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歷史變遷中天災逐漸加劇
歷史上發生了無數的天災,不幸的是天災在歷史的變遷中一直在加劇。
以下是自商朝到民國的天災情況的總結。
據遠古時代的傳說,我們對於殷商時代天災流行的情形,大略可以斷定:自成湯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約公元前1766至1760年間),曾有連續七年的大旱;自仲丁元年至盤庚十四年(約當公元前1562至1388年間),有五次河決之災,而帝辛四十三年(約公元前1112年),則有一次大地震。
西周以後,水、旱、地震、蝗、疫、霜、雹的災害,記錄較多。根據《春秋》三傳,《國語·周語》、《史記·周本紀》、《漢書·五行志》及《竹書紀年》、《帝王世紀》、《綱鑒大全》、《廣宏明集》等書彙集所得:兩周867年間,最顯著的災害有89次。其中頻數最多的是旱災,達30次;次為水災,有16次;再為蝗螟螽螈的災害,有13次。此外記載有地震九次;大歉至饑八次;霜雪七次;雹五次;疫一次。有的災情極為嚴重,如厲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858~853年),連續六年大旱。
秦漢以後,對災害的記載更為詳細。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前後漢書》中《諸帝本紀》、《列傳》、《五行志》及《古今注》等書所記,秦漢440年中,災害發生了375次之多。計旱災81次,水災76次,地震68次,蝗災50次,雨雹之災35次,風災29次,大歉致饑14次,疫災13次,霜雪為災9次。據《前漢書?武帝本紀》所載,(公元前114年),「四月,關東旱,郡國四十餘饑,人相食。」《後漢書·五行志》載:(公元46年)春三月,蝗螟大起,被害者九十郡國;二十八年(公元52年),大蝗,被害者八十郡國。可見當時災情的嚴重。
三國兩晉時期,黃河、長江兩流域間,連年凶災,總計二百年中,遇災304次。其間旱災60次,水災56次,風災54次,地震53次,雨雹之災35次,疫災17次,蝗災14次,歉饑13次,霜雪、「地沸」各兩次。
隋朝自統一以至衰亡,短短二十九年間,大災22次。唐受隋禪,歷289年,報災的制度比較完備,因此記錄下來的受災次數也比前代為多,計受災493次,包括了一些小災。其中旱災125次,水災115次,風災63次,地震52次,雹、蝗、霜雪、疫癘等災害共138次。
唐代滅亡後,是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在這前後五十四年中,天災的記載達51次。例如:「(後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夏六月,大蝗蔽日而飛,晝為之黑,庭戶衣帳悉充塞。」(《十國春秋·吳越忠懿王世家》)
兩宋前後487年,遭受各種災害,總計874次。其中最多的是水災,達193次;其次是旱災,達183次;再次是雹災,達101次。兩宋災害頻度之密,相當於唐代,而其強度和廣度,則更甚於唐代。
元代一百餘年間,受災總共達513次。其頻度之強,實在驚人!
明代共歷276年,災害竟達1011次,這是前所未有的記錄。計當時災害最多的是水災,共196次,次為旱災,共174次,又次為地震,共165次;再次為雹災,共112次。當時各種災害的發生,同時交織,表現出極為複雜的狀態。
清朝歷時296年,災害總計達1121次,較明代更加繁密。其中有:旱災201次,水災192次,地震169次,雹災131次,風災97次,蝗災93次,疫災74次等。
自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六年這一段歷史時期中,單說各種較大的災害,就有76次之多,而且常常是水、旱、地震、蝗、風、疫癘等災害同時並發。
歷史猶如一面鏡子,上述數字在向人們揭示一個事實:隨著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天災越來越多。人性總是有善良的一面和貪婪的一面。天災的增多,表明了人性越來越多地受貪婪驅使,不斷地對自然進行掠奪,人與人之間的爭權奪利也愈加激烈,這些都會導致造業。即使古人多信天信神,相信善惡有報,使人的道德得以相對穩定維持,也還是避免不了造業。到了近代,人變得越來越不信神,無神論觀念逐漸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相信善惡有報的人心導致道德觀念日見淡薄,心性變得不受約束,人對自然的掠奪也就更加無所顧忌,人與人之間的爭權奪利就表現得更加險惡和無所限制。這是導致天災不斷增多的一個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
〔1〕 《三千年天災》, 邱國珍, 1998年1月第1版
〔2〕 「尋找曷勞落迦」, 沈孝輝 ,《自然之友通訊》, 2000年第2期
〔3〕 《三千年疫情》,張劍光,1998年12月第1版
〔4〕 1910—1911年的東北大鼠疫及朝野應對措施,焦潤明,《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