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顯示具有 財經消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財經消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平價住宅政策應調整 只租不賣

 


平價住宅政策應調整 只租不賣
 
【訊】台北房價高漲引發民怨,財金部會祭手段禁炒房,學者對選擇性信用管制表認同,但呼籲政府應建立完善租屋機制,平價住宅政策應調整為只租不售。


據中央社報導,因應台北都會區高房價,上週財金部會大動作,要求銀行緊縮投資客、豪宅貸款成數及拉高貸款利率,財政部也擬提高非自用住宅稅率,另一方面則將興建平價住宅等,增加北部房屋供給。


不過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台北市房價異常飆漲,並非供給不足,主要是投資炒作所致,若無法打擊投資炒作,「再多的供給都無法解決高房價問題」。


他表示,從平日觀察不難發現,台北市仍有許多空屋,新屋、中古屋都可見晚上仍有多處住戶漆黑一片,若再參考台電不及底度用戶分佈資料,認為台北市已有空屋問題,關鍵在於價格不合理,主因來自投機炒作,而非供給不足。


張金鶚建議,政府近期推動平價住宅,應該轉型為只租不售,將房子租給買不起房子的弱勢族群,建立完善租屋系統,除可優先照顧弱勢族群,也可讓買不起房子的一般受薪民眾,可用合理租金有屋可住。


他解釋,中國人講求「有土斯有財」,但誰說一定要買房子?以年輕人為例,買房一來經濟負擔大,二來房貸20年間工作地點受限制,建議平價住宅政策應轉為只租不售,利用租屋制度優先照顧人民的居住權。


對此營建署則解釋,興建平價住宅的用意,希望讓買不起都會區房子的受薪族,利用捷運系統到北市郊區買房。針對弱勢族群,政府現階段已有租金、購屋利率、房屋修繕貸款等住宅補貼政策。


此外,張金鶚表示,政府近期的打房措施若能有效落實,可望防止炒作,不過由於不少投資客「口袋」很深,撐過半年緊縮期後,又可再度炒作房價,加上依過去經驗,銀行可偷跑放貸,呼籲政府一定要落實打房措施,否則政策也是白喊。


 


人民幣政策抑全球經濟成長

 


人民幣政策抑全球經濟成長
 
●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說,如果中國停止壓抑人民幣幣值,且不再蓄積貿易盈餘,全球經濟成長將可提高大約1.5個百分點。(AFP/Getty Images)
 
【訊】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 (Paul Krugman)說,如果中國停止壓抑人民幣幣值,且不再蓄積貿易盈餘,全球經濟成長將可提高大約1.5個百分點。


據中央社報導,克魯曼表示,中國的貨幣政策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成長,譬如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說,有一種「壓低的影響」。他說,如果人民幣不被低估,對全球經濟復甦將有「重大的」影響。


克魯曼12日在華盛頓經濟政策研究所的一項活動上說:「如果能讓中國貨幣政策有某種改變,對世界將有助益。」美國一直避免指稱中國操縱貨幣,卻批評其外匯政策欠缺彈性。自2008年7月來,中國央行即將人民幣匯價鎖在6.8元兌1美元價位左右,以期安渡這波全球經濟衰退。


克魯曼說,中國如果大筆拋售持有的美元資產,世界經濟不會受到傷害,可能還會有好處。他說,如果中國真的拋售所有的美國投資,將可形成一種數量寬鬆型態,還能對抗近期一直困擾美國經濟的「流動性陷阱」,對全球經濟將有幫助。


克魯曼說:「我們不應害怕若是壓迫中國停止這種貨幣操縱而會有的後果。」他說,美國在與中國進行協商時,可能有必要採取更積極的作為,或許可以將匯率問題視為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y)或是其他出口的補貼。「若是沒有有效的威脅,我們難以成功,」他說。「引爆貿易戰爭的機率極小,也很難有其他可行的替代辦法。」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中國經濟轉型難在何處?

 


中國經濟轉型難在何處?
 
維持大量的貧窮人口,是專制的內在需要。(AFP)


文 ◎ 季達


  所有人都知道,中國經濟需要轉型,需要增加居民消費,但很少有人對此真有信心。中國經濟轉型究竟難在何處呢?


  許多外國人以為,中國人消費不足是因為老百姓的儲蓄太多,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中國確實有一部分居民為了買房、為子女教育和防病而儲蓄,但更大的問題是,中國的窮人太多,他們不是有錢不消費,而是沒錢消費。多數中國經濟學家現在都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的基本格局是:政府富,百姓窮,尤其是農民窮。



中國的基本格局是:政府富,百姓窮,尤其是農民窮。(AFP)


  經濟學者張曙光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指出:從一九九七年到二零零四年,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204.7%,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增長了82.6%,佔人口多數的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僅僅增長了40.5%。


  近年來,農民工的工資有了比較明顯的增長,但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隨著城市土地價格飛漲,許多農民工的房租增長比工資更快,農民相對貧困的問題在加劇而不是在減輕。


  既然政府有錢,百姓沒錢,要提高居民消費的辦法不是很明白嗎?政府多把錢分給老百姓,尤其是分給農民,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有經濟學家在評論中美兩國的經濟失衡時說,美國經濟要由奢入儉,而中國經濟要由儉入奢。依照常識,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這個常識對中國並不適用。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政府是一個只會斂財卻完全不會散財的政府,而要實質性地提高中國居民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僅靠減稅已經不夠,需要大幅度地增加對窮人的財政支出,這恰恰是中國政府最不願意、也最不會做的事情。


  在決策的層面,大規模增加對窮人,尤其是對農民的財政支出遭到來自官員和學者的有力阻擊。他們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據,就是首先要保增長,如果政府不把錢用來維持高增長,增長速度就會跌下來,就會引起整個社會的不穩定。這究竟是一種恫嚇戰術,用來維持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還是一個真實的危險呢?


  我認為兩個因素都存在。多年的高速增長,確實形成了強大的既得利益,許多人都是在分配投資和大型工程中尋租來發財和謀生的,一旦大幅降低政府投資,利益就要受損,更重要的是,伴隨著各種尋租活動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也高度依賴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如餐飲和色情服務,就很可能與政府的投資規模存在相當關聯。財政政策向窮人和農民福利的明顯傾斜,意味著對這些服務業需求和就業的下降。這就好像一個吸毒者,他的肌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突然戒毒,身體會發生強烈的不適反應,以至有嚴重的健康危險。


  在執行層面,問題就更大了。中國廣大的貧窮人口分佈在中部和西部農村,這些地方不僅百姓窮,政府也窮,很多地方政府連給官員發工資都困難。中央政府擴大對這些地方的轉移支付,立即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一個是會刺激更多腐敗的發生。最近貴陽市有一條新聞,就是發現大批不應該享受低保的人,靠「人情」關係而拿到低保。城市尚如此,農村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最新一期的《南風窗》雜誌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蘭州:窮政府與窮百姓的博弈」,文章說,不發達地區政府有一種很強烈的「收費情結」,讓這些滿懷「收費情結」的地方政府對眾多的貧困百姓發放福利,就好像讓一個強盜突然轉換角色去做行善的施主,這個轉換絕不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從本質上來說,維持大量的貧窮人口,是專制的內在需要。因為當多數人口都有了超過基本需求的財富,他們的權力意識就會增長,與政府博弈的能力就會增強。而中國的權貴階層憑著自己的本能就會懂得這一點。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中國政府對於減少碳排放的積極性,要遠遠大於減少貧困的積極性。這不僅是因為權貴階層自己也希望有一個更清潔的綠色環境,而且,他們現在又有了一個好的藉口讓政府花更多的錢,而不是把更多的錢還給老百姓,讓來百姓去花。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北京面臨的經濟難題

 


北京面臨的經濟難題
 
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經濟泡沫,是短期內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AFP)


文 ◎ 季達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二月七日在北京閉幕,宏觀調控又成官方首務,突顯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經濟泡沫問題。外媒指出,中國經濟政策正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而且很可能將世界經濟推向第二輪大恐慌。北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空話無邊,毫無實際意義,大概正是這種大恐慌的先兆。


  為期三天的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二月七日在北京閉幕。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會議提出二零一零年發展經濟的六大任務,包括:提高宏觀調控水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在此之前,有香港媒體分析認為,北京的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題將是「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在北京提出的六大任務中,擴大內需增長空間只排在第三位,而宏觀調控居於首位。


又見「宏觀調控」


  居住在美國的中國政經問題評論人士草庵居士分析說,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經濟泡沫,是短期內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他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十一月份中央已經開了三次經濟會議,為這次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準備,每一次溫家寶都流眼淚了,主要是中國的經濟問題現在已經非常嚴重。它一直想解決泡沫化的問題,但是它沒想到在刺激經濟的同時,十二萬億的投資中,四萬多億刺激資金和七點五萬億新增銀行資金加起來,大約70%都轉向了股市和房地產。」


  事實上,今年初以來,中國股市和房地產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在北京,一套遠郊九十平方米的房子價格高達一百五十萬人民幣,等於北京普通白領年工資的十二年。有專家估測,在中國二零零九年內實現的經濟產值中,約有一半左右和房地產及大型項目建設有關。這種極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巨大的風險不言而喻。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的一篇文章分析說:現實的情況是,北京的六千億美元刺激多數花在建設更多的工廠和基礎設施,或洩入地產和股票市場。有些人擔心流動資金引發通貨膨脹,但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Justin Lin)表示擔心出現通貨緊縮。他認為更大的危險是創記錄的閒置廠房遍佈各地,將帶來急劇裁員和企業蕭條的惡性循環。


  這篇文章還透露,中國的鋼鐵生產滾動式增長,現在的產量已經達到排在它後面的八大生產國的總和。中國攪動的水泥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還多。二零零九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3%。湖南省當局為了吸取政府刺激資金,拆除二英里的現代飛行跑道重建;而內蒙古新建的鄂爾多斯城仍然是一座空城。文章警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已經很清楚。


  擔任UBS(瑞士聯合銀行)全球新興市場經濟師的安德森,在十一月號的《遠東經濟評論》發表他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他透露說,中國工業的銷售利潤在過去七年來按GDP比例成倍數增長。但令人訝異的是,傳統類的出口產品,像玩具、紡織、電子資訊科技,在銷售上並沒有明顯增加。倒是重工業增長迅速,特別是鋼鐵、鋁業、水泥、汽車、汽車零件、機械工具、特製化學品等。


  這些成長特快的產業,幾乎都和房地產以及大型建設項目有關。


  英國的樞軸資產管理公司(Pivot Asset Management)則表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貸款牽動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40%,遠遠超出過去導致危機的水準。「隨著革命的六十歲生日漸去,中國中央銀行已開始收緊。新增人民幣貸款十月份減少了一半,經濟「硬著陸」的風險與日俱增。」


  在中國官方經濟詞庫中,「宏觀調控」意味著緊縮。北京再一次提出宏觀調控,其中意味頗堪玩味。


出口大幅下滑成定局


  中國大陸經濟近年的發展,建基在兩個基點,一是對外出口,其次是大規模的房地產建設和價格上漲。自從二零零八年初開始,甚至早於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中國的外貿出口便已經開始出現下滑的趨勢。


  中國商務部十一月份發佈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二零零九年秋季)》透露,二零零九年前三個季度,中國進出口總額為15,57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9%。其中出口8,467億美元,下降21.3%;進口7,112億美元,下降20.4%。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進出口分別為4,289億美元、5,179億美元和6,109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24.9%、22.1%和16.7%;其中出口分別為2,456億美元、2,761億美元和3,250億美元,下降19.8%、23.5%和20.5%。


  這個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全年大幅下降已成定局,全年降幅約在20%左右。中國進出口貿易約占中國GDP總額的50%左右,這意味著,僅僅對外貿易,中國將損失GDP的10%。



在中國二零零九年內實現的經濟產值中,約有一半和房地產及大型項目
建設有關,形成極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巨大風險不言而喻。 (AFP)


  對外貿易大幅衰退,也可以從中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失業的情況得到印證。根據北京市不久的一份統計數據,該市2008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失業或離職最多的五個科系依次是:法學、工商管理、電腦(電腦)科學與技術、英語、資訊(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這些在中國已經超熱了十多年的專業,幾乎全部都和對外貿易息息相關。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之前公開表示:「亞洲不可能再靠向已經負債纍纍的美國人運送商品來生存了。我們已經達到了歷史上那些罕見的轉捩點之一,我們有機會選擇不同的道路。但是如果不走這條路,就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巨大壓力。」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則表示,中國正在採取「積極」措施,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


拉動內需難上難


  然而,中國政府呼籲提高人民消費能力,增加國內消費率已經二十多年,但國內消費率日漸降低。中共中央直屬喉舌《人民日報》在北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發表長篇文章,同樣就「提高人民消費能力「進行了報導。該報導透露,中國國內消費率二零零八年僅有35%左右,比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還低20%,比美國低40%。


  中國的國內消費水準低,原因何在?《人民日報》的文章認為,中國收入分配機制存在巨大不平衡是最重要原因。文章透露,中國的財富明顯向資本傾斜,普通勞動者工資的增長遠遠趕不上企業利潤的增長。在一般發達國家,工資占企業營運成本50%以上,中國則平均在10%以下。中國勞動報酬只佔國民收入的40%,比通常的67~70%相差甚遠。


  這篇黨報的文章,一度引起外界的猜測,認為中共中央將要「採取措施,解決中國分配機制不公平的問題。」不過美國《當代中國問題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斷言,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如果要擺脫內需不足,中國政府必須要完全地改變它的經濟結構和甚至整個經濟政策。」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靠二條腿,一個是跟房地產和建築行業有關的公共工程;另一個是製造業依賴廉價勞動力進行的出口。兩個「支柱產業」都使用農民工:「這些勞動力長期是在賣青春、賣體力。沒有任何訓練,他的工資也上不去。所以從根本上來講,中國政府造就了這個經濟結構本身就內涵內需不足的問題了。」


  草庵居士則認為:「從目前的狀況看,僅僅就提高企業員工的工資,幾乎都是不可能的。除非政治上大的變動。因為在目前中國的整個利益集團已經形成一股勢力,這種勢力它已經完全可以挾制中國政府,中央政府完全沒辦法管制。中央政府提出要嚴格實行《勞動法》。但是這個《勞動法》在中國大陸出現兩難的境地,出口就更加危險。我想北京方面它可能會希望能再增加消費增加內需,但是效果還是微乎其微。」


中國人「窮富」兩面看


  中國民眾在一九九零年代的儲蓄率,大概占GDP(國內生產毛額)40%;二零零三年,儲蓄率增長至52%左右,讓世界上所有的國家瞠乎其後。然而,中國在一九九零年代的總消費額約占總經濟額60%,到二零零八年為49%,居民的家庭消費額則從46%跌至35%。


  中國人是世界上存錢最多的人民,但為什麼不消費呢?其實從北京的中共最高領導人到大陸最基層的議政民眾對此都心知肚明,那就是貧富懸殊過大。中國政府從三年前停止公佈中國大陸的基尼係數,三年前這個數字是0.49,並且被批評嚴重扭曲真實狀況。中共中央宣傳部不久前通報批評三家中國媒體,原因是報導了「不實數據」。即0.4%的中國家庭,擁有70%以上的民間財產,而中國的億萬富翁,超過九成是中共高幹子弟或親屬。



中國城市居民的消費力,早被一衝飛天的房價所消耗。


  程曉農也提出了他的看法:「我在不久前做過一個分析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國家統計局可能不願意講,那就是根據二零零七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農民的人均消費水準,全中國將近八億農民,二零零七年他們的生活水準低於全球貧困線。二零零五年世界銀行公佈的全球貧困線標準是每天人均消費1.25美元。二零零七年中國農村的人均消費,人均才1.16美元一天。也就是講,發展這麼長時間了,中國的80% 左右的人口仍然在全球貧困線以下活著。這樣的國家當然沒有很強的消費力。」


  中國大陸互聯網上,最近一篇博文引起熱議。作者是一位兩年前畢業於上海某重點大學的博士生,後來又做了一站博士後,二零零九年留校工作,可謂是青年才俊。但他在博文中卻說:「真想找個地方哭一場。」


  這位年輕的副教授近十萬元的年薪同許多國人相比已經不低,身為中學教師的妻子也有著五萬元的年收入,然而這個三口之家卻仍為買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因為即便在今日上海外環以外的遠郊區,一套九十平米左右的房子總價也在一百萬左右,除了他們二十多萬的積蓄和貸款五十萬外,他「掏空了姐姐的積蓄和岳母的養老錢」。而且在未來的歲月中,不僅要養活父母和孩子,每月還要還貸四千元左右。這還不包括其家人身體出了問題時的額外支出。


  「我覺得現在我真的挺悲哀的。」作者如是悲歎著。業已意識到社會問題的他發出了悲慼地吶喊:「不要再談什麼人生理想和社會道義,活著就是硬道理。」「請某些利益集團不要與我分享作為新時代中國人的無上榮光,你獨享好了!」


  博文引來了上百個跟貼,心有慼慼焉者有之:「同感」;「握個手,努力過好這卑微的生活」;「我都想哭,因為我跟你一樣,也沒有房子。租了間十八平方的車庫,兒子今年五歲了,我晚上用水都沒法避開兒子。我老公九歲死了父親,生活有多困難可想而知,我都想抱著兒子去跳河。可我不能。雖然老公努力賺錢,可是我們追不上房價。還有天理嗎?」「現在已經沒有理想可言了!」「現在是三座大山壓著我們:高房價、高教育費、高醫藥費!!!」「不同的城市,同樣的經歷,同樣的處境,同樣的感覺,握手!彼此珍重吧!」「全國上下怎麼都這樣啊!」


  從這篇文章和跟貼中,可以看到中國民眾「為什麼不消費」的另一個原因。事實上,中國城市居民的消費力,早被一衝飛天的房價所消耗。中國房地產連年熱漲撐起了中國的GDP,但卻壓垮了大部分正當壯年的白領、藍領及黑領民眾。


  經濟增長三大動力中,中國外貿出口大幅下降,內部消費需求無法拉動,而房地產一枝獨秀已經到達「高處不勝寒」的地步。草庵居士說:「北京方面非常擔心。他們也拿不出任何一個辦法,現在中央已經在想解決的幾個辦法把內需消費給拉動起來。最終一個討論起來還是增加工資,增加社會福利。讓老百姓有願望去花錢。但做起來談何容易。」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資深記者安波斯(Ambrose Evans-Pritchard)撰文指出,中國不但沒有接替疲憊不堪的西方成為新的經濟成長引擎,反而讓情況變得更糟。其經濟政策,正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而且很可能將世界經濟推向第二輪大恐慌。北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空話無邊,毫無實際意義,大概正是這種大恐慌的先兆。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面對2012 如何理財與投資?

 


面對2012 如何理財與投資?


文 ◎ 羽軒(投資理財專家)


電影《2012》近期上映,引用瑪雅人有關末日將近的預言,造成一時的話題。試想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來臨,人生原有的規劃全都失去了意義,似乎應該要把握僅剩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投資賺錢也變得不切實際,還不如趕快花掉。


但是,萬一末日沒有發生該怎麼辦?今年甫出版的《2012 重生預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正點出了這種尷尬:「如果我在地球的生命只到二零一二年,那麼原定的人生計畫還有什麼意義?保險費還要繼續繳嗎?我還需要存退休金嗎?我寶貴的時間應該拿來旅行還是拿來工作賺錢?如果二零一二年什麼事也沒發生,那麼我停了保險、停了工作,到二零一二年之後該怎麼辦?」


永續的消費與投資


究竟世界末日是不是即將來臨,沒有到那個關頭還真是沒人說得準。所以,與其擔心末日是否將近,還不如把握我們目前生活的每一天,日日以正面與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對於我們自己的投資理財,也應該以相同的態度來因應:不要隨便臆測何時末日因而停止投資或者過度消費,但只要在世的每一天,所有的消費與投資,都以有益於社會與地球的角度來做選擇。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消費與投資應該有「永續發展」的概念。


因為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導致哥倫比亞今年夏天出現嚴重的旱象,超過一百四十場的森林火災出現。


「永續發展」一詞(英文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最早起源於一九八零年「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於「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支持下所發佈之「世界自然保護大綱」。


而後由生態學領域被引用至更廣泛的經濟學與社會學範圍。依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一九八七年的報告,對於「永續發展」所下的定義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聯合國於一九九二年邀集一百七十一個國家元首及代表召開「地球高峰會議」,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作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之行動方案,之後各國陸續制定許多永續發展的相關政策,「永續發展」遂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推展共識。


運用上述「永續發展」的概念在我們的理財活動上,也就是每一分我們消費或投資的錢都能儘量有助於地球的永續發展。更廣義地說,就是讓每一分錢都能對社會產生正面貢獻的力量,而減少對社會造成損傷。


舉例來說,在消費上,在能力許可下儘量選購有機蔬果與有綠色環保標章的商品;在購車時,不妨考慮油電混合車或是柴油節能引擎的車款;在股票投資上,可以選擇投資於注重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企業,或者投資於注重環保與節能減碳的「綠色」企業;如果是基金的投資,可以投資於「社會責任基金」或是「綠投資」概念基金(如綠能、氣候變遷、水資源等基金)。也就是說,雖然一方面目的仍是投資賺錢,一方面也為地球永續發展貢獻點心力。


消減負面力量


反過來說,不管消費或投資,都應該避免用到對人類社會或地球永續發展不利的公司、產業、或是國家。例如不要去購買非洲戰火下生產的「血鑽石」、不要投資於煙酒或軍火工業的股票、不要因為消費或投資直接或間接支持了共產極權國家(如中國)等。否則,不僅有助紂為虐的可能,到頭來還可能因為全人類福祉的損傷而間接害到了自己。


只要人人都能多一點如此永續發展的意識,在每次消費與理財下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個社會正面的力量就會增強,負面的力量就會減弱。整體來說,整個地球暖化的速度可能減緩、資源匱乏的情況可能改善、環境汙染的現象可能消失。


如此一來,人類生存的空間與機會又增大了一些,距離世界末日的時間又延後了一點,我們又何須浪費時間去臆測末日何時來臨呢?就算因不可抗力的因素這天終究到來,我們充滿愛與關懷的心將得以讓我們從容面對不確定性,共同攜手對抗災難。更重要的是,我們平日行事若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又何懼天地之變呢?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中國房產銷售額暴漲60% 未來經濟地雷

 


中國房產銷售額暴漲60% 未來經濟地雷
 
【綜合報導】今年頭7個月,中國房地產銷售額暴漲60%,這加劇了人們對房地產市場「泡沫」的擔心。在舉國保增長的戰役中,房地產似乎成了挽救中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有分析指出,房地產的非理性暴漲影響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復甦的步伐,必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一顆地雷。


今年以來,中國房市出現回暖跡象,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的房產成交量出現較大幅度回升,房價也隨之上漲。


中共國家統計局週一在其主管報紙《中國信息報》上發布數據,7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較上年同期的漲幅擴大0.8個百分點;較上月上漲0.9%,漲幅比6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調查結果顯示,中國1至7月份房地產銷售額總計1.9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年同期上升60.4%。一掃今年早些時候的疲軟表現。


中共政府去年10月份公布支撐房地產市場的舉措,銷售額和房價增長是因北京大力支撐房地產業,這包括給首次購房者提供減稅和優惠利率。


在房地產銷售量價齊升,且地價也創出新高的情況下,市場人士對房地產泡沫可能捲土重來的擔憂日增。


據搜狐地產分析,從中國房地產市場近20年的歷史看,政策永遠都是房地產市場陰晴的決定性力量,前所未有的寬鬆政策,人為左右的供求信息和基於對銀行系統風險的擔憂,讓本應深幅調整的房地產成了本輪中國經濟中的大贏家。


如果要說以4萬億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計畫真正成功的產業,很顯然不是中小企業,不是民間投資,不是民生,甚至不是「鐵公基」,而是房地產。


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在房地產對GDP貢獻最大的2007年,其對GDP增長的貢獻也沒有超過1%。這意味著,是在竭盡了所有的政策資源,不惜代價挽救的只是對GDP增長貢獻不到1%的一個產業,而對GDP增長10%以上的其他產業則成了犧牲品。


中國經濟在支付了高昂的成本之後,企業利潤繼續下滑,很多產業萎靡不振,政策效果和支付的成本不匹配,癥結正在於此。不是房地產挽救了中國,而是房地產的非理性暴漲影響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復甦的步伐。


這樣,在政策放棄了結構調整的努力,將資源大量地向房地產傾斜的時候,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殺傷力和對其他產業的「虹吸效應」開始凸現。


首先,由於房地產價格與居民收入的嚴重背離,購買房地產的乘數效應使得居民的消費能力幾何指數下跌,其他產業因消費能力不足而萎縮。


其次,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向房地產,導致流向其他產業的金融資源不足,對其他產業的復甦造成了很大的擠出效應;最後,由於政策搖擺導致的政府信用破產,在民眾擔心房地產價格再次暴漲的情況下,對未來消費的預期不再樂觀,進一步延緩了經濟的復甦。


事實上,房地產不可能拯救中國,反而因為政策資源過於向房地產傾斜,使得中國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努力宣告夭折。


當一個國家將經濟復甦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修房子和炒房子上面的時候,這樣的經濟體從長遠來看是很難令人相信的。本輪房地產的復甦,不僅耗竭了很多政策資源和金融資源,更使政府在房地產公共政策上的公信力備受質疑和挑戰。


但是,房價的暴漲並不等於經濟的復甦,更不等於房地產可以免予周期性調整的命運,人類永遠戰勝不了商業周期,這是上百次的金融危機得出的真理。沒有經歷真正調整的房地產,在積累了更大的泡沫之後,必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一顆地雷。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經濟學人:美債次貸化 暴跌風險增

 


經濟學人:美債次貸化 暴跌風險增
 
●日本《經濟學人》刊登署名文章稱,世界金融市場已經開始關注美國赤字橫流的問題。圖為美國國債發行機構。
 
【訊】日前,日本《經濟學人》刊登署名文章稱,世界金融市場已經開始關注美國赤字橫流的問題。美國國債「次貸化」,正面臨暴跌風險。


7 月14日發表在《經濟學人》上的文章表示,歐巴馬政府正在最大限度地使用布希當政時出台的7千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畫和新政權上台後推出的7,800 億美元經濟刺激計畫。政府通過對美國國際集團和花旗集團等大型金融機構注入公共資金,力求穩定金融系統,破產的通用汽車公司事實上已經被國有化,依靠政府的大包大攬求得重生。


「這一系列大動作的資金來源就是國債。加之政府為應對經濟低迷實施的減稅政策,2009財政年度(2008 年10月至2009年9月)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創記錄的1.8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3%。預計2010年度和2011年度仍將保持在1.3 萬億美元和9千億美元的高位。」


文章認為,市場對於美國巨額財政赤字的疑慮,主要反映在國債價格下跌(長期利率上升)上。一直以來在2%到2.5%之間徘徊的長期利率在5月以後升至3.5%左右,6月10日更是一度超過4%。


美國國債的「次貸化」


截至今年5月,2009財政年度美國國債發行額已達1.2182萬億美元。


文章表示,較之日本國債,美國國債具有流動性強的特點,並且美國可以憑藉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向全世界兜售美國國債。美國國債填補了因為超額消費導致的巨額經常項目赤字,成為了維持美國經濟增長的原始資本。


但是去年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次級抵押貸款蒙受了巨大損失,美國國債又成為了救助那些自救乏力的大型金融機構和企業,以及因負債累累而破產的個人的原始資金。這就是美國國債價格將不可避免地下跌的原因。


美國國債與次級抵押貸款擔保證券不同,是依靠稅收收入來償還的。但是「由於美國國民中大約3成的人都是依靠借債生活,所以不要說增稅,就連現有的稅能否收上來都很難說。因此國債的償還可能要更困難」。


市場風險意識增強


投資者已經為規避美國國債貶值風險展開了行動。


文章指出,如果關注美國國債發行的具體內容就會發現,比起長期國債,投資者更願意購買短期國債。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資料,截至2008年4月的1年時間內,短期國債發行額為1,106億美元,而長期國債達到3,092億美元。但是在截至2009年4月的1年時間裡,短期國債發行額達到4,535億美元,反而是長期國債的1.7倍。


文章表示,美國一直把經濟泡沫破滅後,從通貨緊縮的泥沼中苦苦掙扎出來的日本視為反面教材。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美國採取了通貨再膨脹的政策以規避通縮風險,這勢必伴隨著一定的通脹風險,這麼多的美國國債都能夠被消化嗎?如果市場認為這種做法已經偏離了財政規律,那情況就危險了。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商管生活專欄】吃虧就是占便宜的稻盛和夫

 


【商管生活專欄】吃虧就是占便宜的稻盛和夫
 
文⊙楊碩英(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我在上次本專欄的〈稻盛和夫:我這一生所為何來?〉一文中,介紹了日本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京都陶瓷的創辦人稻盛和夫經營企業的原則,就是將從小老師及父母耳提面命為人之正道的簡單原則,牢記在心,盡全力堅守這些原則,選擇正確的事去做,並且貫徹到底。在任何企業經營的決策中,他都認真思考是否為所當為,有沒有違反根本的倫理道德。其結果使他創辦了京都陶瓷這家深受人們敬重的企業。我們也可由稻盛和夫後來創辦日本最大的通信公司之一KDDI的過程,來了解他如何遵循為人之正道,選擇正確的事去做。


當時日本國內電信事業由國營的日本電話電報公司NTT所壟斷,這使得日本百姓付出先進國家中最高的使用費率,卻得到最差的服務品質。稻盛和夫有鑑於電信服務對日本社會未來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基於正義、利他的原則,他開始思考如何創立公司來打破NTT的壟斷。他每晚就寢前一定問自己:「我真的是為全民著想而決定參與通訊事業的嗎?全然不帶半點為公司、為自己利益著想的成份嗎?是不是基於想受人矚目、顯示自己的想法?動機當真單純到不帶一點雜質嗎?」如此不斷嚴格檢視自己如此做的動機,6個月之後完全確信自己不帶任何一絲為私為己之心,乃毅然決然創辦了DDI電話公司。這時日本電信業尚未開放民營,稻盛和夫違法經營DDI,必須面對政府巨大壓力。最後輿論使日本政府開放民營。


這時國際通訊的龍頭老大KDD和TOYOTA體系的IDO,立刻加入戰局與DDI瓜分全國NTT之外的市場。由於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較易營運,是大家爭相搶奪的地盤。如果沒有任何一方願意退讓而僵持不下,NTT就會漁翁得利。稻盛和夫於是秉持吃虧就是占便宜的信念,主動選擇較差的區域。結果在更堅苦的環境中反而磨練DDI成為經營體質最強健且業績最佳的公司。


由於NTT過於巨大,於是稻盛和夫提議KDD、IDO、與DDI三家公司合併才能與NTT分庭抗禮。並且為了避免一般對等合併後會產生互相爭奪主導權而爭吵不休,稻盛和夫毫不避嫌地主張應採取由DDI主導的合併形態。由於他崇高的品格、無私的動機與光明磊落的胸懷,感動了KDD與IDO,於是完全信任稻盛和夫而全盤接受了他的建議,由營運狀況最好、經營體質最佳的DDI主導合併成立KDDI,終於打破了NTT的霸權。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兩岸經濟未復甦 股市反應過度

 


兩岸經濟未復甦 股市反應過度
 
【記者吳涔溪/台北報導】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中國居民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下降1.5%、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下降6.6%,和上月比,CPI降幅擴大0.3個百分點、PPI降幅擴大0.6個百分點。


學者認為,物價下跌反映實質面需求不強,經濟沒有復甦跡象,包含大陸及台灣等地,炒作中國經濟復甦以及陸資來台消息,只會帶來短期泡沫,520過後,將回到基本面。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表示,兩個數據下跌顯示,民眾沒有把錢拿出來購買實際商品,買氣不佳,物價下跌反應實質面需求不強,無法帶動生產,青年失業問題仍嚴重。


吳惠林指出,所謂的中國經濟榮景,只是投機市場的炒作,本質是泡沫。台灣日前炒作陸資來台消息,造成台股大漲,但是從實質面來看,股市反彈沒有本,台灣經濟成長率仍是負成長,失業率繼續增高。


他強調,目前市場炒作兩岸經濟協議及陸資來台效應,從香港與中國在2003年簽訂CEPA後,曾經走了55個月股市飆漲後直落的經驗來看,給台灣一個很好的警訊,他建議,股市散戶宜冷靜。


吳惠林指出,政府在520前釋放多項利多、營造歡樂氣氛,但是520過後怎麼辦?缺乏力道的支撐,股市終將回到基本面。


中共官方數據造假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童文薰律師則認為,很難評論CPI、PPI數據,因為包括中國官方新華網5月6日公布一篇訪談,中國國家統計局政策法規司司長程子林坦承,中國的統計數字長期存在造假弄虛的問題,並將責任推給地方領導和統計人員。


她表示,從2009年3月起「中國經濟回暖」,中國可以帶動全球經濟甚至拯救台灣經濟的說法,都是立論於中共官方公布的數字。中國概念股與中國基金順勢炒熱,騙得全球許多人把資金往裡頭丟。


童文薰指出,實際上,中國經濟越冷越缺乏投資標地,游資越往股市走,值此同時,台灣也跟著炒作中國概念股,台股早晚也要跌,眼前榮景只是短期泡沫。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商管生活專欄】反思經濟學的教育

 


【商管生活專欄】反思經濟學的教育
 
◎羅郁棠(國立中山大學企管所博士候選人)


假設有一天,你被邀請來參與一個分配金錢的遊戲,你在遊戲開始時得到100元美金,遊戲參與者有兩位,一位就是你,另一位對你來說是個陌生人,你完全不認識他、看不到他(透過電腦來進行遊戲),未來也不會見到他。而現在你的工作就是分配100元美金給你們兩位,你將你的決定輸入電腦,接下來,那位陌生人面對他自己的電腦決定是否接受。如果他接受,那麼你們兩位就成交,各自取得分配好的金錢;但如果他不接受,那麼就破局,兩個人一塊錢都拿不到。


請先思考一下,你要怎麼分配這筆錢?好了嗎?如果你是經濟學中所稱的理性主義者,而且你相信所有人類行為都很理性的追求自己最大利益,那麼選擇就非常的簡單,你們只有這次交手的機會,而且對方也是追求一己之利的,所以不管你分給他多少錢,有錢總是比沒錢好,所以只要比0元多,他都應該接受,所以你的策略就是儘量少給他錢。因此經濟學賽局理論,認為最後的交易成果應該會落在:你分到99元,對方分到1元。如果你的答案也是如此,那你就符合經濟學對人類的基本假定:人都是「理性自利」的。


後來,這個假想的情境有人找到真實的凡人來試驗,研究人員測試了幾百種情境,範圍包括全球15個不同文化族群的人,發現的結果迥異於經濟學賽局理論所設想的利己行為。有些文化的人分配超過50%給對方,而就連最吝嗇的人都分配25%以上與對方分享。這個遊戲甚至有個版本,取消對手的否決權,也就是你決定分配後就定案了,這個版本的結果是:還是很多人提出相當合理的比例給對手。


但重點來了…不同文化的人都會為了公平,或是關心對方,而少分配給自己一點,但有個學者找來許多不同背景的研究生來玩,結果發現經濟背景的研究生顯然吸收了「人會採取利己行為」的觀點,他們表現出偏向99:1的比例,遠遠高出其他學門的學生。有些學者指出,「長期接觸利己的模型,真的會鼓勵利己行為」。


我們並不是說經濟學這一個領域不好或不重要,在近代經濟學領域中也有越來越多學者開始重視並考慮人們的利他行為、情緒等等。但是在經濟學的「教育」方面,應當更重視「真誠」、「善良」、「無私」等觀念。每一門科學,都有它對文化的影響力,如果某一門學科在教育學生時,強化了不好的觀念,或是否定、不重視好的價值觀,那就等於對社會道德的維繫起到破壞作用。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紐約時報:中國房地產崩盤 外商損失巨大

 


紐約時報:中國房地產崩盤 外商損失巨大



由童文薰張貼於中國房產危機,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泡沫化
【4月4日訊】(記者施明綜合編譯)中國房地產崩盤,許多房產公司深陷債務中,曾經投資巨款的華爾街銀行家們正面臨著巨大損失。


中國房地產與貪婪的外商


紐約時報四月三日報導,回溯二零零七年的美好光景,美林﹙MerrillLynch﹚、德意志銀行﹙DeutscheBank﹚以及其它一些外商金融巨頭,把賭注押在香港的一家具有四十八年歷史的房地產巨頭–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Evergrande Real Estate Group)上。


他們借給該公司四億美元,鼓勵它買進大塊土地,在二零零八年初,又推動該公司提供的二十一億美元的公開發行證券。一年後,中國房地產崩盤,恒大深陷債務中,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正面臨著巨大損失。


如今分析家們說,恒大已經成為在中國的賭博性投資的象徵。通過對中國房地產進行短期而倉促的賭博性投資,一些世界金融巨頭可能損失了一百億美元之多。


曾在摩根史坦利擔任中國地區首席經濟師的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稱華爾街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太貪婪。


有一點是清晰的,那就是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一部份是由於外國投資者們在過去四年來向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源源不斷地輸送上成百億的美元。


摩根史坦利(MorganStanley)的一房地產基金以兩億四千萬美元買下了上海一棟大樓。凱雷集團(CarlyleGroup)購進中國豪華別墅,在二零零八年摩根大通資產管理(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持有中國一家開發商(R&F Properties)十二個百分點的股份。


由摩根史坦利推出的一家開發商,香港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Country Garden)在其去年最大的的一宗買賣中集資了十九億美元。這家公司老闆的二十六歲的女兒楊惠妍迅速成中國的首富,她持有59.5%的股份。據《富比士》(Forbes)雜誌估計,她的資產去年達一百六十億美元。


中國房地產對外商不再有吸引力


華爾街日報三月三十日報導,上週在上海出席一個主要房地產會議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些資產投資基金的執行長們說,儘管有改善的跡象,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對外國投資商們而言依然充滿風險,也不再有吸引力。


執行長們說,總的來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風險太大,資金流通不暢,市場還不成熟,當投資者在其它市場透明的地方有利可圖時,很難期待海外對中國房市下注更多的投資。


ING不動產投資管理公司(ING RealEstate Investment Management)區域首席執行長李察?普萊斯 (Richard Price)說,中國房地產生意的眾所周知的複雜性令人們投資止步。


在為時兩天的世界房地產投資中國會議(Real Estate Investment World China conference)上充滿了對中國市場的批評。CDP Real Estate公司的副總裁斯蒂菲恩(Stephane Tremblay)說,在像美國這樣一些更成熟的市場上,下跌的房產售價充分說明了不在中國投資的理由。


 


台經濟部:大陸台商回流成趨勢

 


台經濟部:大陸台商回流成趨勢
童文薰 台灣與台商


中華民國經濟部近日表示,近兩年來台商回台投資的金額共有415億,其中大陸台商就佔了九成,日前官方召開一系列的座談,再次鼓勵台商回流。經濟部舉辦台商投資台灣高峰會,邀請官員,電子、金融的產業領袖與台商對談,鼓勵台商回流。


官方表示,近兩年多,台商回台投資共有415億台幣,其中大陸台商就佔九成,而且數量有漸增的趨勢。


經濟部長尹啟銘說:「去年七月到今年年底,凡是在台灣投資的製造業和相關的基礎服務業等等,都可以五年免稅。」


經濟部為利多宣傳,也提供台商工業土地優惠,降低偷跑投資的罰緩,而台商還有其他建議。


東莞台商會長葉春榮說:「因為兩岸沒有租稅協定,我賺錢被扣百分之二十五,我匯回來再被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百分之五十都給你了,我要嗎?你看香港新加坡,他的外勞現在只要八千台幣,假設我們基本工資和外勞脫鉤以後,我們也大概八千,八千我就可以請外勞,和大陸(勞工)一樣,一樣的條件我當然回來啦。」


台商重提老建議,希望解決兩岸重複課稅及外勞基本工資的問題。


台商會長強調,其實目前至少一成大陸台商有意回流,而且製造業為多,台商希望在透明的兩岸政策下,政府有力地幫助台商建立營運總部。


國際廣播電台特約記者 符濟顯、陳真 台灣台北報導


 


專家:中國經濟週期下滑開始

 


專家:中國經濟週期下滑開始
 
【訊】中國的一項最新的關於中國宏觀經濟的報告稱,中國經濟週期性下滑才剛剛開始,最近兩個月一些經濟資料的好轉難以啟動全局性的經濟回暖。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3月20日發表的這份報告認為,最近兩個月中國工業層面的指數轉好,這是中國政府刺激性政策的產物,也有08年存貨過度調整的原因,但這一好轉並沒有堅實的需求基礎,也沒有因應的結構支撐。報告認為,中國經濟的週期性下滑目前剛剛開始展現,並不是已經開始見底反彈。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經濟學教授周炬源也認為,過去兩個月中國部分工業採購經理指數跌幅減少,還不能說明中國的宏觀經濟已經開始回升。「現在如果說中國經濟已經轉好或者是已經停止下滑,我想是言之過早。」


周教授表示,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對外貿易依賴度過大,由於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的經濟還沒有回暖,因此中國經濟仍然需要一段調整時期。


「出口部門占中國GDP的43%,將近40%以上的生產要靠外銷。現在,因為金融危機帶動的經濟衰退,很難用擴大內需來補足。」


中國人民大學的報告,提出了中國經濟下滑的9個原因,其中國際經濟不景氣導致中國出口下降的因素排在重要位置。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居民消費信心下跌,國民收入增長減緩,失業問題嚴重,製造業產能過剩嚴重,政府財政形勢惡化,以及國民增加存款和減少消費的意願明顯等。


原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所研究員,美國當代中國問題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則認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主要依靠出口,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不可能支撐中國這樣的大國保持長期的經濟增長。


「首先,經濟增長本身是政府用投資強力拉動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收入兩極分化,絕大多數消費者缺乏消費力。這樣的經濟沒有持續性;第三個就是中國要靠國際市場來養活。中國政府的這種想法本身是幼稚的。我基本認為中國經濟本來的增長就是很畸形、很異常的,不具備任何可持久性。所以,陷入長期的困難也是必然的。」


程曉農認為,實際情況比中國人民大學講的還要糟。當然可以理解,因為人民大學畢竟不敢和官方完全唱反調。中國政府現在正在千方百計地給企業和老百姓打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大學的報告講幾句實話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報告所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持續惡化,內部支柱產業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刺激政策效率的不確定,以及中國社會承受經濟波動衝擊的能力較弱,都會決定中國宏觀經濟下行通道的長度和不確定性。程曉農估計,中國可能會經歷是一個相當長的經濟下滑週期。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安利團來台 袁紅冰:掩經濟危機。2009年底大陸將爆發巨大社會動盪

 


安利團來台 袁紅冰:掩經濟危機
 
●大陸安利團1,600名員工來台,首站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團員們擠在紀念品販售區的收銀台等著結帳。(中央社)
 
【記者吳涔溪/台北報導】剛結束台灣行的大陸1,600人超大型的安利旅遊團,在台灣媒體3天的追逐下,囂張、誇大消費的一面,引發民眾負面的觀感,中國流亡作家袁紅冰表示,中共近期安排許多大陸客來台,是在去年12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中達成的決議,目的是施以陸客來台的經濟小惠,引導台灣輿論支持兩岸盡速簽訂兩岸經濟協定(ECFA),使台灣成為即將崩解的權貴市場經濟的附庸。


掩蓋正在崩解的經濟危機


袁紅冰指出,不要看中共派來的安利大陸旅遊團,在電視上大把大把地消費,囂張地說他們就是有錢來台灣花,一副要扮演台灣經濟救星的模樣,其實他們背後充滿了中共統戰的陰謀,掩蓋了中國正在崩解的經濟危機。


袁紅冰表示,大陸遊客湧入台灣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統戰台灣的大陰謀的一部分,計畫在2012年前達成用經濟、文化滲透台灣,達到不戰而解決台灣問題,消滅台灣對於大陸民眾巨大的民主示範作用。


但是中共當前遇到極大的經濟危機,沒有能力拿經濟力量吸引台灣,為了達成2010年前簽訂兩岸經濟協定(ECFA)的目標,在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主管台灣事務的機構開了一次擴大會議。


假象促簽ECFA


會議中指出,為確保ECFA協議能順利簽訂,促使台灣內部盡快達成共識,以大量大陸客來台,給台灣老百姓一些希望,促使台灣政府盡速簽訂ECFA。


他表示,以安利公司為例,原本在中共重點打擊的傳銷公司,卻能大規模組團來台,他合理懷疑他們為了生存,和中共官方達成協議,組織旅遊團來台進行輿論統戰,但實際上,安利團掩蓋了大陸80%的財富集中在少數3%的人的手中,造成的極端貧富懸殊的問題,同時又掩蓋了大陸大量民工失業,即將引發社會危機的到來。


正當安利團在台灣揮霍消費、光鮮亮麗地採購、財大氣粗的發表言論,通過台灣媒體報導出來時,人們對於中共即將面臨的社會動亂和經濟崩解,彷彿渾然不覺。但是聰明的政治家和台灣民眾,應該藉此機會仔細判斷中共的圖謀和動機。


他表示,隨著年關已過,大陸的民工失業問題浮現,再加上退伍軍人、畢業生的失業潮,預計2009年底,失業問題將達到空前的地步,並將引發巨大的社會危機。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中共操縱人民幣 導致全球金融風暴﹖

 


中共操縱人民幣 導致全球金融風暴﹖
 
⊙吳達


美國新任財長蓋特納(Tim Geithner),1月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指責中共操縱匯率,並宣稱將敦促中共在設定人民幣匯率方面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此言一出,全球各大媒體普遍認為,可能因此引發美中貿易戰的危險。在各大媒體關切美中貿易發展情勢的報導中,較引人矚目的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地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今年1月25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一篇專文。馬拉比認同美國新任財長對中共操縱人民幣的指責,並且直指中共在過去5年人為操縱壓低人民幣,是導致這次全球金融風暴的主因。


中共是金融風暴禍首


馬拉比在文章中說,遭中共人為控制壓低價值的人民幣,讓中共取得貿易出超的優勢,中共將因此而賺得的外匯大量傾倒到美國,進而造成美國的房貸泡沬。中共當然反駁這樣的指控,部分反對者也提出其他造成金融風暴的原因,包括美國金融管理法規不健全,或者美國內部的經濟問題等等,但馬拉比亦提出反證說明。


馬拉比認為,美國金融管理法規的不完善早已為人所知,且大部分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問題,與2005年到2007年的房貸泡沬極盛期無關,而這段期間正好是中共低價人民幣大量傾倒到美國的時期。
此外,針對部分人士指出美國應抑制人民的消費、減少向中共借貸,以及聯邦儲備理事會應提高利率以減少資金的流通等等,馬拉比在文中表示,如果美國人民真的那麼喜歡借貸,那麼依市場機制,債券市場的利率應該會更高,然而,過去5年的借貸利率卻是呈反向走勢,合理的推論是人民幣大量傾倒到美國,資金供過於求,導致利率下跌。


馬拉比在文中指出,美國布希政府曾經希望透過貿易間接促成中國民主化的策略,結果證實是失敗的。然而,對於一切以出口為重的中共,如果歐巴馬政府採取貿易報復,以逼迫北京放棄操縱人民幣,有可能造成反效果。馬拉比認為,歐巴馬當務之急是使全球的經濟持續成長,因此應先說服中共擴大內需,而不是操縱人民幣貶值。


中共應改變匯率政策


文章說,中國人民的高儲蓄率反映中共實施的社會安全網的不足,中國的首要之務是,投入更多的政府預算在健康保險及養老給付,使中國人民減少儲蓄增加消費支出,而不是一味的使人民幣貶值以擴大出口。
馬拉比在文章最後指出,歐巴馬政府還是有機會敦促中共改變匯率政策,因為中共領導人應該已看到貶值人民幣的政策,不僅拖垮華爾街的銀行,也使中共嚐到出口大幅減少的惡果,這與1980年代石油輸出組織(OPEC)國家陷入油價上漲的困境極為類似。當時OPEC國家並未享受到石油價格上漲的利益,因為太高的油價反而使全球經濟景氣陷入困境,駕車者紛紛改買小車,最後導致油價因此應聲下跌,OPEC國家從中學到如何在追逐高油價及擔心顧客反擊間取得平衡。——轉載自《周刊》111期
 


胡溫的國債外交

 


胡溫的國債外交
 
☉未普


美國財政部近日發表公告,截至2008年底,中國大陸持有7,274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全球第一大持有國。中國大陸持有的這筆數量巨大的美國國債,在金融危機進一步加深之際,面臨著嚴重縮水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陸是繼續購買美國國債,還是出售美國國債,成了這個已然混亂的世界金融秩序是否會進一步混亂的敏感問題。上個月溫家寶在英國訪問時,有人問到這個問題。溫家寶承認,這的確很敏感,就連歐巴馬總統也非常關心。至於中國大陸會不會繼續買美國國債,溫賣了個關子說,中國大陸「是否會繼續買、買多少,那要根據中國大陸的需要,根據外匯安全、保值的要求。」


美國國債的目前表現既不安全,也不保值。日後也不能保證中國大陸投資安全和保值。因為歐巴馬拯救美國經濟將大舉增發國債,美國國債的市場價值將因此而繼續縮水,即便金融市場穩定了,美元還可能大幅貶值,因此繼續增持美國國債意味著中國大陸將付出更大的經濟損失,對此,中國大陸有80%以上的線民和70%以上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大陸不應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因準確預測了次貸危機的《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更是批評美國,用新的國債泡沫消化舊的房地產泡沫,製造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龐氏騙局」。可是中國大陸金融高層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保證要繼續購買美國國債。


為何中共當局執意要做註定虧本的買賣呢?溫家寶的話透露了玄機:中國大陸有自己的需要。什麼是中國大陸的需要呢?香港評論員曹景行先生在去年美國大選前,專訪了中共駐美大使周文重,後來在《明報》雜誌12月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該文透露了中共購買美國國債的思路:吃經濟之小虧占政治之大便宜。
這個思路是這樣的:「北京方面每月用1、200億美元的外匯結餘購買美國國債,雖然會有美元長期貶值的風險,但如果在台灣和貿易等問題上可以如此有效地牽制美國,這點可能的損失還是值得的。」
原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不知!牽制美國才是中國大陸購買美國國債的真正目的。而這顯然是屬於中共高層才有的核心機密。


這個思路本身的確有聰明之處。中國大陸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平均每個月達200億美元,拿出其中的65%購買美國國債,就是取之於美國,用之於美國,這樣既可以平息美國國會對美中貿易巨額赤字的指責,又可以抵消美國要求人民幣繼續升值的壓力,還可以在人權、台灣、西藏等問題上掣肘美國。這個一舉數得的策略反映了中國大陸牽制美國的戰略需要,而它早已超過經濟,成為一種外交謀略和政治算計了。


對中共的政治盤算,歐巴馬政府焉能不知?希拉蕊首次訪問中國大陸,只談她認為最重要的議題——金融和經濟問題,絕口不提讓胡溫臉上掛不住的中國大陸人權問題。胡溫以為他們吃小虧占大便宜的策略奏效了。可是希拉蕊玩了一個漂亮的兩手。她一回到美國便推出了對中國大陸人權嚴詞批評的報告。


胡溫有點傻眼兒了。他們的國債外交還管用嗎?美國國債買還是不買?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賣還是不賣?為了對付美國的兩面策略,胡溫的高參們也想出了兩面手法,即嘴上說不買但實際上還在買。據BBC報導,去年年底中國大陸曾經警告美國,如果美國不能有效地整頓金融體制,中國大陸就會停止購買美國國債。但事實上中國大陸繼續在11月和12月分別購買了259億美元和143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中國大陸的另一個兩手策略是,一邊買一邊賣。中國大陸除了照樣每個月拿出從美國賺來的100多億美元買美國國債外,如果美國對中國大陸不敬,中國大陸就會拿賣國債反擊。前一個月,新上任的財長蓋特納說中國大陸操縱匯率,中國大陸就賣了一點美國國債,算是給美國一點顏色看看。這點顏色果然把美國唬住了。為此,歐巴馬還專門給胡錦濤打了一個電話,澄清「操縱匯率」之說。


但是如果這個遊戲玩過火了,就有可能物極必反。歐巴馬顯然不喜歡被其他國家卡著脖子。想要用資金卡美國的脖子,在歐巴馬政府看來,就像是中東想要用石油卡美國的脖子一樣。歐巴馬已經明確表示,這種靠中國大陸資金而活的「party is over」。對付石油短缺,歐巴馬要發展綠色能源;對付資金短缺,現在還不知道歐巴馬有什麼良策。但如果歐巴馬真的要結束這個party,那麼胡溫的國債外交,不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重傷華爾街的數學模型

 


重傷華爾街的數學模型
 
在利益驅使下,華爾街大量運用一個充滿爭議的數學模型,被認為是導致整個市場崩潰的原因之一。
 
【記者吳英/綜合外電編譯】自金融危機以來,媒體、學術界及政治人物都在尋找導致華爾街災難的「真兇」,2月底《Wired》月刊發表了記者沙爾蒙(F. Salmon)題為〈災難的處方──摧毀華爾街的公式〉(Recipe for Disaster-The Formula That Killed Wall Street)的文章,認為投資人在不了解數學公式背後的假設的情況下,濫用統計學博士李祥林(David X. Li)開創的一個用以評估違約相關性的公式,是導致全球金融危機連鎖骨牌效應的禍首。


這個充滿爭議的數學公式的首創人李祥林,1960年代出生於中國江蘇的連雲港,擁有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統計學博士學位。
2000年當時還在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任職的李祥林在《固定收入期刊》(The Journal of Fixed Income)發表了〈聯結函數的違約相關分析〉(On Default Correlation: A Copula Function Approach)的論文。這篇論文中以簡易的數學建構違約相關性的模型,刺激了信貸衍生債券市場的爆炸性發展,帶動一種新興衍生金融工具「信貸違約掉期」(CDS, Credit Default Swaps)。
自此債券投資者、金融界、評級機構以及監管者大量運用李的模型,但卻忽略了李對該模型有所限制的警告,終致失靈並因此付出可怕的代價。


李祥林從事的研究是確定資產間的相關性,或稱之為一些獨立事件的相關性,並以簡單和規範的數學模型計算,稱之為「高斯-聯結相依函數」(Gaussian copula function)。該函數可說是金融界的突破,以相對簡易的數學公式計算複雜的金融商品間的風險相關性。


沙爾蒙在文中以簡單的例子說明李祥林模型有關「相關性」的基本概念。假設一名就讀國小的女孩艾莉絲,其父母離異、得到頭虱、看到老師踩到香蕉皮滑倒、以及贏得班上拼字比賽冠軍的機率都是5%,而所有投資客如果決定債券交易的價格都是以上述機率為基準時,那麼他們的價格或多或少會是一樣的。
然而,如果再加上一名坐在艾莉絲旁邊的芭比,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舉例來說,芭比父母離異是否會影響艾莉絲父母離異的機率,答案是艾莉絲父母離異的機率還是5%,因此二者的相關性為零。另外,如果芭比得到頭虱,艾莉絲得到頭虱的機率可能高達50%,也就是二者的相關性可能達0.5。再者,芭比 看到老師踩到香蕉皮滑倒,艾莉絲也看到的機率可能高達95%,因為她們倆人坐在一起,所以相關性接近1。而如果芭比在班上得到拼字比賽冠軍,表示艾莉絲贏得冠軍的機率是0,二者的相關性為負1。因此如果投資者是以上述的情況作為決定交易債券價格的參考時,價格的變化就大多了。


沙爾蒙在文中指出,一個看似簡單的計量模型之所以對金融界帶來如此毀滅性的原因在於,美國房貸債券市場高達11兆美元,投資者通常投資成千上萬不同的房貸債券。每個債券現金流量、違約率及提前償還的機率都不一樣,毫無規律可循,彼此之間的相關性更是複雜無比。


但金融界利用李祥林的「高斯-聯結相依函數」,將原本已經很複雜的資產,進行切割(tranching),成為風險等級與投資報酬率不同的金融商品,然後推算出各個切割後不同部分(tranche)的風險相關性,並以此算出他們的價格。


這一計價模型僅根據過去幾年金融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推算出一個相關性數據,而且假設這個相關性會永久維持不變。然而,過去幾年是房地產市場的牛市(bull market),房屋價格不斷上漲,所有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交易員或風險基金管理人都忽略了房價可能下跌的現實,也就是說低估了許多金融商品的風險,高估了這些商品的價格。


李祥林早在2005年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就表示,「很少人了解這個模型的本質」。
其實早有許多市場分析師提出警告,但整個市場處於利益追逐的瘋狂狀態,大批不了解數學公式背後假設的管理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將李祥林的公式四處濫用,而且衍生出越來越複雜的金融商品,一旦基本假設條件改變,整個市場就此崩潰。


正如李祥林對自己開創的模型的評價:「最危險的部分是,人們相信模型推算出的所有數據。」
雖然他設計的模型導致了華爾街金融危機,但李祥林格外低調,在美國很少有關於他的報導。據了解,他在2008年回到中國大陸,擔任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CICC)風險管理部門主管。


雖然,李祥林充分了解自己模型的缺點,但還是令人好奇,他將如何利用一個失敗的模型管理CICC的風險。
 


葛老:中國錢釀美房市泡沫

 


葛老:中國錢釀美房市泡沫
 
【訊】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反駁房市泡沫由聯準會製造的說法,反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儲蓄過剩才是主因。


據中廣新聞網報導,葛老說,有關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主要原因有兩種,一是聯準會的「容易錢」(easy money)政策製造了房市泡沫;二是低利率環境造就了投機行為。


葛老認為第二種解釋更可信,但他指出,所謂低利率並非指聯邦基金利率,而是長期固定利率。他解釋說,房地產等長期資產的價值,一般不會由隔夜利率(如聯邦基金利率)來釐定,而是以長期計算,在2002年到2005年期間,房市低利率使得房價連漲11個月。


葛老進一步解釋說,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自1990年代初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民眾過度儲蓄,從而令長期利率在2000到2005年期間大幅下降,才是房市泡沫的「最有可能原因」。


這一論調與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如出一轍,鮑爾森年初說,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大量儲蓄造成國際經濟失衡,為信貸泡沫埋下禍根。中國輿論當時反擊說,美國長期實施低利率政策,是導致信貸消費過度擴張的直接因素。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這一波經濟危機的主要根源就在於中國異乎尋常的高儲蓄率,以及中國對美國「只賣不買」的畸形貿易結構。

 


【時事論衡】「中國救星論」的迷思
 
⊙劉孟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這一波經濟衰退來得又急又猛,而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世界經濟要完全脫離這一次的嚴重衰退,恐怕還需要1、2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在這個時候,人們對於任何能夠暗示「景氣可以很快反轉」的資訊,總不免會有過度樂觀的期待,甚至一廂情願地相信。例如最近在華文媒體中非常流行的「中國救星論」,就認為中國啟動刺激經濟方案,將是東亞鄰邦走出衰退的關鍵。


但是,最近來自美國《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等主流財經媒體的分析報導,則對於這種「中國救星論」的樂觀期望,迎頭澆上一盆冷水。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去年底中國宣布刺激景氣方案之後,國內企業貸款一時增加,鋼鐵價格也翻轉上揚。這兩個景氣領先指標的表現,讓很多人認為中國景氣已經開始反彈。


不過,2個月之後,中國的鋼鐵價格就又開始下滑。分析家檢視過去2個月的資料,結果發現,由於市場需求持續萎縮,去年12月中國企業所購買的鋼鐵,大部分最後轉成存貨,而短期鋼鐵存貨的快速增加,則對接下來的鋼鐵價格有更不利的影響。另外,去年底的中國企業貸款增加,其實主要是企業把握低利時機,趕快把應付景氣寒冬所需的「救命錢」借出來,保留現金或進行財務操作,而這部分並未轉成實質投資,也就是說,並未能真正擴大需求與促進成長。


《商業週刊》的分析則指出,由於中國的刺激景氣方案限制使用國貨,因此對於東亞鄰邦的出口幫助有限。事實上,過去2個月來,日本、南韓、台灣等東亞鄰邦對中國的出口都大幅下滑3到4成。


一言以蔽之,中國經濟並無法與歐美經濟脫軌,而自行演出「自力復甦」的奇蹟戲碼;除非等到美國安然度過金融危機,美國消費者解決債臺高築的窘境,並重建美國消費市場,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才可能重拾成長力道。


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這一波經濟危機的主要根源就在於中國異乎尋常的高儲蓄率,以及中國對美國「只賣不買」的畸形貿易結構。中國有沒有能力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從而不再替世界經濟埋下「不定時炸彈」,恐怕才是真正需要關切的重點所在。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共產黨是生產力的絆腳石

 


共產黨是生產力的絆腳石
 
中共有如蜘蛛網一般掌控一切,證據俯拾皆是。這種掌控把中國禁錮在低生產力、低創新力的經濟當中,經不起商業氣候考驗的小型企業比比皆是。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指數評比,1998年中國在116個國家中名列42名,到2005年已滑落到57名。不僅中國的絕對表現比不上巴西、印度等中等所得開發中國家,它惡化的速度也很快。


國企掌握2/3資產


大體而言,中國企業政治化的程度愈高,生產力和表現就愈差。國企掌握了中國2/3的工業資產,但是經歷了20年的改革,卻幾乎沒有進步。1/3的國企,員工被評估為結構性的怠惰。國企處於財務上的懸崖邊緣,勉強有些盈餘。根據一分有影響力的評估,只要利率往上略升,或是營業額往下略降,4到6成的國企恐怕就無力償付積欠銀行的巨額債務,造成中國整個銀行體系破產。它們過度多角化投資,卻毫無焦點,花在研發的經費只占營業額的極小比例。平均而言,國企員工的生產力僅為美國勞工的4%。3/4國企僱用員工少於500人。國企可以說是企業界的災區。


推動國企集團化和堅實化,意思就是要面對這些問題,降低國家財力失血。問題是,即使經過組織和文化改革,國企的效率還比不上3、40年前的歐美企業。國企被看做是自足型的工業人民公社,提供了鐵飯碗,從育嬰、上學、宿舍、醫療到退休年金,等於是從搖籃到墳墓,統統包辦。在中國許多地區,國企仍是唯一可靠的福利來源。過去7年來的裁員巨浪涉及一千六百多萬名勞工下崗,在政治上沒出現太大風波,是因為某些省市已經出現雛型的社會保險制度,即使它只涵蓋約1/3的城市居民和3%的移工。許多沒有社會保險制度的省市,則盡力維繫國企的就業機會,避免爆發社會動亂;寧可拿國有銀行融資補助國企,讓它們僱用員工,提供家屬福利,不要連雇主也剷除掉。


借錢給買方來創造營業額


中共還有一些別的手段。國家、省和縣市政府都擁有國有股和法人股,每一家國企都有黨委組織來確保它聽命於黨。儘管近來推動集團化,這套制度仍強力執行。極大多數國企雖已改組為控股公司,卻仍保留黨委組織。根據裴敏欣的研究,大約半數公司的黨委書記和董事長是由同一個人擔任;7成以上改造過的國企,黨委成員已進入董事會。甚且,掌管196家最大國企的國務院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也和中央組織部聯手,決定國企主管人事案;國企監事會不做這方面的決定。像是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Netcom、Mobile和Unicom的首席執行官(CEO)來個人事輪調大風吹,只因為中共關心這些公司彼此競爭太激烈,希望鼓勵多合作的文化。


這種情況並不稀奇。史坦斐在《打造中國的改革》(Forging Reform in China)一書中,提供三大鋼鐵業國企集團決策政治化的個案研究。美國安隆公司(Enron)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在報表上創造營業額而大賺錢;同樣的,中國的國企以借錢給買方來創造營業額——其實是公司舉債借錢來買營業額。馬鋼的股票在香港上市,但中共透過持股和黨委組織仍然掌控它。馬鋼在香港掛牌後照樣用老方法買營業額,期待母公司會借給它必要的資金,當然,它不會支付利息或分派紅利給母公司。12個月後,控股公司倒了,必須靠銀行貸款紓困。這個制度沒有創造財富,而是破壞了財富。


僅受到國家間接控制的企業,生產力高出4至7成;對鄉鎮企業和私有企業而言,黨的控制更小,生產力高出一倍以上。由於國企必須負擔員工福利支出,統計數字必須略做調整。更關鍵的是,一旦企業(不論是公有、私有)達到合理規模,勢必就會被拉進商業判斷需受政治指導影響的圈子。鄉鎮企業和私有企業生產力較高,是因為它們小,可是規模小代表它們對整體經濟創新的貢獻度也小。


文/威爾.賀頓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