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清朝末年的瘟疫

 


清朝末年的瘟疫
 
   大清王朝曾經擁有「康乾盛世」的輝煌,走過二百年歷史之後,逐漸走入衰亡時期。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清廷採取禁煙措施後,於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咸豐帝即位,標誌大清皇朝進入末期。自此以後,迫於西方列強入侵,清廷簽訂起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一個是鴉片戰爭失敗所簽的《南京條約》、接著是亞羅船事件和廣西教案為導火索的中英法戰爭失敗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這些條約強迫清政府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從此,中華民族門戶被鋼槍利炮打開,西方的科學技術,文化宗教開始侵入,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與傳統價值開始受到衝擊。


  自此清廷的威嚴日趨沒落。反抗清廷的運動紛紛出現,其中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廷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同時外來掠奪與侵略自鴉片戰爭一直沒有結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義和團起事,仇殺外國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義、奧八國共組成聯軍,攻陷北京, 光緒和慈禧太后逃亡西安。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丑,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辛丑條約》,更是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


  伴隨歷史未曾有過的巨大變遷,瘟疫以歷史上未曾有過的頻繁紛紛發生。


  咸豐五年(1855) 六月,清水大疫。六年五月,咸寧大疫。這一年,太平軍包圍安徽穎上城,與清軍發生激戰。後太平軍撤離,城內疾疫大起,死者數千。十一年春,即墨大疫。六月,黃縣大疫。


  同治初年連年特大瘟疫。瘟疫以霍亂 (吊腳痧、轉筋痧) 這種烈性急性傳染病流行為主,以及痢疾等其它多種傳染病摻雜在內流行,死亡人數估計超過百萬。如「同治元年秋,清苑大疫;灤州大疫;寧津大疫;曲陽、東光大疫;臨榆、撫寧大疫;莘縣大疫;臨朐大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又如貴州發生瘧疾大流行,十死八九,「非黃病,即擺子」。


  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上海疫疾流行,死亡的人數超過二萬餘人。江蘇常熟在六七月間,瘟疫傳染出現高潮,染病死亡的人數眾多。吳江地區又死了很多人,出殯時連抬棺材的人也找不到。入秋,浙北吊腳痧流行,死傷無數。這年左宗棠被授予閩浙總督餅浙江巡撫後,指揮清軍進攻富陽的太平軍。清軍感染上瘧疾萬餘人,得病眾多,左宗棠自己也未能倖免。


  這次瘟疫不只是限於江浙上海一帶。夏天,湖南的嘉禾、永綏等地都有大疫流行。陝西瘟疫也全省範圍內流傳。七月,從四川攻人陝西的李永和、藍大順起義軍聯合太平軍包圍了漢中。漢中的知府、道員染上疫病先後病死。被包圍時間一久,城內缺糧少衣,疾疫流傳,每天死亡士兵有千餘人。不久,潼關地區流傳起瘟疫,守關的士兵一大半染病身亡。時人余澍疇《秦隴回務紀略》中對陝西的疫情記述:「自夏徂秋,疫癘大作,死亡甚多,至有全家無一生者。」「無滄富貴貧賤,半死刀兵,半死疫癘,通省皆然。」


  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和太平軍在蘇浙戰場進行最後決戰。隨著太平軍的撤退,清軍進入,蘇南、浙北地區疫病再起。這年四月,太平軍從常熟撤出。不久,清軍通過激烈的戰鬥奪回了南京,入城後軍營中疾疫又流傳開來。這年四月,由於在浙江戰線全面失利,太平軍從湖州撤出。六月,伴隨高溫天氣,湖州發生疫病流行。


  同治初年連續三年特大疫後,以後一直瘟疫不斷。 如史載「五年五月,永昌大疫。六年二月,黃縣大疫。七月,曹縣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八年六月,寧遠、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九年秋,麻城大疫。冬,無極大疫。十年五月,孝義大疫。六月,麻城大疫。十一年夏,新城大疫,武昌縣大疫。」


  光緒四年(1878年),京師及直隸春寒嚴重,進入夏季後,饑民中瘟疫流行,京師、天津、保定府都出現了嚴重疫疾,受疫範圍較廣。1890年以後廣東各地鼠疫不斷,1892年,四川許多地方流行麻腳痧,也造成了嚴重的死亡。光緒二十年(1894年),鼠疫曾發現於香港,後即釀成疫癘。流行於世界。1896年台灣也有鼠疫蔓延,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京津地區爆發霍亂。死亡超過一萬餘人。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六月初十日給徐世昌的信函中說:「近日疫症大作,傷人甚多。」這年黑龍江璦琿也出現嚴重的霍亂轉筋,半個月後,「市斷人稀,街面幾無人跡」,每日死亡有七、八百人。


  清朝走到了末代皇帝宣統皇帝(1908年-1911年),也稱清末帝。宣統皇帝登上皇位時年僅三歲。在位一年後,中國東北發生特大鼠疫。


  1910年10月25日,滿洲裡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由北向南,沿著鐵路交通線爆發流行。從滿洲裡而哈爾濱而長春而吉林省城吉林。據有關紀錄[4],「凡延近鐵路區城,逐漸波及」。雙城知府報告說「距車站鐵軌近,疫盛時疫斃最多」。鼠疫沿鐵路沿線迅速向內地蔓延,一時「疫氣蔓延,人心危懼」。「死屍所在枕藉,形狀尤極慘然」,從城市到鄉村都籠罩在死亡的威脅之中。有人形容道:「一家十口或半死於疫,一家數口或盡死於疫。子或朝痛其父之疫死,及暮並其子而疫死者有之;弟或朝痛其兄之疫死,及暮並其弟而疫死者有之;妻或朝痛其夫之疫死,及暮並其妻而疫死者又有之。」疫情如江河決堤,不可遏止,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


  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進行鼠疫防疫工作,隨後抽調所能調動的陸軍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和協和醫學院的醫護人員以及直隸、山東等地方的一些醫生,前往東北支援。在伍連德等的建議下,清廷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以及採取了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屍體、對疫區嚴格消毒等具體有效的防疫措施。儘管如此,這次東北鼠疫造成了多達六萬多人死亡,並直接導致了交通停止,各行歇業,商業不振,加速了本已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崩潰。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為標誌的辛亥革命爆發,各省隨後紛紛響應宣佈獨立,大清皇朝迅速分崩離析。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宣告退位。


  這次鼠疫送走了清朝。與歷史上不同,這次鼠疫結束了中華民族史上最大一台戲,大王朝時代。中華民族的王朝歷史這台戲,以夏禹拉開序幕,演繹了無數跌宕起伏的情節,展示了無比氣勢磅礡的畫卷,一氣橫貫上下五千年。到宣統時結束了,結束的那麼的微弱,消失的那麼徹底。在辛亥革命一記無力的鼓聲中,王朝時代拉下了最後的帷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