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人類文明的審判(第五章):第三節 過程終始論


.
作者: 小岩
【網2013年05月01日】

第五章 :思想巔峰的起點階段——開啟人類“後天文明”的“天子時代”

第三節 過程終始論

一、關於終始論

我們前面給大家講解的關於《起點巔峰論》的問題往往容易給大家造成一種誤解,似乎《起點巔峰論》屬於一種《起點決定論》。其實還不能這樣理解。按照“項目管理”的邏輯,我們講,人類文明其實屬於是一種《終點決定論》的邏輯。當然我們的這種《終點決定論》與簡單的“成果主義”的“果”邏輯還不太一樣。因為只有到了第八章討論“最後的審判”的時候,我們才會進一步討論關於“最終”或者“終極”這個問題。


我們這裡需要解釋的是關於《起點巔峰論》與《終點決定論》的關係。應該說,《終點決定論》屬於我們“項目管理”邏輯論證中最高層級的邏輯,貫穿人類文明這個“項目管理”前中後三個階段的終始。而《起點巔峰論》其實屬於“項目管理”次一層級的邏輯,屬於“先期”階段之內以及在思想因果維度方面的邏輯。因此《起點巔峰論》並不能夠否定更高層邏輯《終點決定論》的意義。《起點巔峰論》其實也是為了人類文明“全過程”的 《終點決定論》而服務的。

在中國經典思想中,存在着許多人類文明《終點決定論》邏輯的重要佐證,這就是我們這裡準備給大家討論的關於《過程終始論》的問題。那麼下面接下來就讓本人給大家來談一談關於《過程終始論》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在談論某個過程的時候,大家往往習慣說“先後”、“前後”或者“始終”。其實這都屬於極其典型的《起點決定論》的思維,屬於一種自然過程觀,先有“始”而後才有“終”,先有“開頭”而後才有“結尾”,先有“生”而後方有“死”。然而我們發現中國古之聖賢們卻不是這樣講話的。

比如孔子在《大學》中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又比如《黃帝內經》中有一篇《四氣調神大法》,其中有這樣一句:“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當然大多數人並不理解“終始”與“始終”這兩種說法的區別,只當是古人與今人所習慣的修辭方法不同而已。其實“終始”這個詞彙有着非常深刻的含義。“終始”屬於《終點決定論》的說法,而“始終”則屬於《起點決定論》的說法。“終始”與“始終”絕不是甚麼修辭手法的不同那麼簡單的事情。

任何符合“項目管理”邏輯的過程都是先有“終”而後定“始”,人類文明這個“項目管理”過程就符合《終點決定論》的邏輯。先“終”而後“始”的理解其實事關人類文明之死生。大家注意,我們這裡所說的是“死生”,就像“終始”一樣,而不是“生死”。《孫子兵法》開篇就是這樣講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死生”的說法其實也是《終點決定論》的說法。古之聖賢都是按照這種邏輯講的,只不過當今世人沒有注意到而已。

二、再談巔峰論

關於我們前面討論的《起點巔峰論》,也許許多人會持一種異議的態度,認為現代人類的科技多麼發達呀!現代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多麼豐富呀!現代社會才應該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巔峰。

其實日常人們談論的物質科技高峰與我們之前所講的在“天子時代”第一個階段——“起點”階段的“巔峰”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前面已經跟大家講過了,本人經常講到的“起點就是巔峰”所指的是一種“思想性”的“巔峰”,比如在公元前6世紀那個“百家思想”時代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孫子的思想,還有同時代古印度釋迦摩尼的思想,人們發現,兩千多年以來,人類思想都無法超越。本人所指的實際上是這樣的“思想巔峰”。心理學家霍金斯教授甚至還計算過,像佛陀這樣的聖者的能量水平相當於8億4千萬個普通人的能量。

就像前面給大家講過的,三種維度的所謂巔峰,我們不能夠將其混為一談,一個是“思想的巔峰”,一個是“制度的巔峰”,還有一個才是“物質的巔峰”或者叫做“技術的巔峰”。這三種“巔峰”是三種維度的“巔峰”,所代表的內外層級是不同的,“思想的巔峰”級別最高、最內,而“物質的巔峰”最低、最外,“制度的巔峰”在層次與結構上都是居其中的。按照我們前面所講到的《周期三段論》的邏輯,人類文明3000年的“天子時代”所劃分的三個階段,“初期”、“中期”與“末期”三個階段,“初期”階段屬於“思想的巔峰”階段,“中期”屬於“制度的巔峰”階段,“末期”則屬於“物質的巔峰”。人類社會總體的發展包括思想、制度、物質三個維度,整體上看,是有一種由內而及外、由思想而物質的外展、外推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五行逆轉的過程。

由內及外,也就是說,跨越人類文明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文明的“重心”自內而外的發生着轉變。其實這也是一切“用”過程的基本規律,由內及外。然而還有另外一種過程,與“用”過程規律不同,叫做“養”過程,是一種由外及內的過程。我們以前給大家提到的能量“注入”與能量“使用”其實就分屬於“養”與“用”兩種不同的過程機制。

然而基於西方“實證科學”而建立起來的現代企業的發展模式完全不明白“養”過程與“用”過程的區別。往往使用一種“用”邏輯思考“養”過程。記得本人在《正見網》曾經發表過一篇關於《企業的三次發展》的小文,分析的就是企業這種由外及內的“養”過程。其實“養”過程在本質上屬於一種修煉的邏輯,不斷的向內提升。

那麼讓我們還是回到關於《巔峰論》的問題上。三種“巔峰”,三種維度,其實揭示出了三種不同的過程變化機制。按照“思想的巔峰”在“起點”的邏輯,人類思想高度的變化呈現出一種由高而低的規律。那麼基於這種“思想維度”的衰減,那麼人類社會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到底有沒有“發展”呢?其實這也就是為甚麼“張果老倒騎驢”的原因。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不可能基於事物的“用”邏輯的。“用”的邏輯屬於一種逆行。

那麼如果按照“制度的巔峰”在“過程中間”的邏輯,制度的成熟往往表現在過程的第二階段,對應於一種“自組織”的狀態,或者大家所熟知的“黃金分割”法則。這種制度成熟其實屬於一種結構穩定性。

然而只有按照“物質的巔峰”在“末期”的物質邏輯,才有所謂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其實“由低級到高級”是一種錯誤的表述,應該是物質財富“從稀缺到豐富”的發展。因為“物質稀缺”不一定代表“低級”,“物質豐富”也不一定代表“高級”。所謂的物質維度“由低級到高級”的說辭只不過是一種物質化的思維而已,已經加入了“物質多少”代表價值觀好壞判斷的觀念而已,實際上,物質觀並不能夠代表真正的價值觀中性,其實物質觀已經屬於一種“偏性”了。

三、進步還是退步?

那麼人類社會的變遷到底是發展了還是倒退了呢?這完全取決於從哪一個維度進行判別。比如機器出現了,代替了人力與畜力,代替了人的手腳,人力就變得退化了,於是人們還需要專門花錢去健身房。又比如計算器、計算機出現了,代替了人腦,於是離開了計算器、計算機,人們就不會計算超過20以外的加減乘除,然後再另外花一份錢去做原本沒有意義的所謂“大腦開發”。那麼這些所謂的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到底是進步呢還是退步呢?

那麼也就是說,到底甚麼才應該算作判斷人類進步的標準?科技進步就等於是人類進步嗎?實際上上只有把科技進步都歸功於人類自己,科學進步就等於人類進步的假設似乎才能夠成立。如果科技進步還有其它的因素,那麼科技進步代表人類進步的假設就不能夠成立了。

因此,人類的本質到底又是甚麼呢?真的是物質嗎?是科技嗎?

請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問題。因為關於人類的本質,這個問題涉及到關於“最後的審判”的問題。“最後的審判”到底要審甚麼?因為需要被審判的終究是人而不是審判物質財富,審判的是縱觀人類文明全過程某一生命在多輪迴中各種行為所積累下的結果。

這裡面涉及到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最後的審判”的標準到底是由誰來定的問題,甚至更加本質的問題,那就是有沒有“最後的審判”?或者相信不相信有“最後的審判”的問題,或者“信與不信”與“有與沒有”之間到底又是一種甚麼關係?難道“不相信”就真的等於沒有了嗎?這不就是掩耳盜鈴的邏輯嗎?!那麼這樣人生的“機會成本”是不是會太過於巨大了?!

如果沒有“最後的審判”,那麼人類想怎麼發展就大可以怎麼發展;但是如果有“最後的審判”的存在,那麼審判的標準難道能夠由人類自己來確定嗎?常人邏輯都知道,我們不能夠自己又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吧。這個道理大家都應該認同吧?

(待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