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梁中西醫園地 劉姥姥長壽之道
自古以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追求長壽的方法,但是似乎都不盡人願,其實真正的長壽祕密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都知道,都學過,只是沒有重視起來,或是貪圖身體享樂,將健康保養之道丟棄掉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紅樓夢》,在七百多個有姓名、有稱謂的人物中,頁正長壽的屈指可數,劉姥姥是其中之一,甚至比老壽星史太君的壽命還要長。第三十九回賈母問劉姥姥多大年紀了,劉姥姥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賈母向眾人道:「這麼大年紀了,還這麼硬朗。比我大好幾歲呢!」賈母享年八十三歲,在她壽終歸地府時,劉姥姥還健在,甚至還四進、五進榮國府,成為託孤重臣,推測她的年齡至少在八十五歲以上。
八、九十歲的耄之齡,不僅在紅樓人物中是罕見的,在當時的清朝康乾年間也是罕見的。據考據,18世紀的平均壽命差不多就四十歲左右,所以當時的劉姥姥也堪稱為老壽星。
●劉姥姥長壽的祕訣在哪裡呢?至少她有以下特點:
1.輕霜露而狎風雨、粗茶淡飯
劉姥姥是一位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民。曹雪芹寫道:「這劉姥姥乃是個久經世代的老寡婦。膝下又無子息,只靠兩畝薄田度日。」後來女婿狗兒「白日間自作些生計,劉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弟兩個。無人照管,狗兒遂將岳母劉姥姥接來,一處過活。」
劉姥姥這一莊戶人家,自然是「守著多大的碗兒吃多大的飯」,不用說也是粗茶淡飯。在她二進榮國府時,見買家的豐盛筵席,曾感慨道:「這樣螃蟹……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銀子,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了!」賈府的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倒養不出健壯的身體;不少人瘦弱多病,短命夭亡。林黛玉多愁善感,罹患肺癆病,因咯血而死亡;賈元春「自選了鳳藻宮後,聖眷隆重,身體發福,未免舉動費力。每日起居勞乏,時發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宮,偶沾寒氣,勾起舊病。不料此回甚屬厲害,竟至痰氣壅塞,四肢厥冷。一面奏明,即召太醫調治。豈知湯藥不進,連用通關之劑,並不見效。內官憂慮,奏請預辦後事。……不多時,只見太監出來,立傳欽天監。賈母便知不好,尚未敢動。稍刻,小太監傳諭出來說:『賈娘娘薨逝。』」山珍海味救不了林黛玉的病。肥甘厚味又導致賈元春身體發福,因痰疾而死。
2.達觀知命、樂天善良
切莫以為劉姥姥是個村野之人,她閱歷豐富,飽經滄桑;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是一個心地善良,對事物很有見地的老婦人。當女婿王狗兒坐困窮鄉、一籌莫展之時,忽發奇想:「如今咱們雖離城住著,終是天子腳下。這長安城中,遍地都是錢,只可惜沒人會去拿去罷了。」在家急蹦也沒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咱們謀到了,靠菩薩的保佑,有些機會,也未可知。……」於是便有了第六回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它怎樣,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壯哩!」
到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就熟門熟路了。為了對首次資助的感恩,劉姥姥帶來了一些瓜果菜蔬,「頭一起摘下來的,並沒敢賣呢!留的尖兒孝敬姑奶奶、姑娘們嚐嚐」。而且劉姥姥也很懂得她們的口味:「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這個吃個野意兒,也算是我們的窮心。」劉姥姥的心理素質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她在「愚」的外表中表現了「智」的一面。她不僅善於尋找機會,而且極能投人所好,她稱賈母為老壽星,何其巧妙;與賈母對話左右逢源,滴水不漏,何其得體;裝傻賣傻,為眾人取樂,且對鳳姐、鴛鴦等說:「妳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兒。我心裡要惱,也就不說了。」又何其明智,在筵席上竟能脫口而出:「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引得上上下下捧腹大笑,而且還會憑著自己的見識信口開河,當場瞎編出一個令寶玉想入非非的紅衣女孩的神奇故事,又何等聰慧!對於巧姐兒的病,劉姥姥對王熙鳳說:「富貴人家養的孩子多太嬌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兒委曲,再他小人兒家,過於尊貴了,也禁不起。以後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這也是真知灼見。
3.悲憫助人、心懷善念
在《紅樓夢》第一百九十回,賈府敗落,至愛親朋一律翻臉,巧姐兒面臨著被「孤舅奸兄」賣掉的惡運。在這危機時期,王夫人束手無策,有主見的平兒也無計可施,只有哭泣和乾著急的份兒。此時劉姥姥趕到,聽了來龍去脈之後說:「這有什麼難的呢:一個人也不叫他們知道,扔崩一走就完了事了。」這臨危不亂、遇事不慌、胸有成竹,運用了三十六計的「走為上計」,誰能小看這個村野之人呢?
如果說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是有求於人,是一位求救者:二進榮國府就成為賈府命運的旁觀者;三進榮國府是賈府悲劇的見證者,那麼四進榮國府就成了一位救世者,五進榮國府又最後了卻救世的責任,使巧姐「完璧歸趙」,有了終身歸宿。
正當賈府劫難不斷,以至一敗塗地之際,內部骨肉相殘、飛鳥投林;外部賈雨村之輩又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剩下唯有八十餘歲的劉姥姥是有義氣的、敢擔當的、能拯救的,誰不為之驚嘆!劉姥姥雖有世故圓滑、貪人小利的一面,但更有大義凜然、赴湯蹈火的一面:既有俗而又俗得樸野,更有救人危難的神性,兩者是對立互補、相輔相成的。總之,劉姥姥的精神內心是十分健康、善良的。
文/鄧正梁(中西醫師、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