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揭示善的力量:談談溝通的藝術(之一)――從博弈論的《囚徒困惑》談起(四)


.
作者: 小岩
【網2010年07月31日】

四、溝通的作用

我們現在講一下溝通的作用或者叫溝通的意義,這是就普通人群的意義來講,而溝通對企業的意義我們會在下一小節中再分析,包括普通溝通與企業內部溝通的差別。另外說明一下,這裡對溝通的分析可能還不夠全面,此外還有一些關於溝通交流與信息的相關內容我們會在《信息的力量》一文中繼續闡述,也會在《溝通的基本原理》一文中再作補充。此外,大家可能好像覺的我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其實不然。這裡我必須說明一下。我在文章中會貫穿着三種批判,一是對實證科學、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批判,二是對中國現實社會中國企業的一些混亂現象的現實批判,三就是對於黨文化和中共課本知識體系的文化批判。所以往往我會借用某個話題展開一些思想性的討論。


從一般意義上講,第一點,溝通是人類社會性的開始,是人類社會行為、集團行為或團隊行為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溝通與信息的意義好像是一樣的。但是信息傳遞可能是單向的,沒有必要必須雙向性,但溝通必須是雙向的。另外信息傳遞不必要以心靈為基礎,往往以知識為基礎,或以技術手段為基礎。但溝通必須以心靈為媒介,而且溝通要尋找雙方目的或利益共同點,因此,溝通較信息而言更具有主觀或主體意義,更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意義,所以溝通對於形成人的社會行為,包括團隊行為或集體行為,更具有凝聚力或精神粘合劑的作用。中國人有一個的通病,就是缺乏團隊性和團隊精神,中國人不願意遵守規矩和管理制度,所以中國人的企業往往都做不大。按理說東方民族是一個凝聚力很強大的民族,因為所有的古代大國一定是一個凝聚力強大的民族,特別是在人類文明的初期。然而到了末法時期東方的凝聚力和內向性格就不行了。這一點,我們在以後《再論東方與西方》一文中還會具體討論。與西方的「秩序凝聚力」不同,東方以前是以家庭價值觀為中心的「家族凝聚力」或「血脈凝聚力」,所謂上陣父子兵,打仗親兄弟。家族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信任,可以託付責任,所以中國以前的幫會都是稱兄道弟,所以中國近代能夠做大的企業都是家族企業,因為家族是中國最強有力的精神凝聚力,中國人講血脈相連嘛!好像猶太人也是如此。但是中共這幾十年把中國傳統思想和家庭秩序都破壞了,外加計劃生育,中國悠久的家族傳統已蕩然無存了,所以中國人的凝聚力也消失了,一個曾經強大凝聚力的國度在唯物利益的驅使下變成一盤散沙。相比之下,西方尊重個體價值,而且個體都很遵守秩序,而東方的家族精神凝聚力消失後並不遵守秩序,變成了一種匪邏輯,一種不講道義的相互爭鬥。中共的所謂鬥爭觀矛盾論就是以破壞規矩為樂趣。所以有人形象的講:外國人的規矩是用來遵守的,中國人的規矩是用來破壞的。中國人不守規矩,從日常的交通規則和紅綠燈就可以略見一斑。

我們講,互相不溝通而想法不同太正常了,切不要想當然,認為別人都跟你想的相同,全世界人的思維都跟黨文化思維想的一樣,其實太不一樣了。所以要打造一個行為共同體,人們就需要溝通,這涉及到企業內部的溝通。企業講哲學共有、價值觀共有、理念共有,這就是溝通,打造一個行為共同體,這可不像馬克思所講的勞資對立關係、鬥爭關係。另外企業還講信息分享和玻璃般經營,都是講信息要全面溝通、充分交流。

從長期性角度而言溝通是建立信任,是共同體的凝聚力和粘合劑,從一次性、某一次具體的行動而言,溝通雙方要求同存異,或多方建立行動目標交集,這樣才能開啟團隊或集體行動。

中國大陸前幾年大講狼文化,宣傳的就是那個狼的狠勁。有個朋友跟我講,狼還講團隊呢。中國人現在連狼都不如,中國人現在是狗性,狗文化,狗奴才文化,犬儒文化!狗就是互相咬,所謂狗咬狗一嘴毛,狗還不如狼呢!所以說中國人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人們不是經常講,中國人個頂個是一條龍,合在一起就是一堆蟲。所以說溝通是人類社會行為的開始。溝通可以打造團隊的系統力,使系統之力大於部分簡單之和。

溝通的第二個意義,溝通是相互了解到開始。人類行為講趨利避害,也就是追求利益、遠離災難,誰也不願意與特別各色的人合作,都願意與隨和的合作,都願意通過合作獲得更多利益,而不是通過合作來損失利益,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合作就要找志同道合者,那麼就需要通過溝通來進行了解,也就是看一看大家能不能走到一起,就像找對象一樣,要先相互了解,是分是合,能不能走到一起,這是每個人的選擇。這就是溝通的第二個作用。

從個人走向團隊是有條件的。實際上個人行為趨向團隊集體行為有兩個力。一個是走向團隊的吸引力,就是前面講的凝聚力或粘合劑,另一個就是排斥力、排他力,這與個人的性格有關,彼得・聖吉稱為「個人心智」,是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煉》的第二項,決定個人能不能走向「共同願景」和「團隊學習」。當吸引力大於排斥力時,人才會走向集體團隊行為,也就是利大於弊。反之,他就會遠離合作、遠離集體。

從《囚徒困惑》中我們看到甲乙不能達成集體最優解,只是從個體理性或自私出發,也是因為相互缺乏信任,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溝通是建立信任的開始,也唯有溝通才能建立信任,信任往往是長期溝通的結果。這是溝通的第三個意義,溝通可以建立信任。實際上,人們往往先通過溝通來進行相互了解,然後再通過了解再建立信任,再通過信任建立集體或團隊關係。實踐中其實是「溝通――了解――信任――合作」這樣一種邏輯關係,以上講的溝通都是屬於一個行為共同體的形成。此外,我們還發現一個問題,凡是一些心理變態走向犯罪的孩子,一般都缺乏孩子與父母間正常的溝通。父母只管做生意、只管忙事業,只重視物質滿足,不注重精神交流與情感交流,兒女在想甚麼父母根本不知道,當孩子犯了罪後才後悔甚麼沒有教育好孩子。所以溝通也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溝通就是平等待人。溝通能夠促成心理健康。相似的,老年人年齡大了以後,也需要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特別需要同齡的交流人群。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人類的社會性特徵。

第四點,我們講,溝通好能夠事半功倍,能夠提高集體工作的成效,否則就是系統的內耗不斷,事倍功半。所以系統力的展現,也就是要使系統的效果大於部分之和就要依賴有效的溝通。而許多企業做大了,發現效率就降低了也是因為系統的溝通出了問題,所謂溝通成本增加了。

第五點,有效和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創造一個社會組織體,也就是一個社會結構體的生成,溝通還對一個社會組織體的健康維繫和維護至關重要。這裡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人們研究溝通一般只看到它促進團隊或一個結構形成時的意義,也就是溝通對凝聚力的意義,卻沒有看到一個團隊或結構解體時溝通的意義,好合好散嘛!也就是溝通對排斥力的意義。我們講有良好的溝通,排斥力的爆發將是一份一份的發泄,或者都是建設性的發泄,某一成員的怨言或退出將不會威脅到這個集體和秩序。然而,中國社會的特點就是不善於溝通,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的民眾,當然這只是一部分原因,中國社會的變更和朝代的更替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天時」的「命運」,也有「人和」的「因果」。從溝通的角度講,中國民眾具有一個「暴民」與「順民」兼有的特徵。這是從表面上看,從公眾心理上看,不是在價值觀上看。作為「順民」,中國人百般壓迫都能承受,因為是「順民」,特別能承受壓迫;但是一旦承受不住了,因為沒有溝通的渠道,因為統治與被統治雙方都不擅於溝通,也都不願意溝通,那麼對不起,中國人好像不會建設性的提意見,統治者也不會建設性的聽意義,一提意見就劍拔弩張,那麼好吧!對不起了,做不了「順民」那就做「暴民」吧!所以中國人一起來就會推翻一個王朝,絕不會有通過溝通方式達到甚麼「改良」或「改革」的可能!因為中國人不擅於溝通,只會破壞性、顛覆性的發泄。其實諸葛亮早就講過一句話,善敗者不亡,這就是指行為結果不要對行為體有破壞性。

中國人往往內向,心眼兒小,妒忌心強,不擅溝通,願意悶頭自己想,自己猜。中國人不是有一句老話嗎?叫作「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就是說中國人不擅於溝通,不擅於團隊合作。這可能與中國人以往的血緣紐帶破裂了有關。我有一個屬下,我就經常跟她講,「你不要總一個人悶頭工作,你要學會溝通,學會求人,不要閉門造車。也許對你是一座山一樣的困難,你給我打個電話,也許在我這個級別,三言兩語就給你解決了。」所以我反覆告訴她,「你有甚麼問題一定要給我打電話,我不會吝嗇幫人的善,你也別吝嗇你的電話費。」我只是寫到這裡舉一個實際的例子。

寧可閉眼猜也不願意開口溝通。這是中國人的毛病。往往一句話能解決的問題或誤會可他就是猜,而且沒問題也猜出了問題。政治學上有一個原理,如果你想要一個敵人,那麼你就一定有一個,因為你是自己求來的,而且你越看他越像你的敵人。中共現在就是典型的這種心態,它把一切都當成了自己的敵人,國內的、國外的、自然的、神的、人的,都是它的敵人。連下個雨吧,發個洪水吧,國外叫減災、救災,它非叫抗災,與天鬥嘛!都是鬥爭,它跟誰都不講溝通,所以黨文化灌輸給中國人的知識裡沒有溝通的概念。

中國人不擅長溝通,只願意悶頭承受,悶頭自己做,那麼悶頭拉車走錯了路自己也不知道,這與中國人太好面子有關,這種性格到末法時期就更顯現缺點,因為末法時期「惡業」(指人身體上一種不好的物質)會主導人體,所以排斥力或向外發散力就很重要,如何健康性的向外發散業力、發泄壞東西就很重要,而且需要有發散的渠道。但中國人的性格不擅於這個發散,中國人性格內向,也就是凝聚力導向,這種性格在文明之初形成文明、形成文化中心、形成大帝國時很有正面作用,但是到文明衰敗的末法時期就派不上用場了,反而西方的發散力、外向性性格對於一個集體或社會的維護更具有建設性。說實話,這些道理我都是從大法中學到的。

說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關於發牢騷的問題。發牢騷好像很負面,很招領導者討厭,其實不然。發牢騷其實是一種溝通的表現,是一種負面溝通。允許發牢騷是社會機體或企業機體健康的一種表現,就像生命體的新陳代謝,要不發生就壞了,這個機體就會出問題,可是許多領導人都不這麼想,只想聽歌功頌德,不願意聽牢騷抱怨。這是不行的。聽牢騷是自上向下溝通的一種技巧,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品德與胸懷。牢騷就像人身體出了問題還能知道痛一樣,是一種正常的信息反饋,說明機體的某個部位出問題了,但是大系統還沒出問題所以你還知道痛。如果哪裡出問題了,你連痛都不知道了,那可就真是要出大問題了。哪兒發生了甚麼你根本不知道。企業管理就怕這個,哪裡的邊邊角角發生了甚麼情況你根本不知道,那麼那裡還是自己企業的一部分嗎?這就是山頭主義在滋生的開始,是企業領導人最擔心的。其實企業自下向上的信息傳遞很容易被利益化加工或利益化操作,這就是成果主義的結果,報喜不報憂。所以歌功頌德的信息傳遞,撿領導愛聽的說一定會導致自下向上的信息傳遞失真。信息失真是企業最忌諱的。在失真的信息基礎上做決策,那麼決策能是正確的嗎?!所以歌功頌德表面上很正面,其實很負面,而發牢騷表面上很負面,其實很正面。牢騷一般沒有利益加工,裡面「真」的成分更大,所以有為的領導者要學會聽牢騷。牢騷是一種個人不滿情緒的發泄,所以會聽牢騷的人一定要學會將發牢騷者的個人情緒或誇大表述和真實信息區分開的本領,這也是一種去偽存真的本領。這就叫學會傾聽。比如中國人講,酒後吐真言,酒後的話往往牢騷滿腹,可吐的往往多是真言,沒有了日常的裝飾。有人講酒後的話你不要信,我卻不怎麼認為。你應該是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計較別人講出的真話,因為真話未必好聽,忠言逆耳嘛!另外說明一點。發牢騷說明企業制度內部還沒有正常的、健康的信息反饋渠道,說明信息鏈不通暢,說明信息溝通渠道不通暢。我在企業內就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義為信息垃圾桶,我經常下一線就是到處聽抱怨、聽牢騷,我讓員工給我們領導工作列出「七宗罪」,說的越狠越好,越見血越好。其實發牢騷、有怨言說明這個員工還熱愛這家公司,說明他還在意你,希望你變的更好,不是嗎?如果甚麼都不說了,甚麼意見都不提了,表面沒有怨言了,表面都「和諧」了,那就壞了,那不是掩耳盜鈴嗎?人家心裡、私下裡、背地裡一定早就把你罵成甚麼樣了!如果表面變成阿諛奉承,那就更壞了,恐怕離公司破產就不遠了。其實我們講牢騷一點都不垃圾,極有真相價值,而且我們企業經營不是還講「無私見真」嘛,只有你沒有私心你才能真正的聽到真話,這恐怕只有修煉者才能做到,至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信神的人才能做到,而企業內信息傳遞的利益化加工本質上就是一種私利的表現,這就是成果主義績效考評的弊端,人們不是講,你考評甚麼我們就做甚麼嘛!完全沒有額外做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補充說明一下。發牢騷表面上還是有負面作用的,所以發牢騷必須學會控制一下場合,最好找知己。如果放大場合或不顧場合,影響到全員的士氣,或小心眼兒某領導的面子,那麼就壞了,那麼它的負面意義就會抵消它的正面價值。這是很多牢騷人不注意的,打個不一定適當的比方,就像人新陳代謝要上廁所一樣,也不能亂找地方呀。因為如果說沒有溝通渠道所以我發牢騷,這不能完全由發牢騷者自己決定,可是發牢騷的場所可以由牢騷者決定,當然企業要有正規和健康的溝通渠道最為好。

前幾點都是講如何形成或維持一個行為共同體的問題,或者是一個共同體的有效運轉問題。第六點就跨出單一的行為共同體了,這就是,溝通可以是調解不同共同體之間矛盾衝突的潤滑劑。在戰略學上,對衝突的分類有這樣一組詞彙,negotiable conflict和non-negotiable conflict,翻譯成中文就是可調解型矛盾和不可調解型矛盾。negotiable一詞本意就是談判。談判實際上就是利益雙方的一種溝通,實際上商業合同也是如此。而不可調解的矛盾在軍事上就是戰爭,克勞塞維茨不是講「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嘛,實際上政治在本質上也屬於溝通,妥協、讓步都屬於溝通。在商業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是競爭、就是價格戰,中國企業不會別的,尤擅此道。而商業聯盟和價格聯盟就是溝通的產物。而在私人生活上不可調和的矛盾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離婚。而結婚就可以看作是溝通的產物。其實即便在戰爭這種不可調和的衝突中仍然有溝通的空間。戰爭中也講談判,有時打打談談,有時邊打邊談。

第七點,溝通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溝通可以導致或有助於創新。這講的也是溝通在不同行為共同體之間的關係問題。我們下面講到的戰略合作銷售模式就有賴於溝通,我們以後要講到的非正式交流空間也是如此。這都是中國企業不太擅長的。溝通之於創新講的是相似智慧的人可以同頻放大,互相進行智慧促進與智慧激發,但不一定要形成行為共同體,但這也需要以心理作為溝通的媒介。這與過程創造價值是一致的。而成果主義往往會導致結果創造價值的傾向,會導致過程的封閉傾向或自我封閉的意識,會導致缺乏溝通與交流,特別是缺乏非正式交流,這會極大的限制創新思維。因為非正式交流往往是創新的重要源泉和土壤,這一點我們會在《創新的邏輯――從精神束縛談中國企業創新的根本制約》一文中詳盡的討論。

第八點,溝通是一種文化的向外傳播,這也是不同行為共同體之間的溝通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業,我們在商言商嘛!所以我在這方面的體會比較真切,也比較多一些。我們講商業文明本質上就可以看作是一種溝通文明,因為要商品交換嘛,要需求相互認可嘛。而且在商品交換的同時伴隨着一種思想的交換、交流與認可,因此商品成為思想與文明或文化傳播的載體,向消費者傳遞着商家所賦予的一種思想和生活觀,而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就是在認可商家通過商品所傳遞過來的這種生活觀,而且品牌商品特別如此,比如蘋果一族的ipod、iphone、ipad。一般我們把買假名牌的人叫作偽時尚人群,這些人精神需求高但是口袋裡沒有錢。而真時尚人群是需求高而又有物質條件的客戶群。然而中國企業和商家並不注重這些,他們不懂得經營就是經營人心的道理,把商品僅僅當作物品,一種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物品,所以中國的商品只能叫作產品,只能叫中國製造,不能叫中國創造,中國的產品不會講故事,也沒有任何故事可言,也不會與消費者溝通,也沒甚麼可以溝通的,因為它沒有思想嘛,因為唯物論否定精神的主導作用,也否定任何「毛思想」以外的其它思想。所以中國人拷貝來的商業文化和市場經濟中沒有任何思想與靈魂,只是個空殼,只是個行屍走肉,也沒有任何精神內涵,也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只會將造假進行到底,將物慾主義進行到底,直至……直至甚麼?大家不言而喻。

談到了商業,我們再來談談商業廣告。當然廣告也是一種溝通的手段,嚴格說是一種信息單向發布的手段,廣告就是廣而告之。但是真正打動人的廣告不僅僅宣傳產品,還應該傳播思想。但是受黨文化的影響,中國許多廣告為了追求所謂的「思想高度」,於是往往走兩級化,從產品具體功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所謂的高舉高打,空話假話一堆,比誰都能吹、都能忽悠,完全與產品無關,好像中國企業已經不會從產品中說出思想,不會在平凡中見真功夫。

溝通可以引導需求、可以引導消費,這是溝通在營銷學上的意義,這對於8020原理的80人群尤為有效。在營銷學上有一種「顧問式營銷」特別就是針對這種人群,類似前面提到的偽時尚人群。只是類似,但不完全相同。80人群除了包括偽時尚人群,還包括衝動型消費人群,當然一般的衝動也只限於小額產品的購買。這種80人群有一個重要需求特徵,那就是「需求」與「需要」相背離,可是中國許多營銷學的書在從英文翻譯成中文時翻譯者自身都沒搞明白「需要」(want)與「需求」(need)相背離的原理就亂翻譯一氣,真是誤人子弟!概況的講,「需要」是主觀要求,「需求」是一種客觀要求。而8020原理80人群的需求特徵就是自己對自己真正的客觀「需求」並不真正了解和清晰,只是隨着「需要」買。為甚麼要買?自己說不清,因為別人買,所以我也「要」買。這種人群購買行為的攀比心理和隨眾心理特別強。這是一種典型的不成熟市場的非理性購買行為,因為別人都買所以我也要買,或者因為別人都不買所以我也不買,而不是根據自己是否有客觀的需求來決定購買與否。因此對這樣的客戶我們就要採取「顧問式營銷」而不是常規的「交易式營銷」,也就是說你要告訴他為甚麼要買,他的客觀需求是甚麼,這時溝通就是一種非常有用的銷售手段。所以我們講溝通可以引導消費,就是這個意思。

而作為「交易式營銷」一般針對的是一種超理性客戶或謹慎型客戶,他比銷售員都了解產品,對於這種客戶,一般的銷售溝通不起多少作用,因為他來到目的就是砍價,因為他早已認可了商品的價值,要不他不會來,你不用跟他多做介紹。一般不降價他不來,不送禮他不來。這就是「交易式銷售」的目標客戶。他們的消費可能與收入高低無關,與心理特徵關係巨大。

「交易型客戶」往往是8020原理的20人群,你別看他是20人群,好像數量少,可不能這樣表面看,他們起的作用往往比那80人群還大。他們是本文和本系列文章一個討論的重點目標,也就是說從本文中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社會精英人群和所謂的成功人士打交道,因為他們可能自以為是,可能固步自封,可能非常謹慎而懷疑一切,可能居高臨下而不好交往,也可能認為他們自己甚麼都知道而排斥任何真相,他們可能只相信他們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和抉擇,相信他們的過去和經驗。因為對他們而言,接受別人的觀點就等於否定自己,就等於否定自己的成功,就等於否定自己今天的一切。他們往往會這樣想問題,如果我聽你的、我接受你的說法,如果你的觀點是對的,那麼你就應該比我更成功,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你不是還在給我打工嗎?我不是比你更成功了嗎?我不是你的老闆嗎?不是應該我領導你嗎?那麼我為甚麼要聽你的。這是他們的潛在思維和心理,因為成果主義是他們職業思維的方式,以成敗論英雄,也因此他們很容易排斥他們認為的下層人士給他們所講的一切,除非是他自己公司或體系內部的事,因為這些事與他利益相關,他不得不聽,或者是更成功的「大人物」 講給他的話,比如幾百萬美元一桌的巴菲特午餐,他們一定會趨之若鶩,因為他們認為這會幫助他們從成功走向更成功,走向更更成功或更大成功。

講到營銷了,我們就把事情講完。另外,除了「交易式營銷」和「顧問式營銷」之外,還有一種「戰略合作式銷售」,比如大公司需要的軟件定製就屬於這種商品。它的特徵就是沒有現成的產品可以買賣。買賣雙方必須通過合作開發出一種買方需要的產品。對於這種合作開發的產品,有效溝通至關重要。這也屬於溝通可以促成創新和促成消費的範疇。但是如果甲方抱着一種等現成、買現成的思想,或者自己根本說不清需求的態度從事,那麼戰略合作必定失敗。我們公司自己在與管理諮詢公司的合作上就經歷過許多這樣的失敗,這也是善心不夠的一種表現,甚麼都想要但卻甚麼都說不清,那能開發出甚麼新產品呢?而對方又往往說甚麼都能做、都會做,滿口答應,實際上到合作真正一開始實施時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結果就是只能再上一把當,花錢打水漂。然後把責任互相推給對方,弄個不歡而散,彼此不再往來,因為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自己說清的事是不能指望別人或外人來替你能夠說清楚的,這也是一個溝通的問題,沒有自己的立場,別人想跟你合作卻看不清你的立場在哪兒。這就是說如果雙方要合作的話,首要的問題就是你自己真的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嗎?你必須問問你自己這個問題。所以對於「戰略合作銷售」,如果雙方要真誠合作之前一定要進行充分溝通。也就是在商業上誰都不願意與立場或需求多變的甲方合作,也就是要切忌與還沒有準備好了的一方合作。在商業上我們往往管這種需求或決策不定的甲方叫作雙甲方,他有多個頭、有多個腦袋,自己人的想法都打架。英語有一個形象的表達,就是兩個船長會把一條船開到山上去,也是這個意義。所以有一個老總跟我講,中國某個公司失敗了並不是因為它沒有能人,而是能人太多了。

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九點,前面在討論牢騷的時候已經提到了,那就是溝通能夠了解真相,這裡指的了解真相已經超越了單一一個行為共同體自身內部的信息交流。與企業內信息利益加工相似的,在這方面,往往看似垃圾的信息或不相關的、不加修飾的、不被包裝的、原形態的信息可能最有價值。為甚麼呢?因為垃圾信息不被包裝,真實性更高。而正規渠道的信息往往已經是被人有意加工過、包裝過的,表面華麗好看,但缺乏真實的價值,這與信息的可加工、可添加屬性有關。外部信息也可以被加工和包裝,中共就擅於此道,所以讀中共的新聞宣傳要會看,要反着看,哪個領域形式大好的報道,就說明哪個領域問題多多。有網民諷刺中共講,地震前兆是甚麼?第一是有地震謠言;第二是動物異常;第三就是中共官方出來闢謠。有網民還講,第三條與第二條完全屬於重複。這是笑談了。另外在股市上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叫作Buy rumors and sell news也就是傳謠言而不要聽新聞,很有些道理,因為公開的大眾化的新聞已經沒有價值了,小道消息才更有價值,垃圾信息不垃圾,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本人前幾天看一篇文章,文章中談到,在中共的體制下你要相信情報、相信檔案,不要相信新聞,不要相信歷史,說的可謂是一針見血。就像大陸搞歷史的人們經常講,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想怎麼打扮她就這麼打扮她,中共講的歷史早就失去歷史的本來面目了。其實中共連檔案都會偽造。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