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感冒的中醫觀點和治療

.
文 ◎ 鄧正梁
有些人因為抵抗力太差,一直吃感冒藥都好不了,一直反覆感冒,這時就要放一點補藥,這種屬於氣虛型感冒,要用參蘇飲(人參、蘇葉、陳皮、桔梗、枳殼、甘草、木香、半夏、葛根、前胡、茯苓、生薑、大棗)來治療,既可祛邪外出,又可補氣增加抵抗力。


有一點打噴嚏、流鼻水時,可趕快多穿點衣服或泡泡澡,讓邪氣趕快外散。若是喉嚨痛、有點發燒的風熱感冒,可以吃一點涼性的食物,如魚腥草。

用來治療與預防感冒最常用的民俗流傳偏方,是生薑加紅糖,生薑有發散風寒、驅邪外出的作用,紅糖很營養,可增加人體抵抗力。感冒初期使用,可以阻斷感冒。

黃耆可預防感冒,但感冒時千萬不要吃黃耆。因為黃耆有維護體表衛外的功能,若感冒時吃黃耆,則會將邪氣擋在體內,無法發散出去。預防感冒要常運動。

治病毒流感中醫較優

流行性感冒臨床上可有急起高燒,全身症狀較明顯而呼吸道症狀並不嚴重,怕冷、頭痛、無力、全身酸痛等。體溫可達39~40℃,一般持續二至三天後逐漸退燒,全身症狀也跟著好轉,但鼻塞、流涕、咽痛、乾咳等上呼吸道症狀仍會持續,少數患者會有流鼻血、食慾不振、噁心、便祕或腹瀉等輕度胃腸道症狀。

中醫學認為,流行性感冒是由於風邪侵襲肺衛皮毛所致,且常兼夾風寒或風熱兩種症候。中醫藥治療病毒性的流行性感冒有明顯的優勢,在減輕臨床症狀、縮短病程、防止併發症等方面有較好的療效,且副作用小。

初期發燒時,使用清熱解毒藥,如魚腥草、板藍根、黃芩、大青葉等治療,藥理作用主要是針對病毒,再運用解表藥,如辛溫解表的麻黃、荊芥、桂枝、防風、羌活,辛涼解表法的金銀花、薄荷、桑葉、菊花等,很快就可以退燒,而後再調理相關的症狀,短時間內即可恢復健康,而不致病症拖延,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

過敏性鼻炎別於感冒

突然發生和反覆發作的鼻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不是感冒,是過敏性鼻炎,中醫稱之為鼻鼽。通常是抵抗力太差,肺氣虛、脾氣虛、腎陽不足、肺經有伏熱者,才會得到過敏性鼻炎。台灣比較潮溼,一般人又愛吃冰,三分之一的人有這個毛病。

總歸來說,鼻鼽就是肺、脾、腎三臟皆虛,再加上肺經有伏熱,大體而言是比較寒冷的疾病,中醫治療要以溫肺、脾、腎三臟為主,與感冒治法完全不同。代表方就是小青龍湯,若腎陽不足,就再加上腎氣丸溫補腎陽。罹患此病者千萬不要吃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