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2011年「未來科學與文化」徵文選登:〈枕中記〉夢境之啟示

.
作者:林梅英 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網2011年11月22日】摘要
中華文化中有諸多的歷史故事,能讓人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啟悟人的本性善念,唐代的傳奇小說中講述的也是一篇篇引人入勝、精采紛呈的故事,其中涉及各類題材內容,又以夢境主題最能發人深省,足以發揮「文以載道」的功能,啟悟人對名利慾望的新見解。〈枕中記〉中的盧生原本執著功名利祿,遇到道士的點化,在過完夢境中的人生後明白了節制慾望的重要。滾滾紅塵中,人們往往被名利所誘所牽,終其一生都在汲汲營營地追逐求取,直至終老,其實已經被這類觀念所左右與控制,抑制了真我真念的返出。人生在世即使功成名就、位極人臣也只是短暫的、一時的,宛如是過眼煙雲一般,而修行之境界的昇華與本性的回歸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五千年悠久的中華文化中有諸多的歷史故事,能夠讓人明白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以及啟悟人的本性善念,都是神傳文化中的精華與亮點。唐代的傳奇小說中講述的也是一篇篇引人入勝、精采紛呈的故事 ,其中涉及各類題材內容,又以夢境主題最能發人深省,足以發揮「文以載道」的功能,啟悟人對名利慾望的新見解。

一、〈枕中記〉之作者

唐代傳奇小說〈枕中記〉 之作者沈既濟(約西元750~800),《新唐書》本傳言:「沈既濟,蘇州吳人。經學該明。吏部侍郎楊炎雅善之,既執政,薦既濟有良史才,召拜左拾遺、史館脩撰。……炎得罪,既濟坐貶處州司戶參軍。後入朝,位禮部員外郎,卒。撰《建中實錄》,時稱其能。」 沈既濟因吏部侍郎楊炎的推薦而獲得左拾遺、史館脩撰等官職,後又因楊炎獲罪而受到牽連,被貶處州司戶參軍,後卒於禮部員外郎任上。據本傳記載,吳兢撰國史時,為武則天立本紀,位列高宗之下。沈既濟身為修撰史書以及負責奏議之官,正直敢言,積極規諫皇帝為王室正名,易武則天為「天順聖武皇后」。

沈既濟博通經學,工於史筆,除了撰有《建中實錄》十卷之外,還寫有〈任氏傳〉。其後,與〈枕中記〉內容相似的作品,有元代馬致遠〈黃梁夢〉雜劇、李時中〈開壇闡教黃梁〉雜劇、明代湯顯祖《玉茗堂四夢》之〈邯鄲夢〉以及清代蒲松齡《聊齋誌異》之〈續黃梁〉等。

二、〈枕中記〉之內容梗概

(一)、「夢境」事件緣起

故事發生於唐代開元七年(719年),地點為通往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的道路上之一家旅店,有位得到神仙法術的道士呂翁,遇到了屢次參加科舉考試不第、抑鬱不得志的少年盧生。兩人暢談甚歡之際,盧生心有所感,望著身上的破舊衣服感歎起生不逢時、生活困窘來,也大方道出身為知識分子之苦惱心酸以及心中之所想所要,曰:「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人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後可以言適乎。」 古代書生大多都有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之心態,盧生原本勤學苦讀,意欲獲取功名利祿,如今已壯年卻落得躬耕田畝的命運。

(二)、夢境大致經過

呂翁為了啟悟苦苦執著於功名的盧生,送與寶物青瓷枕頭,讓他體會到「榮適」的感受,盧生果然枕著枕頭進入夢境。數月之後,娶了容貌美麗、門第高貴的清河崔氏女 ,衣著服飾也日益豐厚。隔年考中進士,謀得了官職;接著在參加皇帝特命的制科考試中脫穎而出,轉任渭南縣尉,此後一路陞官、大有作為,興修水利工程、掃除邊疆禍患,官位升到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遭受當時的大臣妒忌與流言嗤語攻擊,故被貶為端州刺史。三年後才又回到朝廷,擔任閒散無實權的散騎常侍一職。然而,在陞遷之後的宰相任上十幾年,受到皇帝的恩典榮寵,還是再度受到不實的謠言指控,被誣告結交邊降圖謀造反,以致皇帝特命立案審訊。盧生遭遇如此挫折差點舉劍自刎,幸好妻子及時勸阻才保住一條命,加上宦官的力保方得免去死罪,僅流放至邊遠的歡州 。數年之後皇帝得知盧生的冤情,將他召回朝廷授予中書令,封為燕國公。其後,五個兒子都很有出息,除了悉數擔任地方或朝中的官職外,也都迎娶當時的名門望族之閨秀,而且兒孫滿堂。家中物資一應俱全、應有盡有,良田宅第、美女、名馬多到數不清,直至年過八十才在所任官位上死去,臨死前還得到皇帝親自下的詔令,被極力稱讚與憐惜悲憫了一番。

(三)、盧生獲悟

盧生一覺醒來打著呵欠且伸了伸懶腰,看到眼前的景物與睡前無異,而店主人於夢前開始蒸的黍還未熟,然而,他已在如此短暫的瞬間過完了一生,經歷了高潮迭起,嘗盡了華辱、死生、得失的滋味,驚覺人生的起落榮辱,僅是夢饜罷了。呂翁則對其說:「人生之適,亦如是矣。」人生的窮達也僅是如此而已。盧生親身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榮華富貴與恥辱,當下了悟了生命的意義,曰:「夫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盡知之矣。」方才為了沒能得到的名利地位,長聲歎息、苦苦掛心放不下,而此刻他頓時明白了是由於自己的慾望才會活得如此的痛苦、如此的疲累,所以說道:「先生所以窒吾欲也。」

三、〈枕中記〉夢境之啟示

在短短數十分鐘的夢境中,盧生通過宦海浮沉的人生,盡知了「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對於榮寵與恥辱、貧窮與富貴、得與失、生與死有了深刻的體會,也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虛幻與不真實的,在呂翁的啟悟下,更明白了節制慾望的重要,故曰:「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以下試從筆著者辱與死生之情以及節制慾望的重要。

(一)、窮達之運數

盧生原本僅是貧窮的書生,家鄉山東有薄田維持生計,後來飛黃騰達,有錢有地位,興旺榮顯,獲取自己所想要的功名利祿,除了兩次的遭遇災厄(被貶、被捕)之外,他在三次的授官陞遷中,每次都是無往而不利,在官階上大展才華,三次陞官的經歷分別如下:

一起:參加進士科舉考試,得第後換上官服。一路從秘書省校書郎、渭南縣尉、監察御史、起居舍人,官職日益高漲,還因於陝牧任上自陝西開鑿河道、疏通阻塞之行道而受到百姓的愛戴並立碑紀念。同年,在突厥、吐谷渾的拓疆戰事中,盧生獲拜為御史中丞、河西道節度使,領著軍兵大破吐番軍隊,殺敵七千人,開疆九百里,築城三大座,邊疆百姓為此建碑感念他的功績,其官位也升至尚書兼御史大夫。

二起:在端州刺史任上三年後被召回朝廷擔任散騎常侍,還僅是執掌規諫的閒散之官,然不久之後即官運亨通,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宰相官職,與當時的中書令蕭嵩、門下省長官(侍中一職)裴光庭共同執掌朝政,歷時十幾年之久的歲月。而另一方面,皇帝給其私下下達的密令一天數次,也能勝任的完成幫助皇帝解除問題的獻策工作,並能用正確的道理啟迪皇上,受到特殊的恩典。

三起:皇帝得知盧生被誣告謀反的冤屈之後,拜他為中書令,封他為燕國公,所給予的恩惠也是非比尋常。而此時五個兒子也都能各自施展才能:長子盧儉進士及第,擔任功考員外;次子盧傳擔任侍御史;三子盧位任職太常丞;四子盧倜擔任萬年縣尉;盧倚成就最高,二十八歲即擔任左補袞。雖然盧生兩次流放至邊遠的荒鄉辟壤,但又兩次拜相,於朝中朝外、中央重要官職中獨領風騷五十幾年,位尊顯赫。

功名利祿的擁有都只是短暫與一時的,世間的榮耀不會長久,名利慾望的追求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人生苦苦追求的名利看似耀眼與美好,其實只是讓人迷在其中,享受期間的榮耀與利益的滿足而已。

(二)、得失之道理

盧生除了得到想要的顯要官職,獲得皇帝的恩寵之外,子孫滿堂,兒子也皆謀得一官半職,所需貨品一應俱全,物質上的需求大大獲得滿足。然而,人生在世的生存過程中是會造業的,也都是有業債要還的 ,怎麼可能一帆風順而無災無難 呢?

古人常說「積德積德」,有了德才能得到世間的名與利,得到了物質上的東西以及官職的同時,也是需要有德的相應付出才行,這就牽涉到不失不得的道理。在某一方面得到了什麼,那麼也很可能遭遇災難,在磨難中吃苦、受罪才能償還業債。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是很有哲理內涵的,每個人皆欲獲取人人稱羨的名利權位,但是必須要在苦中消減業力才會有美好的生活,只想一味求得幸福是不可得的。因此,盧生的功成名就從另一角度來說,也是需要有相應的付出才能得到,而生命中的兩次遭災便可視為在幫其消減業力,忍受痛苦之後才獲得再度拜相的殊榮,活至年愈八十並於官位上終老。

 (三)、寵辱與死生之情

盧生枕著青瓷枕進入夢鄉,開始經歷一連串的榮華富貴,在官位上每每加官晉爵,任職所授官職期間充分發揮才能,才識能力卓絕過人,受到皇帝的特殊恩寵。然而,期間也面臨兩度因其他臣子的詆毀不實之言而導致的官場挫敗。第一次是擔任御史中丞、河西道節度使,因領兵大破吐番大軍,殺敵拓疆且築城,班師回朝後皇帝冊封高官,後來又升至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聲望高漲得到群臣的擁戴時。第二次是從偏遠的廣東嶺南一帶被調回朝廷任官,在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職位上十幾年,私下受到皇帝的特殊的特別禮遇,常向皇帝獻良策解決問題、被稱為「賢相」之時。

第一次被貶至嶺南廣東擔任端州刺史,為嶺南道所屬五縣(高要、樂城、銅林、平興、博林)的地方長官,此次被貶謫僅是朝廷中央官職的外調與降級,而第二次被誣告,卻是差點丟了身家性命。和盧生同時的宰相誣告他圖謀不軌,皇帝親自命令審訊此案件,官員衛兵要將他收押入獄。宰相是君主時代的最高幕僚,平白無故於百官之長的宰相官職受到下獄的待遇,從極高官位到囚犯的巨變讓他一時失去了理性,竟然決定舉刀自盡、自我了斷!此為極度受寵之後的極度受辱,如果一個人一無所有、身無長物,失去了東西對他而言也幾乎可說是無關緊要,但當得到了權侵一時的官職時,再讓其從高位一落成為階下囚,而且可能隨時會被殺掉,還是完全被冤枉的,此時的委屈與羞辱對人的考驗是最大的,所以,他之所以險些自殺,是心靈上受到了極度的失望與絕望所致。正在此痛不欲生之際,妻子及時出現阻止了他的衝動,幸運保住了生命。所謂共罪者都被處死,而他獨獨被宦官力保而活下來,得以免死、充軍越南的歡州一帶。

正當盧生面臨官位與利益的全然失去以及可能被判死刑時,面對的便是生死的考驗。所以,在得知厄運的消息之後,他道出了心聲,對妻子說:「吾家山東,有良田五頃,足以御寒餒。何苦求祿?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駒,行邯鄲道中,不可得也。」在大難臨頭的生死關頭,他開始反思對功名利祿的追逐到底是否正確?為官的過程中,積極獻策、鞠躬盡瘁換來的只是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他想到了任官前的處境,山東家鄉原有五頃田地,足夠供給衣食所需,吃穿用度,雖然穿的僅是平民的粗布衣,騎的不過是劣等青色馬駒,那有什麼關係?那樣的日子是平靜與無大災難的,悠閒與自在的,然而這一切生活都不可能有了。

雖然在為官的過程中躲過一死,但盧生在夢境的最後,還是必須面對老死的運數,當盧生在死前給皇帝的上疏中言:「今年逾八十,位極三事,鐘漏並歇,筋骸俱耄。彌留沈頓,待時益盡。顧無成效,上答休明。空負深恩,永辭聖代。」談到「鐘漏並歇,筋骸俱耄。彌留沈頓,待時益盡。」此番臨死之言,自言即將辭世永別之心情,必須要放棄世間的一切,包括位極三事的高位,以及親人家眷的一切牽掛時,定會感受到人間一切錢財名位,再怎麼顯達富貴都帶不走。

(四)、節制慾望的重要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得到了當下所擁有的,在知道了更好的待遇之後往往還意欲獲取更多,中國知識份子普遍以建功立業作為人生的目標,人都有對名位、利益追求的慾望,故而大多數人也都汲汲營營的去追求這一切。然而,人間的事物並不是想追逐就能得到的,人的生命也是無常,人於死亡的瞬間是兩袖清空,什麼也無法帶走。

盧生於夢境的過程中既滿足了當時儒生娶五姓高門女子的願望,也得到夢寐以求的高官爵位了,得到所望達成的最終目的,光耀門楣,子孫滿堂,兒子皆發揮才幹,有一番成就。在盧生的觀念中,有「性頗奢蕩,甚好佚樂。」 的想望,所以這個想法在夢境中表現出來了,也果真得到了滿足,良田、甲第、佳人、名馬,應有的一切都很齊全。

然而,在經歷與體驗了人人所想要追求的榮華富貴與兩次被流放的命運之後,他最終還是必須面對失去一切的命運。在得到全部與失去所有之後,讓他明白得到官位與財利並不是那麼具有重要性,因為人無法真正的永遠抓著名譽和財利不放,所有的追求到最後是一場虛幻且不切實際的夢而已。所以,盧生夢醒之後體會到人應節制慾望,一再磕頭拜謝後離去。

結語

盧生原本執著功名利祿,遇到道士的點化,在過完夢境中的人生後明白了節制慾望的重要,對歷代的莘莘學子也有啟發的作用。此篇小說引發人們思考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獲取功名利祿、出將入相嗎?滾滾紅塵中,人們往往被名利所誘所牽,終其一生都在汲汲營營地追逐求取,直至終老,其實已經被這類觀念所左右與控制,抑制了真我真念的返出。

有多少人同盧生的想法一般,亦是以追名逐利作為人生的目標呢?然而,如此的為其奮鬥終生是否僅是一場夢幻而已,誰又能帶走辛苦追求來的世間之物呢?李白曾說:「浮生若夢。」 人生有如一場夢。在夢中之人覺得夢中全數皆是真實的,可當夢醒後才發覺僅是虛幻之夢而已。人生在世即使功成名就、位極人臣也只是短暫的、一時的,宛如過眼煙雲一般,而修行之境界的昇華與本性的回歸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文章可以轉貼嗎?可以,不過要註明出處、標示本站連結。
※建議瀏覽器:Chrome 或 Firefox 或 Opera 或 IE11以上

總網頁瀏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