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商管生活專欄】反思經濟學的教育

 


【商管生活專欄】反思經濟學的教育
 
◎羅郁棠(國立中山大學企管所博士候選人)


假設有一天,你被邀請來參與一個分配金錢的遊戲,你在遊戲開始時得到100元美金,遊戲參與者有兩位,一位就是你,另一位對你來說是個陌生人,你完全不認識他、看不到他(透過電腦來進行遊戲),未來也不會見到他。而現在你的工作就是分配100元美金給你們兩位,你將你的決定輸入電腦,接下來,那位陌生人面對他自己的電腦決定是否接受。如果他接受,那麼你們兩位就成交,各自取得分配好的金錢;但如果他不接受,那麼就破局,兩個人一塊錢都拿不到。


請先思考一下,你要怎麼分配這筆錢?好了嗎?如果你是經濟學中所稱的理性主義者,而且你相信所有人類行為都很理性的追求自己最大利益,那麼選擇就非常的簡單,你們只有這次交手的機會,而且對方也是追求一己之利的,所以不管你分給他多少錢,有錢總是比沒錢好,所以只要比0元多,他都應該接受,所以你的策略就是儘量少給他錢。因此經濟學賽局理論,認為最後的交易成果應該會落在:你分到99元,對方分到1元。如果你的答案也是如此,那你就符合經濟學對人類的基本假定:人都是「理性自利」的。


後來,這個假想的情境有人找到真實的凡人來試驗,研究人員測試了幾百種情境,範圍包括全球15個不同文化族群的人,發現的結果迥異於經濟學賽局理論所設想的利己行為。有些文化的人分配超過50%給對方,而就連最吝嗇的人都分配25%以上與對方分享。這個遊戲甚至有個版本,取消對手的否決權,也就是你決定分配後就定案了,這個版本的結果是:還是很多人提出相當合理的比例給對手。


但重點來了…不同文化的人都會為了公平,或是關心對方,而少分配給自己一點,但有個學者找來許多不同背景的研究生來玩,結果發現經濟背景的研究生顯然吸收了「人會採取利己行為」的觀點,他們表現出偏向99:1的比例,遠遠高出其他學門的學生。有些學者指出,「長期接觸利己的模型,真的會鼓勵利己行為」。


我們並不是說經濟學這一個領域不好或不重要,在近代經濟學領域中也有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重視並考慮人們的利他行為、情緒等等。但是在經濟學的「教育」方面,應當更重視「真誠」、「善良」、「無私」等觀念。每一門科學,都有它對文化的影響力,如果某一門學科在教育學生時,強化了不好的觀念,或是否定、不重視好的價值觀,那就等於對社會道德的維繫起到破壞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