人,當然也就不擅長差異化競爭,也就不會創新,只會同質化競爭,大家只會打價格戰。這就是中國企業典型的無「質性」思維模式的結果。

我們很不幸的告訴廣大讀者,8020法則揭示的是一個我們中國人並不熟悉的「質性」規律,而不是一個「大就是強」的「量性」規律。是一種我們稱之為「垂向認知」的知識(「質性」認知是垂向的,是多層次的,是立體的,並與更高層次的力量或因果有關聯)。它區別於基於同一物質層面的實證科學認知所約束的所謂「常規知識」(normal knowledge)或常識(common sense),這也是那些受「水平認知」(也就是「量性」認知)所制約的人們所看不明白的,因為對他們而言「地球是平的」,是同等層次和同等「質性」的。也就是說「水平認知」只認「量」而不認「質」,所以企業或政權都在一味追求數量規模,並以大小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

與「量性」的「水平認知」相反,「垂向認知」則注重「質性」,而「質性認知」因為垂向而通向高層,所以更注重精神而非物質數量與規模,所謂以「修身」為本,因此「垂向認知」越來越會走向道德判斷,因為只有「善的能量」才能構建起具有層次的結構體,而「惡的能量」,它雖然能夠加大能量或物質密度但是它卻不能提高層次,因為層次是由精神水準決定的,是由道德標準決定的,並不在於物質資源的多少。因此那邪永遠都不可能勝過正,也不可能有甚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胡言亂語,那魔永遠也不可能高過道!這是由層次的道德屬性決定的,是由垂向的高層的宇宙法理決定的。所以對於有德者而言,成敗並不在於大小,孟子曰「得百里之地而君之」,靠的是仁義的力量,靠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靠的是從小我的自我修行做起。對此有意者請進一步閱讀大法書籍,我這裡只是把我自己學習大法的粗淺認識表述了一下而已。至於所謂的「垂向認知」與精神性的關係問題,我們會進一步在下文――《Maslow需層級理論與精英人群的精神需求》一文中重點討論。

2、刷新我們對生命模型的認識

道家歷來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這就是宇宙萬物的生命模型。如果人體是一個小宇宙,那麼反過來講,宇宙也就可以是一個小人體。也就是說萬物都可以被看成一個小人體。我這裡也有一個邏輯對稱性的假設。那麼如果按照人體結構的生命模型來看,一個結構體就要有腦袋,有身體,有手腳,也就是說,從生命模型這個角度來理解一個群體構成的結構體,不同人群在一個組織結構體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不可能人人都是腦袋,人人都說了算。實際上,按照8020法則,20人群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組織結構體的腦袋。他們雖然只是20%,但是他們卻能夠決定組織結構體的整體去向,決定一個行為共同體的思想,決定一個結構整體的需求方向,決定大家一起要往哪裡走。

也就是說,一個結構體或一個行為共同體的一群人一定要有工作分工或責任區分,如此才有必要形成一個系統,互相協助、互相支持、互相依靠。這就是系統大於部分之和的必要性,但並不是同等「質性」要素的「量性」疊加。因為如果大家都一樣,那麼為甚麼還要合作呢?!合作就是互通有無,就必須有「質性」不同(當然也有「量性」需求,我們會在《再論系統》一文中重點分析)。所以20人群不僅僅決定着一個系統或結構體的整體對外的「質性」,也決定着在一個系統內部20要素與80要素「質性」的不同。也就是說,在一個系統內部,20人群與80人群是不同的;同時當一個系統與其它系統相比較而言,一個系統的20人群也決定了這個系統與其它系統的「質性」的不同。也就是說,20人群既決定了其在一個系統中的「內部不同」,也決定了一個系統與外部其它系統比較時的「外部不同」。所以20人群對於一個系統而言,無論對內對外而言,都是「質性」的和至關重要的,他們不僅僅是「量性」的或者說是來「湊數「的,他們是不可或缺的,他們是當家作主的,他們是說了算的,所以我們不能僅僅以20%的「量性」眼光來看待20人群,因為20人群本質上是「質性人群」,並非「量性人群」。

我在一系列前文中一直都在致力批判實證科學的機械論模型,當然我並不是說牛頓的過錯,因為牛頓在建立他的宇宙模型時有許多假設。關鍵是許多後人打着科學的旗號「勇敢」而盲目的越界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已經嚴重威脅到當今人類的生存。我講過我的文章中不時會包含三種批判的內容,即哲學批判、文化批判和現實批判。同時我也試圖重新建立一種新的普適的「生命模型」。其實也不是我真的「重新」建立,因為我的思想都來自於我學習大法。

其實「生命模型」應該包括兩方面的組成內容,一方面是比較物質性的,是生命的身體方面,是一種「活的」結構體,即有生命屬性的結構體。我有時用「載體」一詞來代替。這種活性或生命屬性使之區別於沒有生命屬性的「機械結構體」。我以前的「豬肉餡與豬」的案例就是在說明「生命模型」的活的特徵,這也是我們前面「腦袋身體」的討論所關注的一個生命體的物質方面。

但是「生命模型」還應該有另外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另外一方面的生命組成部分,就是生命體的思想和意志,包括生命的脾氣、秉性和修煉界講的元神,還有常人稱為靈魂的部分或三魂七魄等等。這是真正一個生命區別於其他生命體標識性的、精神性的、意志性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剛剛討論過的「質性」的東西,是腦袋裡裝的那些東西。缺少了這些,如果生命只有身體的部分,我們還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人,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行屍走肉」(當然這並不是攻擊80人群,我們只是用「生命模型」做一個比喻,可能未必恰當,以前黨文化不是還用機械模型的螺絲釘比喻個人的意義嘛?!)。

人必須有他精神的活動和精神的功能。其實不光是人要有精神活動,其它生命體也有。美國人巴赫斯特不是通過測謊儀的實驗發現了植物也有感情、有判斷、會思考、會識別嘛!江本勝博士的水結晶實驗不是發現了水也有意識嗎?也就是說「萬物皆有靈性」,也就是說「生命模型」具有萬物的普適性,而「生命模型」中必須有意識要素,而實證科學的「理性主義」恰恰是排斥「人性」、排斥精神的,認為這些因素是對「理性」和客觀性的一種干擾。其實,根據8020法則,唯物機械主義排斥了「人性」或「主觀因素」恰恰是排斥了「主要因素」、「主體因素」,排斥「主」,排斥了「主體」,排斥了「質性」,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次要因素」,是「客觀因素」,或「客」了,是非本質的「量性」了。可見實證科學是一種喧賓奪主、反客為主或者本末倒置,尤其在研究人類的社會行為時,丟了西瓜,拿了芝麻。也就是說,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是一種「主」沒了、「本」丟了的方法。而這些丟失的部分才是生命模型的本質。因此我們必須記住,生命模型並不等於身體模型或人體模型。身體模型僅僅是生命模型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

這裡我們再多說兩句。因為生命包括兩方面因素,精神意志的一方面和物質身體的一方面,所以修煉文化也出現了兩大類不同的修法。一種是「只修性而不修命」的方法,也就是只修煉人精神的部分而不改變本體(「本體」是各種身體的總稱),不講手法,也不講身體演化,例如佛教修煉方法就是這樣,只修他層次的高低。另一種方法叫作「性命雙修」,就是即修煉心性也改變自身的身體。這種修煉方法講功能動作,講究本體演化,比如道家修煉方法。

因為生命存在精神意志的一面,這就對溝通很有意義了,因為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意志的交流行為。那麼我們就需要與一個人的腦袋溝通,與人的思想溝通。那麼8020法則的意義就展現出來了。當我們與一群人交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這個群體結構或行為共同體誰是腦袋?誰是身體?我們找誰來談?8020法則實際上就定義了一個群體結構中哪一部分人群是腦袋?誰裝着思想?誰做的了主?也就是說,當我們面對一個社會組織結構體時,我們應該與誰進行溝通的問題。或者我們應該如何與「腦袋人群」溝通,或者我們應該如何與「身體人群」溝通的問題。通俗的講,就是我們應該如何與20人群溝通的問題,又應該如何與「精英人群」和成功人士溝通,又如何與80人群溝通,如何與「大眾人群」和隨眾人群溝通。因為8020法則告訴我們人與人是不同的,關鍵的少數20人群很重要。這是不帶價值觀的判斷。如果加上價值觀,那麼水結晶實驗告訴我們正向的10%的關鍵好人更重要,決定一個群體的整體走向。因此無論我們推銷甚麼產品或者講真相救度誰,我們都不要遺忘這至關重要的20%或10%。對於那些沒有價值觀導向的活動而言,如產品推銷,我們就要學會找到和抓住關鍵的20%。而對於有價值觀取向的活動,我們就應該找到和抓住那關鍵的10%,因為他們決定事物的整體走向。

簡言之,從生命模型的意義上來講,8020法則實際上就是關於腦袋和身子劃分的法則,而且腦袋裡裝着思想,而身體裡只裝着麵包。溝通就必須找到腦袋。因此8020法則細化了我們對「生命模型」的認識。

3、顛覆我們對多數和少數的認識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物質為主導的世界中,所以我們太容易以物質化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一切。而物質的本身比較「量性」。比如我們對組織中每一個成員的看法往往是以「一人一票」的思維。根據這種思維,某一個人與某個其他人存在的意義被認為是完全是一樣的,對整體的貢獻是一樣的,權利也是一樣的。這就是8020法則發現之前的「常識認識」。而且這種「人人平等」的思想好像是人類非常追求的、或夢寐以求的。當然本文並不是反對民主思想,或者成為專制制度的開脫。因為人世間的理與高層空間的理是反的,追求人人平等在人世間無可厚非。但是當高層空間的因素滲入到人類社會的時候,人就會顯得很渺小,人們就會茫然了,不知所措,其實8020法則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也就是說人類社會中許多與高層宇宙有關的事情是要符合高層次的理的,也就是說,人的理是被高層空間的理所制約的。人類空間的許多小事情,高層空間不直接管,那屬於佛家講的「業力輪報」,那是人們自己的選擇。但是人世間許多大的事情,都會與高層空間有關聯。這些事情,神一定會管,而且要用「神的理」來管,也就是要用高層空間的邏輯來管。反過來講,人世間凡是神要管的事情那一定就是大事情,一定有其更高層的意義。也因此當我們要理解人世間一些大事情的時候,也許我們就必須改變一下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要學會用更高層次的思維和邏輯看問題,我們才能看的清,我們才能看的懂。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的思維,即便神把某些東西捧到我們面前了,我們恐怕還是看不懂,甚至會哈哈大笑,正如老子所講「不笑不足以為道」嘛!

接下來我們講,8020法則顛覆了我們對少數服從多數法則的認知。我們一直以來認為,在群體行為中,我們應該遵從多數人的意願,我們要以51%否定49%的方式來表達群體的意願。8020法則告訴我們的並不是這種「一人一票」的規則。8020法則認為「關鍵的少數」往往支配着「次要的多數」,20%人的意願往往能夠支配其他80%人的意願。因為人與人是不同的。這就是「精英人群」與「大眾人群」的差異。根據8020法則,有時20%是我們不能夠放棄的「少數」,有時80%卻是我們不需要顧忌的「多數」。

4、顛覆我們對甚麼是整體的認識

這個與前面關於「少數」與「多數」的論述有關,但又有所不同。當人們一談到甚麼是整體時首先想到的就是51%,想到大多數。其實不是這樣的。根據8020法則,20人群才是決定一個整體屬性的關鍵。如果我們再加上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的發現,我們知道10%的好人可以制約10%的壞人,並能決定一個整體的屬性,所以10%的正向價值人群才是關鍵。那麼所謂整體,既不是100%全體,也不是70-80%的大多數,也不是51%的多少,而是最好的那個10%。,也就是說「整體」與「全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與「多數」的概念也不同。這個重要發現能夠解釋我們下面的現象。

5、讓我們重新認識中國人的重要性

為甚麼把中國人單獨拿出來講?因為中國人是「神傳文化」,那麼中國人一定有高層空間給安排的「使命」。「神傳文化」,高層空間安排的使命,這些就與我們前面講到的「垂向知識」發生了某種聯繫?

先讓我們看看中國人口與全世界剩餘人口的比例。正好是20%和80%0。中國人是世界人口的20%,其餘是80%。那麼這20%的中國是不是就是那個能夠改變世界的 「關鍵的少數」呢?難道這個「正好20%」也僅僅就是個「正好」嗎?

再一個就是很多人對當今的三退(退黨、退團、退隊)到底能不能起作用表示質疑。甚麼時候才能把中共退跨呀?其實這種擔心也是在用人的習慣思維想問題。當三退到第一個「五百萬」的時候,中共的根已經都拔起來了,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是甚麼意思。想一想,中共實際數量也就5000-6000萬人,還可能是誇大其詞,打腫臉充胖子。您想一想,根據江本勝博士的發現,如果中共組織中有10%的人士選擇做好人、脫離中共,那麼這個組織整體的未來走向不是就已經被決定了嗎?!

以上都是我大膽的猜測。我只是在表達一種思想,那就是8020法則是一種「認知革命」,它是「垂向的」,顛覆了我們許多「常規性」的看法和思維。因此我們應該學會「革命性」的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從新思考一下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另外我們也不要用固化的思維思考那些看似神話的信息,比如電影《2012》,明明是對人類的一種警示。可許多人看完之後得出的結論卻是,不用再工作了,趕快去週遊世界吧!這很像得了絕症的病人,醫生說「你回家想吃點啥就吃點啥吧!」

(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