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解《西遊記》
作者:麗曼
【2008年05月11日】《西遊記》開篇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主述「東勝神州有名山——花果山,地屬傲來國。乃十洲祖脈,三島來龍。」十洲三島是神仙居所,那麼花果山就是神仙產生的來龍去脈。神仙者,在三界內是超常人類,福壽無疆大自在。自古至今,走入修煉超脫生死之人,朝朝代代都有成功者。雖然是鳳毛麟角,也能讓人相信他的真實性,讓人感到成神的可能。「山上有一通靈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這是悟空的出身,天地生成。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自古道天圓地方,人身自有天地,天圓為泥丸,地方為丹田。仿宇宙天地之法,修人身天地之法,亦同一理。宇宙不壞,身亦不壞。
修心是超凡入聖的入門途徑。心者,不是指臟器之心——心臟,而是指天天用於思慮念想之心。心無存知本來,本來與虛空一體同道,天然本成,無牽無掛,無形無相,即世人本來妙覺真心。眾生皆有心,有什麼樣的心,結什麼樣的果。所以三大正教教人修道是修這個,成仙成佛也是這個,戴角披毛也是這個。所以吳承恩老先生直指心地為花果山,第七回悟空跳出八卦爐時有詩為證:「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本書許多回目中直呼悟空為心猿--既指心源。悟空稱美猴王時有詩曰:「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聖任縱橫。」祖師問他姓什麼?「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他的心性天生就是高的。修心也是修性,五行中屬金,書中亦稱金公。為其取姓時說:「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我們修煉的人不難理解這是指修煉的佛體--元嬰。取名時其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小徒矣。」
「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這十二個字正是心性修成後的境界。所謂順生逆修。由於日用而馳騁於身外,沾染了物慾和思慮,這就叫源流出,只有修煉才能返本歸真。
悟空修道的地方稱「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性命圭旨》中道:「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盡在心源。」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儒曰「靈台」,道曰「靈關」,釋曰「靈山」。第八十五回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悟空功成之日,祖師道:「你從哪裡來,便從哪裡去就是了。」悟空頓然醒悟,回到花果山斬了干擾自家的魔叫斷魔歸本。臨行時祖師說:「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言外之意,你雖然是從我這裡學到了本事,也算是盜法。
金箍棒,又名定海神針。即定心海,如心如意,大可撐天,小可針藏,一萬三千五百斤。閻王的生死簿上「魂字一千五百號上注著孫悟空名字」,常言道魂繫於心,人有三魂七魄,每一份都等量,十份剛好為一萬三千五百數。人受驚嚇,失魂落魄,心安,魂魄相守。修丹道的功法,魂魄也是藥,也是金丹的組成成份之一,可以說它是悟空的武器。心的容量因層次而定大小,「悟空走出洞外,使一個法天象地的神通。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剛好是三界範圍。悟空得此寶,心性定力已達三界,叫四海千山皆拱伏;大鬧幽冥界,「悟空拿過簿子,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捽下簿子道:『了帳,了賬!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幽冥界。」個人修煉要靠自己的功力打出地獄,這個境界叫地獄除名。鬧天宮,吃丹、吃桃、吃宴,這屬於他的功果,但因他屬於盜法,所以皆屬偷的行為。討封齊天大聖是要修成正果,當法王。第七回有詩為證:「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馬猴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栓莫外尋。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圓陀陀,光灼灼,亙古常存人怎學?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顆摩尼珠,劍戟刀槍傷不著。也能善,也能惡,眼前善惡憑他作。善時成佛與成仙,惡處披毛並戴角。無窮變化鬧天宮,雷將神兵不可捉。」如來佛將悟空押在五行山下,「待他災愆滿日,自有人救他」,五行山即在三界內五行中,說白了就是打入凡間,且是如來親手安排的。修好的這部分封存在「山下」,待取經人修到「悟空」境界這一步時,才能開啟彌封,十世修果合一。
第十二回觀音奉旨找取經人,見玄奘「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十分歡喜」。二十四回萬壽山鎮元子大仙道:「那和尚乃金蟬子轉生,西方聖老如來佛第二徒弟。」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時說:「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三十二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八十二回「奼女求陽,元神護道」,已明白的道者唐僧既為元神,當然是玄奘的元神。又稱唐長老、唐三藏。西行後只有十九回受心經時稱玄奘,餘者基本上指元神。可見玄奘根基深厚,帶有西天取經法傳東土的使命。因不聽法,以輕漫罪貶生東土,這不過是佛祖刻意安排而已。玄奘在小乘佛法中修煉,卻要去取大乘佛法,所以小乘佛法稱之為盜法。
十四回唐僧踏上中原大門兩界山伊始,「出城逢虎」/ 「折從落坑」,取經路上頭兩難,出離生死,度過了死關,了悟「空」的真諦,是以收了悟空。兩界山顧名思義,人神的界線。此山舊名喚作五行山,悟空得到解脫,既走出五行,稱為「心猿歸正」。詩曰:「佛既心兮心既佛,心佛從來皆要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回向。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難聽望。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淨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西遊記》以描述修心為主,摒除二心(六耳獼猴),除盡種種魔性和干擾,用悟空的話講叫費盡三毛七孔心。心者,善變。悟空集七十二變於一身,修成的部分不為世間所迷,悟空火眼金睛。佛道兩家都認為眼耳鼻舌身意是干擾心性的障礙,佛家稱為六賊。所以悟空遇到的第一個對手就是這六個山大王攔截--眼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悟空毫不留情,舉棒通殺,稱「六賊無蹤」。心猿容易放縱,怎樣把持,需要一個標準,即定心真言--緊箍咒。此乃佛祖所賜,觀音所教,也就是心法。心歸正,意無根矣,神念替代凡念(白龍吃掉白馬),心猿意馬皆由我(唐僧)驅使。滅盡妒嫉心(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消除顯示心(悟空亮出錦瀾袈裟)後,悟空收八戒。悟能豬生豬相(能悟諸生諸相),說白了八戒是命的化身,情的主宰,命在自身的五行中屬木,書中常稱之為木母/木龍。有詩為證:「金性剛強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金從木順皆為一,木戀金仁總發揮。一主一賓無間隔,三交三合有玄微,性情並喜貞元聚,同證西方話不違。」八戒的法器九齒釘鈀,就是維持生命的工具--牙幫骨,其形狀就是口腔連食道。
八百里流沙河是借指眾生輪迴之所。眾生象流沙一樣周流循環,輪迴不息。第八回沙僧說:「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這裡沙僧代表著人身皮殼,他已九次裝過金蟬長老的命,唐僧取經到此時,已是九死一生--第十世,才得渡彼岸,跳出輪迴,收伏沙僧,表示已淨化身體(悟淨),書中五行屬土,亦稱黃婆。身心意收歸一處,大道初成。詩曰:「奉法西來道路賒,秋風淅淅落霜花。乖猿牢鎖繩休解,劣馬勒兜鞭莫加。木母金公原自合,黃婆赤子本無差。咬開鐵彈真消息,般若波羅到彼家。」二十三回書「蓋言取經之道,不離了一身務本之道也。卻說他師徒四眾,了悟真如,頓開塵鎖,自跳出性海流沙,渾無掛礙,逕投大路西來。」
綜上所述,玄奘是由唐僧(元神)、悟空(心)、小白龍(意)、八戒(命)、沙僧(人皮)五體復合而成的一個完整的生命。三十二回開頭語明示:「師徒們一心同體,共詣西方」。西行的過程是除魔的過程,也是歸正自己的過程。悟空在魔難面前,直面應對,不避不躲,睜大火眼金睛,智慧辨別,挖根尋源,找出生魔的由來,該歸正的歸正,該滅掉的滅掉。三十二回用悟空的話講叫「遞解妖魔」:「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是蛟精解與海主,是鬼祟解與閰王。」想吃唐僧肉的是想同化自己,作配偶的變成一家。這裡的配偶不是單指去色慾,而是指陰陽五行中的藥物,因為他是煉丹的,歷來的修煉人為一樣東西起了無數的名詞,讓人云裡霧裡摸不著邊際。什麼金公木母、日烏月兔、黃婆奼女、嬰兒赤子、羊鹿龜等等,無外乎是指身心意精氣神等。所以說《西遊記》展現的是一條性命雙修的金丹大道。
讀者只注意了故事情節,沒有注意到故事的實質評語。唐僧收四徒是與前九世修煉成果融為一體,登基達頂,然後再提高。書中說玄奘是金蟬長老十世轉生,悟空是心性修持的第十輩小徒,沙僧是吃過九次取經人的九死一生的人皮,八戒是長老借殼寄生的命的生存過程(第八回雲棧洞有個卵二姐,招我做了家長,又喚做『倒插門』,不上一年死了,一洞的家當歸我受用。十八回高老莊又倒插門作上門女婿。),演繹著諸生諸相。因生命的生存靠吃喝維持,情緣延續,所以人身上的不好的因素都在八戒身上集中體現出來--食腸寬大、貪財、好色、懶惰、抱怨。八戒挑擔子,一切負擔用命來扛,他付出的是生命。悟空使盡的是心力,性命是互靠的,悟空是除魔的能手,八戒是除魔的助手,沙僧是除魔的幫手。分工絕對的分明,所以說唐僧偏愛八戒(自己的命)多一點也是無可厚非的。元神是主人公是師父,他只管發號施令就足夠了。世人讀者把他等同於玄奘,覺得他沒有能力,很愚,實在是冤枉了玄奘。無論是從學識膽識、修為境界、待人接物、處世能力、口才雄辯等諸方面都稱得起非常優秀的偉大的大德高僧,以至於唐太宗見到玄奘後恨不能為己用,三次迫他還俗,做自己的宰相,都未成功,拒詞之委婉、巧妙、堅決、不卑不亢的,所以說唐僧只是一個元神。唐僧與四徒聚齊後,有詩為證:「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己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木去求情共復淪。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纖塵。」至此九轉金丹已功成逾半。
這麼難懂的修煉理論完全用故事喻意表達出來,也費盡了心機。敘述的基點和角度是用天人的眼睛在看在講。而《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傳》是通過玄奘的眼睛所看所講。如果有心對比會發現它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條道路,兩個空間;一條心路,兩行足跡。一樣的波瀾壯闊,一樣的震撼人心,多麼完美的互補。
發表時間:2008年05月1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