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專家指中國已爆發禽流感疫情

 


禽流感疫情 中共欲蓋彌彰
 
香港各區禽鳥感染禽流感的情況有惡化跡象,情況令人擔憂。當局認為H5N1病毒有積聚及擴散的可能性,宣布即時殺絕全港活雞。(AFP)
 
⊙林怡


編者按:進入2009年,中國大陸先後曝光出8宗人類感染禽流感案例,相鄰的香港則接連在大嶼山海灘等地拾獲帶禽流感病毒的禽鳥屍體。


剛踏入2009年,中國有16個省出現雨雪天氣,氣溫急降。1月5日北京證實今年首宗人類感染禽流感死亡案例後,接著在17、18、19連續3日,分別在山東、貴州和山西,再傳出另外3宗人染禽流感案例,造成山東和貴州的患者死亡。


不到1個星期,在1月24日至31日的中國新年前後,新疆、貴州、廣西、湖南先後又有4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中新疆和廣西的患者死亡,令踏入2009年以來的案例增加到8個,5人死亡,死亡率超過6成。


隱性感染 未現禽流感病徵


統計顯示,過往中國人染禽流病例,70%以上發病時間集中在冬春季,(即11月至隔年3月),在地域上以南方省份為主。今次疫情則是罕有的在北方省份爆發向南方擴散。


疫情的接連出現,令各地專家高度關注,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認為情況極不尋常,他指1個月內有8宗,是自2003年中國大陸發現第一宗人類感染禽流感案例後最高的,並質疑「為什麼在今年年初時,突然間零星案例會上升呢?」


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基湘則認為情況令人擔憂,他指出,一是幾個疫區至今尚未找出源頭,另一方面病發所在地的禽類,反常的未出現禽流感病徵,「很多專家都希望了解,如果有一些隱性的感染或是沒有病徵的感染在鴨、雞身上,這是否因為用了疫苗之後所產生的隱性感染?」


據中共官方統計,由2003年至2009年1月31日,中國共發生38宗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其中24人死亡。但中共當局一直以來隱瞞與淡化疫情,中國衛生部直到2006年才承認,早在2003年11月的一宗所謂肺炎病例實際上是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對於專家指出新類型的H5N1禽流感病毒在中國南方出現,中共也一再否認。種種情況令人質疑,這波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真實情況是否已經完全顯露?


病毒基因排序報告被壓下


早在1個月前的2008年12月9日,香港元朗雞場傳出H5N1禽流感疫情,港府因此撲殺近9萬多隻活雞,並宣稱會全力調查病毒源頭,以及會在二、三個星期內公布病毒的分析報告。


眾所周知香港的雞苗和活禽皆是由中國內地供應,沒道理家禽到了香港才染上禽流感,因此如果以香港的疫情為視窗,相信內地的疫情很可能早已爆發,只是在中共嚴控媒體的情況下,民眾失去了知情權。


一個多星期後,有「禽流感獵人」之稱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副教授管軼向媒體表示,完成元朗雞場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排序,病毒屬於福建型H5N1禽流感病毒,是兩年前該系發現肆虐於南中國的福建型病毒「後代」,但今次出現基因轉變。不過有關報告時至今日仍未對外公開,所謂的調查源頭也不了了之,無疑是在中共施壓之下避談雞隻的來源。


人傳人案例疑似發生


8案例中的山西兩歲女童,湖南省衛生當局1月17日對外宣布其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3日後,才對外通報其母親早在女童發病前已帶肺炎症狀病逝,生前也曾接觸活禽,不過衛生當局宣稱已無法證實是否感染禽流感。


而這個案例並非是首次,猶記得2007年12月,江蘇兩名父子先後感染禽流感,在國際上,人類感染禽流感「家庭聚發(兩名家庭成員以上)」現象已引起廣泛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指出,這有3種可能解釋兩人先後染病,一是兩人曾接觸同一受感染的動物,再則是接觸不同受感染動物,三是人傳人。香港傳染病專家勞永樂醫生也相信有可能是人傳人的案例。


專家指中國已爆發疫情


被傳染病專家稱為「風土病」的禽流感,全名「鳥禽類流行性感冒」,通常只感染鳥類,少數情況會感染豬隻。


2005年初,管軼聯同一班科學家,在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發表了一篇青海湖候鳥爆發H5N1禽流感的研究報告,指出感染的病毒來自中國南部。報告一出,中共官方隨即反駁管軼的立論錯誤,並指他進行的禽流感研究,事前沒有向政府申請,涉嫌違規,即時下令他在內地的實驗室停止進行有關的研究。


其後,管軼在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說了一番令人省思的話:「有時有人為了保住官位,保住部門利益,會講假話,保住地區利益,會講假話,但是假話的punishment(懲罰),我們已經有教訓,two years ago(兩年前。指SARS疫情)……我們已經有了,還要等待另一個更大的懲罰嗎?」


──限於篇幅略有刪節,本文轉自第108期《新周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