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法,是使人看清自己思維的錯位,並一步步歸正這些錯位,直至最後到達真理。中庸之道,是抑制這種錯位,使它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至於倒置、傾覆。而共產主義邪說則是往極端上加大扭曲這種錯位,直至最後使人的世界觀完全顛倒,形成陰陽反背。
前面我們探討過,相生相剋就是偏離且趨於平衡位置的波動。這平衡位置就是大道、真理。
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法,是使人看清自己思維的錯位,並一步步歸正這些錯位,直至最後到達真理。中庸之道,是抑制這種錯位,使它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至於倒置、傾覆。而共產主義邪說則是往極端上加大扭曲這種錯位,直至最後使人的世界觀完全顛倒,形成陰陽反背。
前面我們探討過,相生相剋就是偏離且趨於平衡位置的波動。這平衡位置就是大道、真理。
人類的思維有一個最初的根本來源,就是來自於先天的真我,那是真正的自己。先天的真我是沒有被污染時的那個真正自己,是純真無邪、位於道中的。人類處於先天真我狀態的時期,不知善惡,一切在道中率性而為、至善至美,天下無為而治,社會處於最和諧幸福的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在社會群體生活中不斷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生命慢慢墮落,人類便陷入相生相剋中生出各種智慧、經驗,形成一層又一層後天的觀念,層層累積,最後把先天的真我給掩埋了,失去了先天的純真。
前面我們探討了道家治國,中國的道家對應到西方文化體系中,就成了哲學,這是同一思想體系在不同層面、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達。蘇格拉底與老子是同時代的人,很多學者認為西方的蘇格拉底相當於東方的老子,筆者認為確實是這樣的,他們分別是東、西方的大道,在東西方文化中具有同樣的地位與影響力。這一篇我們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討古希臘的大聖人蘇格拉底與他的哲學思想。
依據中華歷史的漫長發展歷程,筆者將歷史上諸家的治國模型進行整合與提煉,得出中華治國的最終模型,即以道德為核心,禮樂為中層,刑法為表層的三層立體模型。
這個模型三層之間相互連接,形成層向運轉,其由內而外以溢出法則層層貫穿,形成了一股由內而外不斷溢出運行的勢。所以這個模型的運轉方向,必須時時朝向道德核心層面,這樣才能克制溢出,否則當最表層的法律都不足以再制約百姓時,毀滅的日子就來臨了。
上文說了,法家的目標是以人法代替天道,來建立以人代天的魔性社會。而以人法代替天道必須依據強大的「勢」,保障人法的強力執行,同時使人法成為天下唯一的準則,所以必須使天下一切權勢都集中在君王一個人手中,使人法與君王合一。
法家治國主張霸道,但霸道並不等於法家。春秋五霸還是要憑藉仁義,以信服天下而達到稱霸的。
法家主要通過嚴刑酷法、利益誘惑,以及玩弄權勢、權術來奴役百姓。主要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其中韓非為法家集大成者,可以說是法家的真正代表,他總結了慎到、申不害、商鞅等前人的觀點,並歪曲、盜用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最終建立了法家。
前文列舉了一些事例說明了相生相剋的關係,但是所列舉的只是最典型、最簡單的特例。現實中的相生相剋關係是極複雜的,不是簡單的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是萬事萬物之間錯綜複雜的全息聯繫。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萬事萬物都在相生相剋之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一張巨大的網,牽一髮而動全身。網進去的就逃不出,成為這張網的一部分,在其間輪迴轉滅。歷史上別說凡人,連神仙都不敢隨便觸動這張網,過去神仙進入人世間,事事都要講機緣,乘天意。世緣未了,機緣不到,絕不敢強為,一旦觸動被網進去,自身都解脫不了。
萬事萬物發展到極點時,再繼續下去,就會往反面發展,這叫陰陽反背。陰發展到極點會變成陽,陽發展到極點就變成陰。比如糖精的甜度非常高,甜得非常過度,一小粒就能使一整杯水變甜。當把一撮糖精直接放進嘴裏時,會嘗到它不是甜的,而是苦的。這就是甜到了極點就會徹底失衡,走向反面,變成苦味。只有將它不斷稀釋,使變淡時,才能嘗出甜味來。其它萬事萬物都是如此,運動到極點時,便會往回走,回落到極點時,又會再回升。萬事萬物都是這樣反覆變化,進入下一個輪迴的。這就是《周易》所表達的:否極泰來、剝極必復。
當平衡點已經完全偏移,超出了安全區域時,就會走向反面,帶來陰陽反背的現象。陰陽反背的天象所代表的是這一次輪迴的終結,代表下一個輪迴將開始。
中華文化是一體,學習中華神傳文化,必須有全局觀、全息觀,必須有足夠的悟性與根基,否則窮盡一生也只能得到中華神傳文化的皮毛。
儒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前面說了,儒家是從道家中分離出來的,所以儒家思想必定與道家相連接,而這個連接的窗口就是中庸之道。可以說,跨過中庸,就從儒家進入了道家,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最高思想,是儒家的天門。
在這一章中,我們解析一下儒家依據禮義治國所形成的機制,即儒家禮治的模型。
《禮記.禮運》中說:聖人能夠使整個天下成為一個家庭,使全體國民變成一個人,這並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而是通過了解人情、洞曉人義、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後才能夠做到的。
什麼叫做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不學就會的感情就是人情。什麼叫做人義?父母慈愛、子女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恩義、妻子順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這十種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就叫做人義。講究誠信、維持和睦,這叫做人利。你爭我奪,互相殘殺,這叫做人患。
中華文化起源於道家,是建立在道家基礎之上的道傳文化。東周時期百家爭鳴,其實除老子傳的大道外,其餘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取自於道家,或從道家思想中分離出一小部分獨成一家;或盜取了道家思想,再雜合進其它的東西成為一家;或站在自己基點上,邪悟、歪曲了道家思想而成一家。
春秋末期時,孔子整理總結了自堯舜以來的文明教化,以及史前文明周易,建立了儒家學說。儒家學說是從道家文化中分離出來的入世做人的部分。也就是說,在初期的道傳文化中,出世修仙與入世做人這兩部分是一體的。到了孔子時,就將道家入世做人的部分單獨分離出來,獨成儒家,到漢武帝時全面推行於世,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所以儒家是依附於道家的,可看作是道家低層的一部分,其以道家思想為核心與基礎,稱為「外儒內道」。
道家治國,主要依據于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又稱《老子》或《五千言》,是春秋時期大道真人老子所著,相當於道家的聖經。其內涵非常博大,要想讀懂它,得完全靠各人的悟性與根基,站在不同的層次上所看到的內涵都是完全不同的。
從表面上去看,《道德經》講的就是治國之道,教人如何做一個帝王,如何治理好國家。站在更高層次上去看,會發現它講的是如何修真成仙的大道真理,教人如何返本歸真,得道成仙。
本章將站在治國的基點上,粗略解讀一下《道德經》,以明道家治國的內涵。
縱觀整部中華歷史的治國發展,筆者將治國之道分離出三個層面,歸納出了治國三要素,分別為:道、術、器,暫稱其為治國三寶。
道為心法,是源自於生命內在的自行機制,無形無實。
術為手段,是外在人為的手段、方法,有形而無實體。
器為國家機器,是表面的行政組織機構,完全是實體。
在中國,歷朝歷代皇帝所建立的,都只是朝代,而不是國家。他們所建立的都只是朝代名,而不是國名。在現存的文獻中,早在周朝建立初期便以「中國」自稱,以後歷朝歷代都以中國自居,無論朝代如何輪替更迭,即使是夷族入侵、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朝代,國名都一直是中國,自居以天朝,從沒有變更過。
中國在意識形態上並不是一個具體國家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中央之國,也稱為中土、神州、中華。它的核心內涵為:被神所選定,繼承了正統中華神傳文化的地方。
五帝過後,大禹開創了夏朝,「家天下」的朝代制代替了禪讓制,中華歷史邁入了夏、商、周三代。同時,中華民族也由「帝」道治國時期,步入到「王」道治國時期,由「三皇五帝」時期進入到「三王五霸」時代。
無為而治一直是中華治國之道的最高境界與終極目標,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具體論述一下無為而治的內涵。
正如人體的呼吸、心跳、消化等五臟六腑的運作,以及細胞的新陳代謝等,這些都不需要人工的干預,自動按照人體的自然規律在運行著。這個人體的先天自然規律可稱為人體之道。人體的一切細胞、組織等,都在冥冥中遵照人體之道自動運行著,根本不需要人工的干預。如果這一切人體機制都需要人工的干預,不能自然運行,那就麻煩了,就會使人不堪重負,一會兒要控制心跳,一會兒不能忘了呼吸,一會兒又要指揮消化系統,一會兒要安排一個個細胞的新陳代謝……人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更不可能有這個智慧去控制這些,這樣人體的自然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很快會功能紊亂而死亡。
到了後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與物質生活的豐富,人類的道德開始墮落,心靈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充塞污染,開始變得聰明狡詐、相互爭鬥。這樣人類便慢慢與自然大道產生了間隔,離神越來越遠,神力就逐漸消失,自然環境也隨之越來越惡化,人類開始與自然萬物為敵,相互戒備傷害,生存狀態慢慢變得痛苦而艱難。
治國大道(一):皇道無為
筆者梳理了整個中華歷史中治國之道的發展過程,並將各家治國思想的模型提煉了出來,希望對當今人類能有一個警醒與借鑒作用,能在這最關鍵的歷史時刻,作出正確而明智的選擇,不與魔鬼為伍,為自己選擇一個光明而美好的未來。時間已不多了,一旦猶豫錯過,將永遠失去機會!
總體上來說,在中華君主治世的歷史進程中,治國之道經歷了皇道、帝道、王道、霸道這四個過程。我們先沿著中華歷史的脈絡,來了解一下皇、帝、王、霸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