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企業的三次發展


.
作者: 小岩
【網2010年04月28日】

我太太總在我耳邊嘮叨:你寫的東西誰能看得懂。我說愛因斯坦所寫的東西據說最初只有十三個半人能看懂,也不防礙他寫呀!她說:你就不能寫點別的?我說:我們是搞企業的,寫點兒別的還不會。她又說:這麼長的東西誰會看呀?我說:這倒是,現在沒有幾個人有耐性願意看這麼長的東西了。她說你不如寫點兒大家願意看的。好吧,那咱就寫點兒大家都願意看的吧。


這個夠喜聞樂見的吧,夠通俗易懂的吧。企業的三次發展,或者說,企業的三次創業,也就是企業的三次生命,也就是綜觀企業完整的一生,企業應該有的三個大的生命周期。第一次創業就是企業從開始到十幾億或者幾十億的規模,因行業可能會有所不同,從十億到幾十億不等。第二次創業,就是從十億、幾十億到百億或幾百億的規模。第三次創業就是幾百億以上的規模。就像有的諮詢師講:超過二十億的別問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他很坦誠,他只是企業一次創業的諮詢師,當然他應該會有很多客戶。

一般而言,也許每一百家企業,或者幾百家企業,才會有一家成功的走過第一次創業。然後,大約每二十家企業才會有一家企業成功走過二次創業。再然後,可能每十家企業會有一家走過三次創業。當然這不包括國有四大銀行和中石油、中石化這種假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它們是不可能有甚麼思想的。換言之,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成功的,或者說,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成長或發展的。

概括地講,第一次創業,往往解決的是術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成功的解決了企業聚焦的問題――拿人體來比喻,解決的是人的手腳的問題 ,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企業的「第一捅金」,或者「一招先」時代。但是,它不可能永遠這樣走下去,它一定會遇到「增長的瓶頸」。這就需要企業進行第二次創業。第二次創業實際上應該解決的是系統的問題,也就是解決模式的問題――拿人體來比喻,解決的是關於頭腦的問題。而由於歷史機緣巧合,有些人確實會糊裡糊塗的成功,這指的是第一次創業,有人卻想「將錯誤進行到底」,這是不可能的。不是有一首歌詞嗎,「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就是指的第二次創業,它需要思考、需要設計。第三次創業解決的是系統升華的問題,也就是解決企業修煉的問題――拿人體來比喻,也就是要解決心性的問題。修煉,是西方文化中本來沒有的,你別看有人把彼德・聖吉的書翻譯成五項修煉,其實西方文化中根本沒有修煉的概念。要想了解企業修煉,就必須先了解甚麼是修煉文化。彼德・聖吉在南懷謹那裡也沒有找到答案。因為釋迦牟尼當年都沒有講這個法,他沒有講功的演化,他只講了戒定慧的法門。而且,用「止觀法門」代替釋迦牟尼的戒定慧,這本身就是亂法,並不是甚麼「發展」。此是後話。

有人說:你說的也太結論化了。是的,確實是這樣。這就是為甚麼我不願意寫短文的原因,因為它只能是結論性的。它不給你講理的空間。這個系列,我原本要寫至少四篇文章,第一篇是理論性的,已經在正見網上發表了,題目是《揭示善的力量;當耗散結構理論遇到水結晶實驗》,有二萬字。我現在正在寫第二篇文章,是關於企業商業模式的,是關於企業第二次創業的,現在已經寫了五萬多字,估計完稿時會有七、八萬字。然後計劃寫關於企業第三次創業的文章,再回來才是寫關於企業第一次創業的文章,關於第一桶金,也就是原罪說還是性本善的問題,這是我的計劃。因為如果一上來就寫第一桶金,它會離大法法理遠,它會誤導讀者,所以我選擇了先從企業第二次創業入手,先從企業成功的商業模式入手。

我也是逐漸才認識到這些的,我首選認識到企業從小到大,那是發展。後來我認識到發展不是一個數量問題或規模問題,而是一個結構問題。再後來又認識到不同的規模需要有不同的載體,或者有不同的容器。再後來才認識到企業一次發展、二次發展、三次發展的問題。而越發展,就越由精神力量所決定。再後來呢?還不知道呢,現在就只認識到這個程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