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獨立評論(360): 加大海外併購 中資外逃加速



獨立評論(360): 加大海外併購 中資外逃加速

伍凡:各位觀眾好,現在是獨立評論時間。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以來,中共當局加大併購海外企業和資源的力度,同時,中國資金加速外逃。今天我們討論這個問題。

草庵:中共在海外併購可分為企業、金融和資源等三種類型。中共海外併購從過去主要集中在家電、電腦、手機、汽車等製造行業轉向金融、資源型併購。同時,併購的風險也日益增大。自去年以來,中共企業再次掀起海外併購風潮,且金融、資源領域的併購越發強勢。近兩年中共的海外併購勢頭發展迅猛,從2002年的2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億美元,占當年對外總投資的50%。併購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製造業、商貿、服務等領域。」

伍凡:中共想趁國際貿易市場資源價格下跌,國際金融流通疲乏之機,動用中共在海外巨額外匯存款併購海外資產。根據過去歷史紀錄,中共併購失敗率高。中鋁併購澳洲力拓失敗是個明顯例子。力拓和中鋁交易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方民主國家對共產集權國家的警戒和擔憂。我看最主要原因是澳洲國內政治力量的反對、以及民眾的反對。澳洲老百姓不願意把自己的資源,去長期支持一個獨裁的國家。力拓放棄與中鋁的併購協議是一個政治背景,而不是一個經濟背景。因為從澳洲他本身是一個出產資源的國家,他希望人家來投資買他的東西。可是一牽涉到一個民主國家和一個獨裁國家之間的關係的時候,民主的國家裡也有很多的議員、國會、以及輿論。最近一段時期在澳洲一直有反應,覺得這樣的作法,對澳洲長期的安全是不利的。

草庵:中澳歷史上最大的投資交易,隨著礦業巨臂力拓董事會按預期放棄接受中鋁(Chinalco)公司的195億美元的投資,而宣告破產,這給中共通過收購獲取關鍵原材料的雄心帶來了重大打擊。力拓同時宣佈將向現有股東招售價值152億美元(合190億澳元)新股票的方式來進行集資。根據擬議的交易條款,中國國有的中鋁公司將持有力拓18%的股份。力拓是全球第三大礦業公司,在澳大利亞和其它國家擁有豐富的鐵礦石和銅礦資產。不過,在經濟狀況、政治風向以及股東反對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這筆交易的失敗命運已經注定;這顯示出澳大利亞對讓中國擁有如此巨大自然資源儲量後果的擔憂。該交易計劃從宣佈之日起,立即引發澳洲各階層的強烈反對,澳反對黨領袖等甚至通過電視廣告呼籲中止交易。

伍凡:中共對海外併購並不是順利的,政治因素和經濟利益交集一塊,一旦涉國家安全利益時,就往往難以成功。相類似的併購案例是在2005年8月,中海油欲以185億美元,比對手雪佛龍公司高出20億美元價格收購優尼科的消息傳出後,立即遭到美國政界人士以國家安全理由反對。可見,這中間政治因素和國家安全利益高過商業利益。

草庵:就在力拓集團董事會突然宣佈撕毀中鋁195億美元交易案後的第二個工作日,中國石油巨頭競購2處海外油氣資產的消息浮出水面。6月8日,外電報道稱,中石化正準備以最高80億美元的價格競購專注西非、中東上游業務的加拿大油氣公司Addax Petroleum Corp。同時,中石油、中海油也正在以40億美元的價格競購美國公司KOSMOS能源處於非洲加納沿海jubilee油氣田30%的股權。繼中石油宣佈以10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石油45.51%股權、並在伊拉克取得一塊價值47億美元的氣田開發權。中國三大石油巨擘共投入177億美元資金,在全球掀起一股石油資產收購風潮。

伍凡:中共併購海外事業,野心大,挫折多。全球金融危機讓不少中資企業看到了機會,他們希望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國外著名的品牌、銷售渠道和核心技術。中國資深併購專家馬光遠講「國際併購市場非常低迷,09年一季度下降了36%,收益下降了60%,現在出去就是陷阱不是餡餅。」海外併購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衝突,許多併購在其交易過程中充滿了陷阱,而國內企業到海外併購的成功機率也並不很高。據瞭解,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經營情況大體呈「三個三分之一」,即1/3盈利、1/3持平、1/3虧損。

草庵:中共併購海外資產失敗案例不少,如TCL收購法國的蕩姆遜,聯想收購IBM、中投公司投資黑石和摩根斯坦利,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中鋁收購力拓,也都相繼虧損或失敗。有個明顯失敗例子:富通是一家以經營銀行及保險業務為主的國際金融服務提供商,在歐洲公司中排第20名。2007年11月,因次級債問題富通股票已連續四個月下跌,中國平安出資238.7億元控股富通。然而由於前期缺少對富通凈資產預判的經驗,這筆曾經讓人興奮的海外投資,卻讓平安遭遇滑鐵盧。就在平安收購富通後不久,富通集團轟然倒塌。國際經驗顯示,金融業60%的併購都曾以失敗告終。據瞭解,在2008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損失就達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伍凡:中共有所謂先天不足,指的是中資企業缺少國際經驗,因此在挑選收購標的或合夥對像時,往往難以準確判斷;併購一家外國企業的前後過程都必須應付疑慮心重的本地立法當局、工會和其它利害關係人,挑戰性十足;買下外國事業以後,他們也須致力於品牌、供應鏈、上市技巧的全球化任務;最後,中資企業還得深入瞭解這個他們不熟悉的陌生環境,真可謂困難重重。由於國情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法律等問題,勞資糾紛是關係到企業併購成敗的關鍵所在。

草庵: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不少企業海外併購的熱情驟然高漲。尤其是那些國際頂尖的企業,過去我們只能望洋興歎,如今似乎一夜之間變成了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這種景象和80年代的日本很有幾分相似,當時日本製造業在汽車、家電、半導體等領域徹底打垮了國際競爭對手,加上美國經濟剛剛走出滯脹陰影,元氣尚未恢復。一時間日元資本滾滾湧向美國,大肆收購資產,最著名的就是三菱財團以13.73億美元購買了紐約的標誌性建築 -- 洛克菲勒中心,這讓不少美國人擔心日本會把整個美國都買下來。但最終的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跑到美國出手闊綽的日本企業,並沒能很好地將這些資產整合進自己的產業鏈條,相反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運轉不靈,消化不良。失敗的海外併購成了把日本經濟拖進10年低迷的一個重要原因。

伍凡:中共將鉅額資金投資到海外,如何監管,以及監管效果如何是個很大的問題。廣東雜誌《南風窗》發表一文:「境外資產是筆糊塗賬誰也說不清有多少子」多少透露些問題。首先,中共在境外資產是筆糊塗賬。境外國資監管的麻煩首先在於誰也說不清境外國資的存量到底有多少。根據商務部2007年上半年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央境外企業和中央企業所屬二級以上境外子企業743戶,中央企業境外單位資產總額8,197億元,淨資產3,216億元,所有者權益2,803億元,職工人數24萬人,其中中方職工17 萬人。商務部公佈的資料是指中共經商務部在海外的投資資產。

草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張小濟,作為一個官方專業研究者,他截至目前接觸到的「最準確」的境外國資存量的統計數據。張小濟所帶領的課題組經過不完全統計發現,僅中央企業在境外就設立了約3,460多戶企業,其中亞洲所佔比重最大,為58%,歐洲約占13%,非洲約占 17%,美洲約占10%,大洋洲約占2%。中國企業累計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達到1,026.3億美元,設立境外中資企業萬餘家。其中,中央駐外企業和中央企業所屬二級以上駐外子企業近1,200戶,投資額占境外總投資的46%。張小濟坦言,這些都是通過公開資料以及部分調研得到的數據,不可能是境外國資現有存量的準確數字。

伍凡:目前商務部的統計數據只是對外投資的數字,而境外國資這個概念顯然要比對外投資的範圍大得多。境外國資這個概念指向的不僅是境外國資企業,也包括行政機構和事業單位在境外設立的機構。而且,既包括中央一級的行政部門、事業單位和企業在國外設立的分支機構,也包括地方上的同類型機構在境外設立的機構。「我們課題組匡算的境外國資最終數字在1.3萬億左右,精確數字有待最終審計結果。」

草庵:海外資產的存量方式是多樣化的,包括股權、礦權等,產權歸屬也越來越複雜,這也意味著海外資產管理難度增大。「長期以來,中央企業對境外子企業都存在管理上的困難。近年來,由於母公司對海外下屬企業監管不到位,曾發生過嚴重的國資流失問題和違法違紀現象。」這就意味著國家資產流入私人腰包。其實,國資在海外流失的真正危機感出現在中航油事件之後。而繼中航油事件後發生的中儲銅、國儲棉等事件,則使得境外國資加速外流入私人口袋。

伍凡:由於中國現行的外匯和財政管理規定對企業約束比較多,所以,不少企業通過對海外實體的投資來迴避中共當局對外匯的控制。這些企業往往都千方百計地逃避監管,不參加登記。比如,據美國紐約中共領事館估計,當地中資企業有270家,在領事館登記的僅為130家,而美方估計的中資背景企業有1,000家。由於稅制不同,國企在海外設立空殼公司的相當多。低稅率的香港、百慕大和開曼群島等地,集中了中共對外投資的81%。可見,避稅成了國企對外投資的動機。

草庵:中共通過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或開曼群島設立離岸公司的方式實現境外上市的,比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海油、中銀香港等。它們一般有三級或四級企業架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分析,在這種企業架構下,底層的境內國有企業都相應變為外商獨資或控股企業。「這樣一來,境外國資產權的清核就不只是現有產權的登記了,還需要做大量的產權界定工作,以區分境內國資與境外國資。這也增加了審計的難度,大量的關聯交易,利益輸送鏈條太複雜了。」

伍凡:中共體制內的專家學者們都看到了1.3兆美元的中國資產在海外的各種漏洞,但他們都無能為力。在現有中共獨裁專制管理體制之下,就算審計清楚資產質量,處理一些人,但沒有制度保障的監管仍然是空中樓閣。高達超過萬億的從來沒有受到國家監督的國資境外資產會不會成為潘多拉魔盒呢?不少國企通過鑽法律空子,迴避中共的控制,千方百計地逃避監管。而失去監管的國有資產,無疑正面臨著極大的流失之憂。

草庵:事實上,中共當局對1.3兆美元海外資產既無法也無能嚴加監管,正是中共太子黨及貪官們大肆貪污、轉移資產的極好時機,他們正充分運用目前中共併購海外企業的機會,把國有資產變為私有資產。這是中共政權在垮臺前夕的現實寫照,中共這條船即將沉沒,船上的大小老鼠都在全力搬運資產逃跑。今天時間到了,就討論到此吧,再見。

伍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