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人類文章的審判(第五章):第一節 周期三段論


.
作者: 小岩
【網2013年03月10日】

第五章-思想巔峰的起點階段——開啟人類“後天文明”的“天子時代”-

第一節 周期三段論

前言

本章,也就是第五章,我們就進入了本書下篇的內容,也就是本書“論”的部分,也就是使用我們在本書上篇所建立的《有神論》看待人類文明的一種項目管理邏輯來具體論證近3000年以來的人類歷史,特別是作為“天子時代”標識過程的中國歷史。那麼從認知系統三組成部分上來講,我們也就是開始進入了第三大塊內容的闡述。


大家已經知道,本書第一章與第二章節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本書“思想基點”部分的討論與論證。也就是對應於認知體系組成三部分關於部分#3的內容。如果借用“天地人”三才結構來講,也就是關於本書“天”的部分。接下來的第三、第四兩章則屬於“理論邏輯”方面的論證,第三章相當於提出了“項目管理”的邏輯“需求”,而第四章“東西方文明”則可以看作是人類文明“應聘者”在“供給”方面的內容。第三、第四兩章實際上等於是對應於認知體系組成三部分的部分#2的內容,或者說是對應於“天地人”關於“人”的部分。另外因為本人一向認為,人的任何理論都屬於個人主觀意識的表達,也就是說,人類的任何理論其實都是主觀的。那些所謂的客觀理論,無論如何標榜,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請注意,漢字所謂的“理”這個字,不過是“王之里”、“王之內”的意思,就是自己為“王”可以說了算的意思,屬於主體自己可以管轄、管控的範圍,也就是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意思。因此,人的任何理論,其實都是主觀的,代表的只不過都是某個個人看世界的方法而已。充其量是可以被一群人共有而已。

其實,任何“理論”都只不過是在人類沒有辦法直接面對無窮宇宙的時候,作為人類認知或者間接“溝通”宇宙的一種工具而已。因此,在本人看來,任何“理論”只不過是一種認識的工具而已,作為工具那麼“好用”就行,只要能夠幫助認知主體梳理思想、幫助大腦進行思維化、結構化、條理化就好,因此人類的任何“理論”都不能夠等同於“真相”本身,更不能夠把人類極其有限的認知稱之為甚麼“真理”,也因此任何“理論”其實都不應該打着甚麼“客觀”、“科學”、“真理”的旗號去強加於他人。

以上就是關於我們本書“上篇”前四章的意義與結構分工。那麼接下來,從第五章開始,我們就進入了本書“下篇”的內容,對應於認知系統分析組成三部分的最後一部分,也就是部分#1的內容,也就是比較側重結果性、實體性、表面性的那個部分,也就是對應於“天地人”三才結構關於“地”的部分。

分析人類文明使命問題,我們不能夠總是圍繞着理論兜圈子。我們必須結合人類文明的歷史史實來闡述、說明問題。那麼,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後四章裡,我們將主要結合歷史史實分析人類文明的使命問題並闡述本人的相關觀點。其中某些史實與觀點我們在《天時五行斷代法》中可能已經都跟大家闡述過了。我們這裡只不過闡述的主線和邏輯與《天時五行斷代法》並不完全相同。一方面,《天時五行斷代法》主要圍繞者五行關係這條線索闡述歷史的更迭規律。而本書主要是基於“項目管理”邏輯進行更為深入的機理論述。當然五行關係也屬於我們本書多維因果邏輯關係的一部分。

這裡我們需要跟大家說明一下的就是,在具體問題闡述的時候,我們還會插入必要的各種邏輯分析,甚至集中闡述一些邏輯機理。這也是本文選擇博客式寫作方式的原因所在。應該說,本書的後四章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放大深入版的《天時五行斷代法》。所謂的“深入”,這就是本書與《天時五行斷代法》一文在另一方面的區別。

那麼本書的後四章,我們為甚麼講可以看做是一種“深入版”的《天時五行斷代法》呢?因為人們看待歷史大多都是從一種“果”的邏輯看歷史,屬於在歷史給人類所呈現的結果方面看待歷史,特別是近現代西方“實證科學”的思維方式,本質上屬於一種典型的“果”邏輯思維。

大家別看甚麼這個“主義”那個“主義”,主義者們似乎都在試圖尋找歷史發展的所謂規律,甚麼人類歷史從低級到高級呀,甚麼人類歷史五階段發展說呀,等等,其實只不過都是一種“果”邏輯而已,並沒有能夠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真正之“因”。其實所謂的“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就是一種典型的“果”邏輯思維。正所謂,菩薩重因,世人重果。世人的物質利益思維注重的都是“果”而已,因此世俗對人類歷史的認知根本不可能看到更加“深入”的“因”。這就是我們要講的關於人類歷史“深入版”的意思。

那麼接下來的後四章,我們對於人類歷史的論述與以往其它各種歷史觀的最大區別就是,我們將使用一種“因”邏輯看待人類歷史。也就是剝離“物”邏輯、剝離“果”邏輯,通過一系列重大歷史節點事件的剖析,找到超越“物果”邏輯而看歷史的“因”邏輯。一旦我們看待歷史的邏輯改變了,那麼我們看待人類歷史的結論一定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那麼讓我們從新回到關於本章——第五章的主題。本章的標題是“思想巔峰的起點階段”,如果可以加一個副標題的話,那麼這個副標題就是——開啟人類“後天文明”的“天子時代”。這裡着重有一個“開啟”的意義,其實主要是討論關於“天子時代”在第一個階段的重要特徵與意義。如果我們使用“項目管理”的邏輯或語言,我們討論的也就是關於人類文明項目建設的所謂的“初期階段”或者稱“初創階段”的意義。

不過在寫作結構方面,或許本人還需要給大家再做一個說明。本書這個新版在開始寫作的時候,設計的內容一共是七章,後來最新結構更新為八章,也就是,現在新結構的第五與第六章這兩章原本只是一章的內容,主都討論關於東方文明的歷史表現與作用,包括東方文明在人類文明“初期”與“中期”兩個階段的角色表現。但是寫到本章的時候,一方面發現內容比較多,另一方面發現如果將“初期”與“中期”分開來討論,可能邏輯會更加清晰。因此文章寫到這裡,本人覺得還是應該將文章結構調整一下。調整後,“下篇”四章分別為,第五章討論“天子文明”的起點初期階段;第六章討論“天子文明”的中間過程或者中間階段;第七章則主要討論人類文明的末期特徵,特別是西方近代文明的特徵;第八章單獨討論“終極時代”的意義。

那麼接下來,還是讓我們回到第五章所關注的關於人類文明“天子時代”在“初期”階段所發生的事情,也就是3000年“天子時代”第一個1000年的意義與機理所在。當年孔夫子為《周易》而作“十翼”,奠定了《儒學易》的思想基礎,奠定了“天子時代”的思想基礎。本人今天對於這個“天子時代”的“初期”階段,斗膽作“十論”對這個“天子時代”的“初期”階段進行相關機理方面的闡述。那麼這裡我們就先將本章“十論”的標題如下的呈現給大家,

一論,周期三段論;

二論,起點巔峰論;

三論,過程終始論;

四論,外部動力論;

五論,思想來源論;

六論,天門開啟論;

七論,陰先陽後論;

八論,外用溢出論;

九論,放大效應論;

十論,暴秦一統論。

以上是本章“十論”的標題,純屬本人的個人觀點,不敢與聖賢相攀比。原本“十論”的表述不想分節,直接討論。但是為了全文結構的一致性,在本章修訂的時候本人還是決定使用分節結構。

一、關於三的意義

我們這裡所指的“周期”就是《過程論》中的“生命周期”。在“入世”的層次,我們往往可以把“生命周期”劃分為“前中後”、“上中下”三個階段。但是這種劃分與所謂的“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有着本質的不同。那種“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其實只是一種“量性”的劃分,而我們這裡“三階段”的本質是“機理”或“質性”根本的不同。“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的劃分,可以是三階段、或者四階段、五階段,甚至七階段、八階段、九階段,都無所謂,因為只是一種“量性”的不同,只是時間量或者標號的不同而已,屬於“果”邏輯的劃分。然而我們這裡所指的“生命周期”,就是“三階段”,是由三種不同機制“質性”所決定的階段,屬於一種“因”邏輯。

另外,從數字而言,東方的“數術”與西方的“數學”其實在本質上也是不同的。西方的“數”源於“要素思想”,而東方的“數”源於“系統思維”。只有基於東方思想,“三”這個數似乎才能夠成為具有神奇意義的數字。在東方思想裡,“三”能夠代表生命,“三”能夠代表變化。老子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請大家一定要記住,是“三生萬物”而不是“二生萬物”。孔子也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講的也是這個“三”。孔子作為教育家還講學習一定要會“舉一反三”,講的也是這個“三”。我們常常講到的所謂“三生有幸”,講的還是這個“三”。還有所謂的“富不過三代”,講的也是這個“三”。中國思想之源的“天地人”三才結構也講“三”。

其實在大尺度認知方面才講這個“三”,實際上八卦結構也是建立在“三”的結構基礎之上的。中國上古還有“三正”之說,然而今人已經完全不知道是甚麼意思了。其實當年岐伯答於黃帝求教的問題之中也包含着關於“三”的天機之理,只不過一般人意識不到而已。

另外,中國老話還說“刁小三兒”、“刁小三兒”。為甚麼這個“小三兒”刁呢?一家之中如果有幾個孩子,往往“小三兒”的鬼主意最多。當今社會,這個“小三兒”被賦予了新的負面倫理的道德含義,但是仍然離不開共有“三”作為“變化”的本意。

東方思想為甚麼總是離不開“三”這個數字呢?因為東方思想是關於生命的,而不是單純的物質世界。生命者,生生不息,屬於一種變化的機制,而不是固化或者不可改變的絕對論、決定論。而“三”的本意就是“變化”,代表着三種不同事物“質性”、三種層次或者三種機制之間的轉變。因此“質性”、層次、系統與結構的分析中“三”是不可缺少的。

二、看過程的基點

任何事物,只要有結構的存在,就離不開“上中下”的三層結構;只要有過程的展開,就離不開“前中後”的三個階段;只要有意志的安排也就離不開“左中右”的三種調動。因為“三”代表着變化,所以任何過程觀或生命周期論都可以使用“三”的範疇來進行研究。其實所謂的生命周期不過就是“成住壞”的三個過程階段的更替而已。“成住壞”完了之後就屬於“滅”了。因為“滅”不屬於“生”的過程,而是屬於一種“死”的狀態,所以對於狹義“生的機制”而言,“成住壞”三階段就足夠了。然而“成住壞滅”這種廣義的“全過程”、“全周期”那就得能夠跳出時間之外來看時間過程的角度,一種能夠跳出“死生”而看待的過程。

當然如果對於任何一個處於某個時間過程之中的生命角色而言,我們更習慣於把時間過程劃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個大的概念階段。現代西方物質文明表面上的結果論,往往是以“過去”的“成果”來評判成敗的。實際上一切以“成敗論英雄”的思維都屬於一種“過去時態”。

然而生活在物質社會中的人們,絕大部分成員其實關注的是如何更好的活在當下的現在時態而已。關於“過去”成敗的判斷或“成果”其實帶來的只是當下的一種利益或享受。“實證科學”小線段的法則其實就屬於一種“現在”或當下。

為了“現在”,為了“當下”,為了“眼前”,為了“今生”,所以才關注“過去”的“成果”或者“成敗”,而不是真正的關心“過去”從哪裡來的問題。這裡有一個潛在邏輯,那就是《起點決定論》。由“過去”決定“現在”,由“現在”決定“未來”。但是自利的物質人只活在“現在”,即便“現在”決定“未來”,但是“未來又與我何干呢?”於是現代人類以耗盡子孫的資源為自豪,以300年消耗人類3000年地球資源為“豐功偉績”,因為在物質人看來“即便死後洪水滔天,即便死後天崩地陷,又與我何干呢?!”

因為是《起點決定論》,所以生活在當下的物質人,充其量只會看一看“昨天”那個“短線過去”而已,真正久長的“過去”其實他們並不關心,歷史上、輪迴中生命曾經所積累的各種“因果報應”他們也不關心。至於“未來”如何?那種時間大尺度的未來,那就更與己無關了。但是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是按照《終點決定論》的邏輯思考問題,那麼人類的行為又當任何呢?《終點決定論》在最高層級的邏輯上是“未來”決定“現在”,“未來”有一個“審判”,在前面等待,地球上有史以來的所有生命誰也逃不過,那麼人類行為還敢那麼為所欲為嗎?!還敢那麼胡作非為嗎?!

就是因為沒有宇宙意志制約的自然過程的《起點決定論》的邏輯,於是物質人類就不再關心關於長線“過去”關於人類“從哪裡來”與終極“未來”人類“到哪裡去”的生命全周期的問題,也不再關心關於到底“我是誰”這樣深層的與“終極”相關聯的本質問題,因此物質人就只會關注“現在”活的如何快活的問題——因此就可以對“未來”不負任何責任。

大家知道本文的思想基點是《宇宙智能論》,也就是《宇宙神創論》,由此而派生出了《人類使命論》與《歷史安排論》。那麼本人看待人類歷史就是以一種“全過程”的角度,既不是短線視角的僅僅關注“現在”,也不是基於《起點決定論》邏輯關注影響“現在”的短線“過去”。本文是基於《終點決定論》的眼光,既關注人類過去“從哪裡來”的問題,也關注人類未來“到哪裡去”的問題。本文“天子時代”的歷史“全過程”試圖給人類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主要是針對過去3000年的歷史,基於一種《文明使命論》的標準,在某種形式上斗膽做一個“蓋棺定論”。當然需要再次說明的是,這些論斷都只屬於本人的個人觀點而已,純屬個人觀點,既無意強加他人,也無意與誰辯論。因為本人一直認為,認知的基點不同、分析的邏輯不同,具體觀點的辯論其實那根本是毫無意義的。

三、本次人類的大周期

下面就讓我們從東方文明“天子時代”全周期的角度,來談一談關於此次人類過程三個大階段的安排,也就是讓我們先從一種文明時間大尺度關於三段周期的安排談起。不知讀者們是否已經注意到了,本人這裡使用的是“人類過程”而不是“人類文明”這個詞彙。

這也就是說,此次人類過程時間大尺度的三段周期的第一段其實屬於此次人類文明的史前時期,也就是此次人類還沒有走入文明階段之前的時期。所以我們使用了“人類過程”這個詞彙,而沒有使用“人類文明”這個詞彙。因為在史前時期,雖然已經有了人類,但是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文明,人類還沒有步入真正的文明階段。

然而我們講的這個“史前時期”與所謂的人類歷史發展五階段說的“原始社會”並不是一個概念範疇。“原始社會”是一種基於《進化論》的詞彙。而我們這裡的“史前時期”是與《神創論》與神明安排相掛鈎的。在這個“史前時期”,人類的主要任務或者使命是打造人類可以接受文明思想所必須的體質體格與生理機能。

關於神佛對於人體的安排,人們總是習慣以自然《進化論》的思維進行理解。為了說明兩者的區別,我們不妨以本次地球文明被安排的不同身體尺寸的三種人類為例吧。其實這一茬地球被安排的人類不僅僅有像我們這種身材的人。我們人類在身體尺寸上其實屬於一種中型人,身材一般在1米5到2米左右的範圍。然而還有比我們中型人身材更加巨大的是“巨人”,身材大約是我們的三倍,約有5、6米。還有比我們身材矮小的“矮人”,身材大約是我們人類身高的三分之一,大約50、60厘米的樣子。

其實地球上的各個古老民族都有關於“巨人”與“矮人”的傳說。比如希臘神話中的海格里斯、埃傑克斯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夸父、刑天等等,其實都屬於“巨人”。因為地球上的物質資源總量是一定量的,是用來控制人類文明發展進程與最後終結期限的,然而“巨人”由於能力太過高強,“巨人文明”一旦發展起來那麼消耗物質資源的能力一定比我們中型人類更加巨大,地球資源將無法按照既定時間支撐“巨人文明”。因為“巨人”不能夠滿足人類文明的使命,所以“巨人”就從我們這次地球上逐漸的消失了。其實在人類文明最近的1000年裡,“巨人”才從我們中型人類的視線之中完全消失。在這其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地球資源對於人類文明控制作用的意義之所在。

相反,“矮人”由於身處矮小,對其而言並不存在地球資源不夠的問題,然而“矮人”的手腳能力、規模力度比我們中型人那更加有限。那麼如果發展起“矮人文明”,那麼這種文明的全過程就會相當漫長,在時間尺度上,“矮人”顯然也不能夠滿足人類文明使命的要求。

另外,對於“矮人”身材而言,地球上的海洋太過巨大,很難跨越。特別是本茬地球的水體與海洋超過以往任何地球。這一點,本人在《地球、海洋與陸地》一文中已經給大家論述過。關於海洋對於本次人類文明的意義,這方面的內容我們會在第七章《近現代文明與文明的最後階段》中給大家進一步的揭示,與東西方文明的五行屬性有關,也與結構體在過程的最後階段所謂的邏輯效果疊加的機制也有關。我們這裡先不講。

因此,“矮人”最終也從地球上消失了。但是相比“巨人”而言,“矮人”消失的比較晚。最遲在18世紀,在我們人類的文字記載中還有“矮人”出沒的蹤跡。也就是說,在西方文明處於商業大航海時代的時候,“矮人”文明依然在地球上存在。只不過當近代西方文明開始進入工業時代的時候,也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以後,似乎“矮人”就從我們中型人類文明的視線中徹底消失了。因為我們人類文明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了,“矮人文明”作為我們人類文明備選方案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矮人文明”也就沒有了任何存在的意義了。其實“矮人文明”就是經過了大航海時代的證明而被淘汰的。

其實,只有我們將我們人類與“巨人”和“矮人”連同在一起認知的時候,我們才更能體會到關於上帝創造世界、上帝創造人類的意義,才能夠體會出人類文明的演進其實是一種非常系統的安排,是一項十分複雜的“項目管理”,大家或許才能夠體會出本人關於《宇宙智能論》、《人類使命論》以及《歷史安排論》論斷的真正意義,也才能體會到本人前面所說的人類大周期第一階段“史前時期”關於人類“身體準備”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那麼接下來,此次人類大周期的第二階段指的到底又是甚麼呢?就是世界上各個古老民族步入人類文明的最初階段,也就是“天子時代”之前的那個時代,也就是人類文明所謂的上古時代,也就是人類步入文明階段的第一個3000年的時期,也就是我們以前給大家提到過的“神治時代”、“神傳時代”、“神話時代”或者“傳說時代”。那個時代,人類歷史往往還沒有連續的文字記載。借用《易經》的術語,人類文明在之前的那個3000年屬於“先天八卦時代”或者簡稱“先天時代”。老子所追求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境界。這個“先天時代”其實代表的就是“天地人”的“天理”時代。“先天”就是人類從宇宙高層、從天上下來所帶來的“本性品德”。其實這個時代的主要意義就是開啟人類意識、思維、大腦功能的培養與訓練。

那麼接下來,人類大周期的第三大階段就是我們人類當今所處的這個3000年。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文明“項目管理”所處的這個階段。這就是周文王“後天八卦”所開啟的“後天八卦時代”,簡稱“後天時代”或者“天子時代”。也因此《易經》被文王演化成了我們現代還可以看得到的這種《周易》的版本。

《周易》所介紹的實際上就是“後天之理”、人倫之理——屬於“天地人”三才結構中“人理”的部分(作者註:西方物質文明則屬於“天地人”三才結構的“地理”部分。“地理”,地上的理,地上物質的理,也就是所謂的“物理”)。

其實只有到了這個“天子時代”,人類才開始被放手做人類文明使命的事情,人類自身才成為運營人類社會的主體。人類的行為才開始被記錄功過,人類才開始對於“最後的審判”做輪迴的積累。實際上只有通過對於人類是否完全使命的判斷,人類才有可能具備返回宇宙高層空間的威德與可能。

人類被放手,因此這個“天子時代”的3000年就不再像前一個階段的3000年那樣。前一個3000年,人類文明呈現出一種完全交由神力來代勞的“神治社會”,而我們“天子時代”的3000年則是一種有神力監管、把控的人類文明自己進行社會運營的時代。因此“天子時代”在本質上其實屬於一種“半神社會”或者叫“半神半人時代”。因為神明並沒有真正的片刻離開,在整體上還在把控,只不過是神力退到了人類文明的後台管理而已,前台演員則是人類自己。演得好演得不好,對於人類文明這些演員最後自有功過評說,有“最後的審判”在等待。然而人類文明的整體進程不可能失控,還有神力在後台把控,因為人類文明的使命事關更大的宇宙使命,不可能任有人類亂來失控,把人類文明這台大戲真正的給演砸了。

四、東方文明中的數

在“周期三段論”這裡,我們除了體驗到了神奇數字“三”的意義之外,我們還發現了數字3000的意義。其實這個數字3000也不過是數字“三”的一種擴展延伸。關於中國的“數術觀”與西方的“數字觀”或“數學”我們講其實並不一樣。比如關於1、2、3、4、5、6、7、8、9、10、12、24、36、49、60、64、72、81、108、384等等,這些數字如果要是給大家講解起來,恐怕那就又是一本書了。因為論證東方的“數術觀”並非本文的重點,所以我們就不給大家進一步展開講解了。這裡我們只不過給大家提示一下而已,那就是東方的數與西方的數,在本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概括的講,東方的“數術觀”具有一種“系統思想”,而西方的“數字觀”則屬於“要素思維”。兩者在數的本質屬性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東方思想側重數的“質性”,西方思想則完全關注數的“量性”。東方的數裡面既有“量性”也有“質性”,就像陰中亦有陰陽一樣,不是絕對的陰陽,而是一種相對的劃分。

講到這裡了,我們順便給大家提一下,在中共黨文化中有這樣一個謬論,對當代中國人思維的毒害非常大,就是所謂的“質變量變原理”。其實這個所謂的“原理”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因為西方文明在本質上只是一種“量性”思維,因此西方思想中所講的“質”其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質性”。西方思維整個都被局限在一個水平層次之中,超越這個水平層次真正意義上的層次思維、“質性”思維西方文明根本就不知道,那麼又何來真正的“質變”呢?!

其實,“量性”變化永遠都不會達到另一種“質性”。因為“質”是“質”,“量”是“量”,兩者根本就是兩回事。比如說,用發展物質科技的手段是永遠也達不到神的世界的。這種人神之分那才叫做真正的“質變”。另外我們以前不是給大家講過嘛,科學有科學的邏輯,信仰有信仰的邏輯。這才是真正“質”的不同。

物質“量性”積累越多,其實對於精神的“質性”就越起淹沒作用,就越不可能達到超越物質的“質變”。實際上,數量的積累或者所謂“量變”永遠都會受到“質性”層級“天花板”的制約,因此數量積累達到極限的時候,只會引爆自己而已。

另外我們講,無論是30、300或者是3000這些數字其實都與3有關。這種延伸其實涉及到一種能量層級的轉換問題。我們講層級與層級之間其實屬於一種“質性”與“機制”不同的問題,而不僅僅只是數字“量性”的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非要使用數量關係對層級“質性”差異進行換算的話,那麼層次與層次之間的能量換算關係至少是一種10倍或者100倍的倍數關係。其實“實證科學”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上有一種log參照系,其實就是關於如何將大尺度事件與小尺度關係連接在一起的一種處理方法,但仍然是一種數量思維的簡單延伸而已。

大家知道,《西遊記》中所講到的天上的蟠桃,那是需要3000年一開花,3000年一結果的。其實這種3000年的提法,那並不是甚麼玩笑話。其實我們人類所身處的小宇宙層次與上一層宇宙的數量關係也是以3000作為基數的一種關係,也就是,由3000個小宇宙組成一個二級宇宙,再由3000個二級宇宙組成一個更高級別的三級宇宙。還有就是佛家聖花——優曇婆羅花,釋迦摩尼早就已經預言過,優曇婆羅花那也是3000年才會一開花的。當優曇婆羅花在花開之時那也就是法輪聖王來到人間救度的時候。

或許 許多讀者並不知道,在中國的許多名山之中,隱密着許多的修道之人。這些修行人,他們其中的一些實際上已經修行了幾千年了,但是卻不為當今世人所知。那麼這些修行人到底修行了幾千年呢?其實這與我們正在給大家講解的人類大尺度的文明周期有關。

對於本次人類文明而言,在地球上出現的最早的修道者應該已經有五、六千歲左右的修行年齡了。這些修行者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講述的那個第二階段的“先天時代”就開始修行的修行者,也就是在6000年之前轉生來到地球上來開始修行的一群。比如將近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所拜會的那個岐伯,據說當時就已經修行了1000多年了。其實岐伯就是在6000年前那個時代進入地球空間修行的一個典型代表。他們是我們這茬人類文明的第一波修行者,並且還在一直修行。當然這只是本人的個人觀點,讀者們權且當做故事來聽。

那麼地球上的第二波兒修行者又是甚麼時代發生的呢?這一波修行者,他們主要集中在3000年前的那個時代,主要是隨着開創人類文明“天子時代”而來的一批修行者。《封神演義》實際上反映的就是這個時代修行者們的事情。只不過是當今大多數人們不相信而已。但是無論相信與否,存在的依然存在。存在與否與相信與否沒有必然關係。我們需要說明的是,如果真不相信,那麼大家就權且當聽故事罷了。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大家不是都很願意看嗎?比如《指環王》、《2012》還有《阿凡達》等等。雖然不相信,但是並不影響大家當做故事來看。

以上我們給大家講述的是關於此次人類過程在時間大尺度方面的三階段生命周期的特徵問題。其實這個時間尺度就是我們在第三章第三節給大家介紹過的史料編纂專家布勞德爾的“社會時間”尺度的進一步細化而已。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超越這個時間尺度的更大時間尺度的存在,也就是布勞德爾所說的“地質時間”尺度。比如本人在《地球、海洋與陸地》一文中所論述的關於本次地球的水體海洋機制,其實就屬於“地質時間”的尺度問題。其實還有超越一個或兩個地球“地質時間”尺度的更大的“宇宙時間”尺度問題。我們以前所講過的“劫數”的概念,其實就是“宇宙時間”尺度的問題,是屬於超越地球的更大時間尺度的“洪尺度”時間的概念範疇。

五、“天子時代”的三個階段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再來看一看關於“後天八卦”這個“天子時代”的3000年之中的生命周期如何再進一步劃分為低一層級的三階段問題。實際上講,本文所闡述的人類文明,也就是我們使用“項目管理”邏輯所討論的人類文明,實際上就是針對人類文明在這個“天子時代”狹義的3000年歷史而言。大家知道,這個人類文明的項目工程按照周期三階段方法,我們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前期(初期階段)、中期與末期三個階段。如果站在 “天子時代”東方文明歷史發展的角度上看,這個3000年“天子時代”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大致相等的階段,以每1000年劃分一階段,這也就是“天子時代”次一級的三個階段。

關於“天子時代”的第一個1000年,也就是“前期”或者“初期”階段,這個階段的“起點”,我們已經說過多次了,就是從文王推演“後天八卦”開始計算,或者從“武王滅紂”的時代開始計算也可以。這個階段一直截止於漢武帝時代之前,漢初的“七國之亂”可以作為這個階段的“終點”。

這個階段從表面意義上看,實際上屬於人類文明的探索階段。而在深層意義上講,就是站在《宇宙智能論》的角度上看,這個階段實際上是宇宙思想“注入”到人類文明的時代,也就是我們宣稱的“思想巔峰”階段。

那麼接下來,我們又可以將“天子時代”的第一個1000年再進一步的細分,於是我們劃分得到,(1)西周時期,(2)東周時代的春秋時期,以及(3)東周時代的戰國時期,一直延伸到秦一統以及漢初的“七國之亂”時期。這三小段在時間上基本上也屬於是一種三一三十一的均分狀況,也符合周期三段論,只不過是又降低了一個級別。

那麼“天子時代”接下來的第二個1000年,起點就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一直截止於到唐宋之交的時期,或者說是到宋太祖之前五代時期的結束。這是人類文明“天子時代”的又一個1000年。這個1000年屬於東方文明在人類文明中段逐漸走向體製成熟的階段。我們在《天時五行斷代法》中給大家講過,這個階段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東方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正統思想的前後依次分期確立。在時間上基本上也屬於是一種三一三十一的均分狀況。而且在這個階段的末期東方文明在制度方面達到了一種頂峰的狀態,屬於3000年“天子時代”的0.618黃金分割點的頂點。然而對應於東方文明走向成熟,西方文明卻處在一種極其沉寂的“中世紀”黑暗階段。

那麼接下來的第三個1000年,起點就是從宋太祖趙匡胤時代開始計算,一直截止到清宣統溥儀退位為止。清宣統溥儀退位實際上標誌着“天子時代”的結束。這是在制度形式上,但是實際上中國的帝王思想一直延續到毛魔頭時代的終結。這個階段至少有兩大方面的特徵表現,一個是東方文明在整體上開始趨於衰落,開始趨向保守,開始走下坡路。第二方面,就是東方文明一些比較成熟的事物開始大量向西方世界輸出。其實在這個階段之前,東方文明就已經開始向外西方輸出了。但是之前的文明輸出往往是以一種少量的或零散的方式進行。然而從這個階段開始,東方文明的向外輸出就是全方位的大規模輸出而且是以民間力量為主。這個第三個1000年又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不再是階段三分了。其實這種階段二分也是有原因的,我們以後會給大家講到。階段二分是以公元1500年為分界點的。在公元1500年之前,東方文明雖然一直在衰落,但是餓死的駱駝比馬大,東方文明仍然是人類文明的主宰;然而到了公元1500年以後,西方文明就崛起了,成了人類文明的主角,東方文明就開始讓位了。

六、起於“西周土”

那麼接下來就先讓我們在本章集中討論關於“天子時代”第一個階段的主要特徵,也就是“起點就是巔峰”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徵。那麼接下來讓我們先從“天子時代”第一個1000年的第一時期談起,也就是從西周時代的屬性說起。

讀過本人關於《天時五行斷代法》一文的讀者們都會知道,本人認為西周時代的五行屬於土。土的屬性就是周正、中正。五行之中,土位,中也,土居於中央。因此周正的《周禮》,對於孔子而言,就屬於孔子“中庸思想”的一種模板。孔子終生為之奮鬥的就是試圖恢復《周禮》於天下,挽天下於禮崩樂壞之時。所以孔夫子周遊列國、遊說天下。

這種“中正之理”其實就是聖賢們認為的人世間世人們所應該遵循的“人理”範疇,也就是一切“君子”所應該具有的品德與行為方式。與此君子行為相反的則屬於“小人”,屬於“難養也”的範疇。請大家注意關於“養”這個字的說法。

“土德”周正、厚重,屬於一種“正性”。然而五行之中其它的金木水火四德其實都屬於某種“偏性”。我們講,“偏性”在用,“正性”在養。我們以前給大家講過,孔子的“中庸思想”其實都與“土德”有關。孔子注重“教化”。其實這個“化”的功能,就對應於五行“土”的功能。從八卦的三爻結構上看,“周正”應該屬於一種守中位的“中爻”方法。“中爻”者居於過程結構的“中位”也,然而所謂的“中位”其實就是“人位”,遵循的是一種“人理”。這也是文王推演“後天八卦”的核心思想——以人倫之位從新定義陰陽與八卦卦象以及方位。這種從新定義八卦之象,其實反映出了宇宙眾神冒着天膽大規模下走人間之後的這個天象。這一點,本人曾經在《未來八卦》一文中給大家論述過。

關於如何為人類文明打造一個可以持續3000年之久的東方文明的“天子時代”的方法,那麼就需要有一種可以加持3000年文明的思想體系。在這方面,西周王朝對於人類文明的真正意義,特別是對於東方文明的形成而言,西周王朝實際上建立起了一種可以供孔子思想參照的樣板。當然我們可以把這種“製造樣板”的方法看做是一種人類文明走入“後天時代”的“人理”模版。

另外,中國歷史就是在西周之時開創了中國的紀年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共和元年。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是中國完整紀年時代的開始。自此,東方歷史開始擁有了一部完整的年代記錄。那麼為甚麼從這個時代開始發生紀年呢?這部記年,難道僅僅就是人在記錄嗎?難道這種記錄與人類文明的使命,與人類文明“最終的審判”就沒有任何關係嗎?

讓人類開始系統的記年(作者註:並不是完整記錄一切所發生的),其實那一定是神明的一種安排。是神佛讓人類記住某些東西。產生“文字記錄”是人類文明“後天時代”與“先天時代”的一個最主要差別。“先天時代”是“神傳時代”、“神話時代”、“神治時代”。人類只有傳說的份,或者占卜問神,沒有記錄與評說的資格。然而到了“後天時代”,人類成了主角。人類行為的所作所為都應該被記錄與評說,以備人類文明到了“最後的審判”時而使用。因此進入“天子時代”的第一個1000年的第一個子階段——西周時期,紀年的功能就產生了。相對應的,進入第二個1000年就有司馬遷《史記》記錄歷史的功能,進入到第三個1000年則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評說歷史的功能。關於後兩個1000年所開創的關於歷史的記錄,我們在下一章的《漢武帝論》與《宋論》中都會有重點討論。另外,共和元年是以“國人暴動”為標誌的紀年。這是否暗示了東方文明在以後的歲月中將會不斷的發生一種“順民”與“暴民”周期性交替的現象呢?

另外還有,本人在《天時五行斷代法》一文中已經給大家講述過,800年大周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封建制時期。封建封建,分封而建制的諸侯制。關於中國封建制以秦一統為開端的這種說法,本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秦始皇的口號就是“反封建”。怎麼秦始皇卻成了封建制的開端了呢?!封建制與諸侯制其實只不過是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稱呼而已。在《內機》上,封建制與諸侯制兩者是一致的,不能因為諸侯制外表上穿了個馬夾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了。其實秦始皇所開創的是一種“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制與諸侯封建制是完全不同的,中央集權制在合,諸侯封建制在分。一種是合而治之;一種是分而治之。本質上全然不同。

(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