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獨立評論(234): 中石化的悖論

 


獨立評論(234): 中石化的悖論
 


  伍凡:各位觀眾好,現在是獨立評論時間。最近有兩件事情振動了國內的百姓。以前,美國政府宣佈為了振興美國經濟,美國政府決定給百姓退稅。這個事情讓中國百姓看得驚奇。但最近香港和新加坡陸續續宣佈要給百姓退稅和減稅,而這兩個地方一個是華人國家,另一個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他們的特點都是因為財政出現了結余,政府要將多收的稅退還給百姓。中國百姓面對的是每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稅收增長幅度,對香港這樣的退稅非常震驚,今天我們就談這個問題引起的中石化問題。



  草庵: 媒體報導,中石化獲得政府給予煉油板塊財政補貼的批文。中石化的補貼每次都拿得燙手,他們面對兩大質疑:中石化該不該獲得補貼?目前的補貼是否有損公共財政的公開與透明?這不是中石化第一次獲得虧損補貼。基於同樣的理由,2005年和2006年,中央財政分別給予中石化一次性補貼100億元和50億元人民幣,由於2007 年煉油板塊虧損更大,因此據說補貼數額也高於以往。但與此相對應的是,這兩年中石化實現淨利潤節節攀昇,分別為395.38億元與506.……億元人民 幣,預計2007年的淨利潤高於以往年度。


  伍凡:中石化家公司的人士說:今年虧損比2006年更嚴重,國際原油價格一直瘋長,第三季度煉一噸油就要虧損600~700元。虧損的關鍵是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一直都在90美元/桶,而11月成品油提價後,折算原油價格也僅僅是維持到65美元/桶的水平。可以這樣說,中石化的整個煉油板塊2007年是全面虧損,儘管年報上會有盈利,但那是靠中石化其他業務彌補虧損的。2008年1月份,中石化煉油虧損更嚴重,因為雪災期間要保證供應,高價採購了很多石油,使得整個煉油板塊的上下游全線虧損,這在中石化是比較少見的。在三大石油巨頭中,中石化國內油田資源較小,大部份原油依靠進口,而中石油國內油田資源多,進口就少很多,而中海油的主要業務在勘探和開採。中國石化進口原油占全國80%,加工量占全國70%,國際油價上漲造成的虧損大部份由中石化承擔,國家對成品油價格調控的影響也主要反映在中國石化。


  草庵: 中石化及其辯護者認為,補貼有理。因為中石化除了是國有壟斷企業之外,還是個上市的公眾公司,他們除了對國家經濟安全與消費者利益負責之外,還必須對境 內外投資者負責。作為公眾公司,他們應該有市場化的定價權,根據供求關係自行決定價格高低。正因為價格管制,導致中石化整個煉油板塊2007年是全面虧 損,儘管年報上會有盈利,但那是靠中石化其他業務彌補虧損的,而不是中石化應該承擔的虧損。因此,政府有必要彌補企業與投資者的損失。



  伍凡:反對者認為,中石化的損失部份,由市場壟斷權來彌補已經綽綽有餘,不止於此,在稅收抵扣等各個方面也有優惠政策,中石化節節上漲的利潤就是最好的論據。中 石化首先是國有公益公司,其次才是公眾上市公司,主次關係絕不能顛倒:如果中石化想要獲得市場定價權,前提是破除石油市場的壟斷,通過競爭獲得市場均衡價 格;如果中石化想要繼續獲得補貼,就不要把公眾公司老掛在嘴上,以境內外投資者脅迫政府就範,用公共財政補貼小眾。
  


  草庵:這樣的爭論暴露出根本矛盾,無法調和。廣東省石油學會儲運銷委員會秘書長范小平認為:「這次補貼應該超過2006年,因為政策性虧損比 2006年大,但實際能夠補貼多少,尚很難定論。」而國家能夠貼多少給中石化,外界傳聞相差巨大,有傳補貼150億的,也有120億、100億的,還有 50億的。不過,中石化上市公司的業績依然是有巨額利潤,並且年年遞增,2006年盈利506億元,而2007年有傳聞盈利700億元。


  伍凡:中石化這樣的公司擁有的國有公益與公眾公司的雙重身份,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互相牴觸的,兩套邏輯根本無法融合,這樣的公司根本就不該上市,尤其不該在國外上市,壟斷之利洩於外不說,還稍帶讓中國石油的消費者全部成為陪綁者。國有壟斷企業上市極為少見,英國撒切爾新政時期國企上市的惟一目的是取消國企,使企業市場化。如果因為客觀需要一定要上市,政府就有必要儘快放開市場,用市場的邏輯與管制來取代以往的行政管制。



  草庵:目前的混亂局面,使得給予中石化補貼成為無頭亂帳,中石化說遠遠不夠,消費者與納稅人則斥之為盤剝。同時,我們也無法在理論與市場的邏輯上釐清這樣的補貼是否合理,適度。只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於中石化的補貼對於企業與政府都不是甚麼好事,有損企業與政府的效率。


  伍凡:中石化因為補貼的存在,而損害了花大本錢樹立的市場形象,沒有投資者會認真把這樣一家有壟斷利潤而無定價權的企業真的當成市場企業,這樣的企業在資本市場大行其道也損害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根基,使行政管制不得不如影隨行,步步加強,所有的資源傾向於這些國有大企業,一些公司分拆上市之後整體上市,整體上市之後又分拆上市,遊戲玩個沒完沒了。以往中石化拿到補貼後,分給控股的上市公司,從反面證明這些上市的子公司完全沒有獨立品格,甚至相對獨立的財務系統。



  草庵:另一重損害是國企的預算難以科學。從去年開始我國制訂央企預算的規則,由於補貼和上交紅利給予企業逆向激勵,使得企業有足夠的動機做大成本誇張虧損,以求 減少利潤的上交額度。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這些巨無霸企業的細帳,恐怕外人誰也無法說清,包括那些受僱於企業、得靠這些企業養活的會計中介機構。兩股力量 互相糾纏,受制於上市公司的盈利要求、對國企的業績要求,這些企業盈利越多越好,但實際的利益則讓這些企業不時哭窮,因此我們才看到企業一邊大聲哭窮一邊 盈利攀昇的亙古奇觀。



  伍凡:對於政府而言,企業虧損補貼有損公共財政的公開與透明。如楊濤先生所說,企業價格虧損補貼走過了一個馬鞍型,從1978年的11.14億元,劇增到 2000年的1042.28億元,在2001年後持續下降了幾年,近年來又重拾升勢,2006年高達1387.52億元。



  草庵: 價格補貼支出在1985年以前衝減財政收入,但1986年以後則列在財政支出中,而企業虧損補貼卻一直作為財政收入的減項,並未作為支出項目。企業虧損 補貼因此成為公共財政的一大漏洞,財政部門因此可以將不屬於企業計劃虧損補貼範圍的開支項目,假借企業虧損補貼名義予以解決;也有以彌補企業計劃虧損為 名,通過退庫將財政資金轉到預算外的問題。如此等等,大門漏開,給上下其手者提供便利。



  伍凡:對於中石化的補貼反應了壟斷央企的通病,公益與市場不分,公共財政與補貼、紅利混淆。與其這樣左口袋進紅利右口袋出補貼,辛苦無比地做無效勞動,與其以公眾公司的形象為誘餌一手向投資者要資金一手向政府要補貼,不如接受現實,直接將這些公司轉變為公眾公司,而後以高額暴利稅、資源稅加以制約。



  草庵:至於那些沒有上市的公益性國企,最好不要上市,他們倒是得了一時之利,卻害得公共財政不透明,壟斷企業無法改革,投資者在並購重組遊戲中暈頭轉向,為了央企紅利大起部門紛爭,最後大部份還是回到央企充當了改革成本,只不過多了一大堆管帳與花費的人。


  
  伍凡:按照正常的觀點和理論,國有企業應該是給政府交納利潤的,因為企業是全民所有,要麼為了公共利益,為了民眾利益不去牟利要補貼,要麼就應該是公平的參與市場競爭,賺得的利潤上交政府,再由政府將此利潤轉為財政收入,用政府行為從事其他的公益事業,為百姓麼謀取福利。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有中國中石化這類現象出現,既不是為了公益,又要牟利,既要賺取利潤不上繳政府財政,還要政府補貼。這個中石化企業到底是個甚麼樣的企業?是誰的企業?



  草庵:所以,我們看中國的經濟改革很是困惑,當中國百姓羨慕香港新加坡能退稅的時候,我們再看中石化的表現,中國百姓就應該知道中國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有香港和新加坡類似的退稅行為,沒有加稅就已經被很不錯了,怎麼可能會退稅?



  伍凡:這個事情其實很容易看,這就是獨裁專制政權與民主政權的區別。誰是人民的政府,誰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一比較就出來了。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暫時談到這裡,謝謝各位觀眾的收看,再見。


  
  草庵: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