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林麗美:金融業的好日子快要過去了

 


林麗美:金融業的好日子快要過去了
 
作者﹕林麗美
 
   【3月31日訊】金融產業在九○年代起,有二波大行情,就像下蛋的母雞,獲利節節上升。



現在,金融業的印鈔機時代,暫告結束;昔日的印鈔機,已悲情地化為一部部製造債務的機器,吃掉數以兆美元計的投資人及納稅人血汗錢。金融業到底生了什麼病?


去年進場買基金 可能虧大了



去年以前,台灣買基金的投資人,個個笑得嘴都快闔不攏,大賺其錢,自此,很多人才知道有 「基金」這檔子事。記得一位菜籃族的投資人,幽默地說: 「買基金〈雞精〉真的很補耶!」一樣看花兩樣情,現在,美元貶值,房價、股價齊跌,投資在這裡的基金,表現自然不會好,加上匯兌的損失〈新台幣升值〉,如果去年才進場的投資人,可能虧大了。



好賭是人類的天性,古今中外皆然。這些年的金融〈理財〉投資熱潮,和十七世紀荷蘭的 「鬱金香球莖」狂熱〈mania〉沒有什麼兩樣。台灣在我們的老爸、或阿公的時代,多少人賭鳥、賭蘭花、賭香茅、賭生薑,熱的時候,幾片葉子的金線蘭,當時價值二○萬〈相當於現在的幾百萬元〉。一位八十幾歲的親戚,住在高雄,最得意的事是, 「五十年前,她當公務員的先生,為了貼補家計,專研養鳥,養了很多時價飆高的紋鳥〈?我記得她是這樣說〉,一隻都捨不得賣,善於理財的她,暗中一隻隻地偷賣,『我三個兒子讀大學,都是靠偷賣老公養的鳥,果然後來市場崩盤,到處只見被棄養的貴族鳥兒,卻一文都不值。』



這幾年,不知道台灣真正在投資上賺錢的人有多少,倒是很多人學了不少金融的專業名詞,避險基金、私募基金、退休基金、主權獨立基金、Reits、CDO、SIV……,這一波基金投資狂熱,從去年美國 「次級房貸風暴」的雪球愈滾愈大,才告一段落。被台灣媒體供奉得像神明一般的 「外資」,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匯豐金控…這些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很會跳舞的大象,幾乎沒有一家不中箭落馬,躲起來暗自哭泣。



〈不過,這些在歐、美傷痕累累的外資,在新興國家尤其是規模小、在國際又因兩岸問題,沒有獨立地位的台灣,還是照樣能呼風喚雨,以投資做工具,天天建議投資人買這、買那的、不時還可以修理、修理小國政府。〉


金融業十年風光史



加拿大一家經濟研究公司,拿了放大鏡仔細端詳美國的金融產業,結論大有金融產業的好時光,可能要暫告一段落的意味。美國金融產業的總體獲利,在一九八○年代,只占整體企業獲利的一○%;到了去年達到最高峰,躍居整體企業獲利的四○%。



由此可見近十年間,美國的金融業愈來愈 「會」賺錢,有四○%的美國總體企業獲利,都花落金融之家。再者,金融產業在股市的勢力,也愈來愈大,金融類股的股票市值,也從六%上升到一九%。但是,金融產業卻只占美國公司生產毛額的一五%;而且,只為私人企業部門創造了五%的就業機會。



近十多年間,拜新興市場製造業的崛起,供應廉價商品,壓抑全球物價的上揚,讓中央銀行總裁看起來十分威風, 「駕馭」通膨有方、大膽長期採低利率政策,振興經濟、房市欣欣向榮,薪資由於有來自四方的競爭而提高〈如印度的委外服務〉,企業進行改造,增進效率,降低成本,加上資訊產業革命,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創造了十多年的 「不理性榮景」。這些年,一般投資界所採用的股票、債券及現金的 「投資組合」,投資報酬率是過去的四倍。尤其是金融服務業,真是好到不行,美國 「股票共同基金」如雨後春筍,數量增加四倍以上。



到了二○○一年,網路泡沫的破滅,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將此列為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開始轉弱,竟是一九五○年以來氣脈最微弱的一個時期。分析師認為,這一次的景氣循環,美國無論是 「消費者支出」、 「總體投資」及 「出口」,都是脆弱不堪。


借助電腦 創造具爆發力商品



在這種經濟情況之下,金融業卻還能一枝獨秀,靠舉債〈反正利息超低〉高度槓桿操作、靠將各種商品證券化、靠 「直接市場交易〈Proprietary Trading〉」,直通交易市場,賺取直接收益,而不是只靠收取佣金來獲利。美國經濟氣虛,金融業卻仍能使出千方百計,對抗經濟向下的地心引力。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投資人在高獲利的引誘下,還是勇往直前,從二○○○年始,靠超高手續費、靠高度資金槓桿操作的 「避險基金」,增加了四倍之多,借助電腦的神力,創造出許許多多有爆發力的金融商品。



以最常見的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 「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而言,一種提供 「放款人、或公司債持有人」規避信用風險的契約,金額達到 「四五兆美元」的天文數字。在一九八○年時,美國金融業的債務,只占非金融債務的一○%;現在,攀升到五○%。



以過去的金融法規,為了規避風險,金融機構的投資組合、資金槓桿等都有嚴格的限制。這一次,市場資金氾濫,中央銀行似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銀行等金融機構去冒大風險、賺取豐厚的手續費及佣金,種下了次級房貸的信用風暴的火苗。



避險基金最為人所詬病的,是手續費昂貴、佣金也高,基金經理人、投資公司高階員工或交易員,為了賺更多的年終紅利,必須不斷地交易。以二○○四年底看,一個年薪大約是二○萬美元的投資銀行高幹,可以拿到七○萬至七五萬美元的分紅,是他薪水的三七五%〈也有分到二千萬美元紅利的案例〉;高級債券交易員年薪也差不多二○萬美元,可以分到一四○萬美元的紅利,是他薪水的七○○%;一位年薪三萬美元的銀行出納員、或是一般助理,年終也可以多拿到二千二百美元,相當於薪水的七%至一五%。看到這裡,就知道在賭局中,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操作槓桿 越來越大膽



一位專門在為華爾街設計員工薪資與分紅制度的顧問表示,以後投資銀行領股票的高幹,可能不能像現在這樣,可以立即在市場上賣掉股票;即使銀行表現良好,也有可能分不到獎金。像前陣子大虧到動用政府金援的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員工,擁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持股,他們的股票可能要被鎖得更久。



在高獲利的誘惑及同業的競爭下,金融機構越來越大膽,高盛證券管理一.一兆美元的資產,投資了四百億美元做股票;美林證券的槓桿操作更大,一兆美元的資產,投資三百億美元在股市。



所謂新金融商品的創意,其實就是金融集團用借來的錢,買更多和他們的 「金主〈銀行與借款人間的中介者〉」如摩根、美林、高盛等這些在市場 「會跳舞的大象」所推出來、和他們有相關的連動金融商品,就這樣也助漲了這些商品的市場價格;在高獲利的鼓舞之下,舉債就更大膽,愈買就愈多。根據統計,自從一九七○年以來,每逢多頭市場,美國的債務就會快速增加。


空頭市場怎麼辦?



這種充滿風險的做法,在多頭市場時,可以海撈一票;一旦曼妙的音樂戛然而止,空頭市場來臨,恐怕只能躺平,等著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救援。因為 「中介者」在市場下跌時要立刻停損,拋售資產,限制操作的槓桿。於是金融產品價格愈是下跌,這些金融公司的財務就愈加吃緊,一直到財務健全〈沒有過度膨脹信用而能持盈保泰〉的公司進場,局勢才會有所逆轉,又進入另一個循環期。



從去年開始,那些會跳舞的金融大象,一家接著一家,一季接一季,攤出令人震驚的天文虧損數字,動輒數十億、數百億美元,從美國蔓延到歐洲、到亞洲。筆者和一位大企業的財務老將閒聊時請教: 「銀行怎會有這麼龐大的債務?」這位前輩也納悶不解。



結構投資公司〈SIV,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是由銀行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設立,這類公司會透過 「發行短期商業票據債券」,去購買包括 「次級房貸債券」在內的高投資報酬率資產。SIV是透過發行利率偏低的 「短期商業票據」來籌集資金,再將資金投入較長期的資產〈如 「債務抵押債券」等〉,賺取中間差價。金融機構只提供信貸額度,不持有股權,藉此分享高報酬率、可以不用合併SIV的資產負債表。



在次級房貸風波愈滾愈大、流動性資金緊縮的情況下,SIV很難再持續發行短期票據來融資,各地央行和財金機關最擔心的,就是銀行旗下的SIV,會否被迫在市場上賤賣資產。一旦賤砍資產,很快就會發生骨牌連鎖效應,例如SIV投資者要承擔龐大損失、銀行財報要提列損失,觸發全球經濟危機。


華爾街氣氛轉趨凝重



據估計,全球SIV所捲入的金額約有四千億美元,主要參與者多是一些重量級金融機構及企業,台灣的 「永豐金控」、 「中信金控」、 「元大金控」、 「第一金」都名列其中,其中 「永豐金」的風險部位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可能是損失最大的台灣金融機構之一。而全球只有西班牙一個國家,神奇地逃過SIV結構資本投資工具所帶來的災難,原因是西班牙中央銀行嚴格、謹慎地要求成立SIV公司,要提撥符合規定的 「資本適足率」,也就是說,公司背後要有足夠的銀彈,足以應付空頭突然來襲所需的資金。



為了紓解金融危機,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於三月十一日宣布,將聯合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瑞士國家銀行、歐盟央行等四大國的中央銀行,通過新型流動性工具,挹注二千億美元的資金進入市場,舒緩次級貸款危機所帶來的 「流動性資金不足」的壓力。不久,Fed又一口氣大幅降息三碼,降低到二.二五%的利率水準,可見其危急的程度。



讓人更吃驚的,這些大虧特虧的投資銀行或金融集團,幾乎都是被全球最大債信評等公司列為 「三A〈AAA〉」的優良企業,讓投資人和客戶都跌破眼鏡,所謂的 「債信評等」招牌,也自此搞砸了。投資之神巴菲特依照慣例,每年都會給投資人寫一封信,今年也不例外,洋洋灑灑的一堆投資報告中,卻一個字都不敢提波克夏所投資的慕迪債信評等公司,面臨客戶的責難,業績如江河日下,當然橫亙在眼前的,還有一些打不完的官司。



最近華爾街的空氣很凝重,不少分析師預測,受到次級房貸危機的波及,全球金融機構的金庫鎖得更緊閉,信用緊縮加遽,金融業獲利很令人擔心。



根據路透旗下機構最新的調查,華爾街預測,標準普爾五百種股價指數第一季獲利,將比去年同期下滑五.五%,比一周前的預期〈下降二.七%〉更不樂觀,反映全球信用緊縮加劇,企業獲利前景惡化,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第一季獲利可能下滑四○%;而且第二季獲利將持續惡化。



我一位資深財經媒體朋友,竟然說: 「經過我長期的觀察,千萬不要看報紙買股票,太危險了。」看了這篇綜合許多專家為金融業把脈的內情,或許你會同意,在國際金融市場會跳舞的大象,不一定真的會看管好你的荷包。台灣選舉前後,他們不是一直強力 「推薦」買金融股和資產股?讓我們拭目以待,這是一個不錯的試金石。


──原載《TaiwanNews財經文化週刊》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