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章天亮:從中國文化的全息特性看中國舞

 


章天亮:從中國文化的全息特性看中國舞


北宋徽宗年間,開封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測字先生叫做謝石。任何人隨手寫一個字,謝石就可以根據這個字說出這個人的過去未來,不但準確度驚人,而且入情入理。


這裡的故事很多,簡單舉兩個例子。有一個京城做官的人妻子懷了孕,過了產期也沒有生下來,便想找謝石測一下何時生產。這個人拿著寫好的「也」字讓謝石看。謝石看了看說,這個字恐怕不是你寫的,而是你夫人寫的。此人吃了一驚,問謝石何以知之。謝石說「之乎者也的『也』是個助詞,所以是『賢內助』所寫。」那人讓謝石再看,謝石說你現在想換一個官職做,但是換不成。此人又問為何。謝石解釋說, 「也」字填水為「池」,填馬為「馳」,你要運動一個官職,但是池裡沒有水,陸地沒有馬,所以你就動不了。接著謝石又說這個人家裏近親都已過世,財物也散盡了,因為「也」是「他」去掉「人」,「地」字去掉「土」,所以家裏既沒有地也沒有人了。這也都說對了。


謝石測字神乎其技,靖康之恥後,高宗南渡,謝石也到了杭州。高宗聽說謝石測字很準就微服私訪。高宗用腳在地上寫了個「一」讓謝石測。「一」這個字沒辦法拆,謝石卻吃了一驚,說「土地」上寫著「一」,「土」上加「一」是個「王」字,您不是一般的人。高宗聽了叫謝石次日進宮,然後寫了個「春」字讓謝石測。謝石說「春」的「秦」字頭太重,壓得下面的「日」頭都無光了,實際就是指當權的秦檜陷害岳飛之事。秦檜大怒,將謝石發配到嶺南。在路上,謝石看到一個人也在測字,他就讓這個人測一下自己的名,就是「石」字。那個人說你旁邊跟著「獄卒」,「石」見「卒」為「碎」字,兆頭不好。又問獄卒姓什麼,獄卒說姓皮。那人說「石」見「皮」為「破」字,恐怕你此次發配,有去無回。後來果然謝石一直未被赦免,死在了嶺南。


之所以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最近欣聞舉辦全球中國舞舞蹈大賽,由此聯想到中國文化的一種特性——全息性。


我在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做物理實驗,其中一項就是拍攝激光全息照片。將兩束激光打在一個物體上拍照,成像後的照片無論剪得多碎,任何一個碎片都可以還原出被拍攝物體的全部信息。


現代西方科學的「全息」觀點仍然停留在很淺薄的層次,而中國的中醫早就知道一個人的耳朵、雙足等都是這個人的全息縮影,所以針灸師只要在耳朵上針灸就可以包治百病。再從「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就可以知道治病、治人、治國,一理相通。這與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一脈相承。


道家的全息觀點就更加強了,他們認為人體就是宇宙的縮影,所以道家探究宇宙不是用歐洲人這種望遠鏡來看,而是反過來以修煉的方式探究自己的人體,從中就可以得知宇宙的特性。文章的開頭舉的測字例子即說明,哪怕只是一個漢字,裡面都孕育著巨大的天機。


偉哉!中華正統文化!


當我們在介紹中國文化時,常會感到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不知從何說起。不懂歷史的人,在理解中國文化上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不懂儒、釋、道,也不會理解中國人思維和行事方式的來源;至於文學中的類比、起興、設喻、諧音、用典、射覆等等,更是花樣百出。


全球中國舞大賽卻給了我們介紹中國文化的全新思路——既然中國文化是全息的,拿出任何一個部份不也都可以還原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嗎?


此次神韻藝術團的巡迴演出,已經是以全息的方式,把中國文化最精華的部份以純善純美的藝術表現出來。這些演出是如此的美麗,她不僅讓我們看到高超的藝術,更感到讓人醍醐灌頂的純正能量。而承載這種藝術和能量的重要部份,就是中國舞。也只有中國的古典舞蹈才能包容進博大精深的內涵。


中國舞與中國文化一樣,既規範又不受規範的限制。說她規範,是演員的每個動作都要到位,說她超越規範,又是因為中國舞更講究韻味。而這種韻味早已超越了技術層面的訓練。看看神韻藝術團的演出就可以知道,演員從面部表情到肢體動作中所流露出來的男子的陽剛、女子的柔順,忠孝節義的精神、敬天信神的謙卑都像涓涓清流,來自演員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詮釋,清新高潔、潤物無聲。


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包容文化,講究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一教獨大的現象,反而是儒釋道信仰的交相輝映。盛唐文化的海納百川體現的就是包容與和諧的精神。


這種精神映射到中國舞,她的起源與發展也溶入了各種美好的內在德行和外顯的武術動作等。一切能夠帶給人美好的心靈陶冶和視覺享受的,都可以溶入中國舞蹈之中、或者被中國舞蹈表現。這種溶入可以說是「包容」精神的體現,而溶合得又如此之自然、如此之完美,則是中國文化「和諧」精神的體現了。


儒釋道的經典固然精深,卻浩如煙海;煌煌二十四史,在現代人看來未免晦澀繁複。中國舞大賽,可以說獨闢蹊徑,以這樣人人都能看懂、人人都能欣賞、人人都能陶醉的簡約方式來弘揚中國文化,又是「全息性」的弘揚。這對於那些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復興、光大和重建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思路與福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