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獨立評論(501):千年極寒正降臨人間嗎?

.
伍凡:各位觀眾好,現在是獨立評論時間。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千年極寒正降臨人間嗎?這是由氣候變化而影響到全人類生活的一個重大課題。

「千年寒冬」的說法起因於俄羅斯“Regnum”電視新聞頻道RT的報導。 9月16日,俄羅斯列格努姆(Regnum)通訊社刊出《氣象學家稱歐洲將迎來千年一遇的嚴冬》的消息,稱:“波蘭氣象與水務管理研究所的氣候學家科瓦爾沃斯基日前表示,歐洲將迎來一千年以來最冷的冬天。根據波蘭氣象學家掌握的數據,溫暖的墨西哥灣流正在變弱,將停止為歐洲提供抵禦北極嚴寒的屏障。”同時,極端天氣的出現可能與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有關。這股洋流對維持地球氣候平衡極為重要,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


10月上旬,有二篇文章在中國網絡上流傳。題目是“今年冬天歐洲或現千年一遇寒冬,中國恐難倖免”和“千年極寒原因,千年極寒發生在明朝”。這個指出了,朝代的跟更替和氣候有關。今天我們來討論這個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千年極寒”的現狀及原因。

英國9月底氣溫30年最低,氣象部門預測,英國今年冬天可能將出現猛烈的暴風雪,低溫將可能接近零下22攝氏度。蘇格蘭9月25日測得攝氏零下4.4度,是英國近30年來最寒冷的9月夜晚,未來恐怕要再面臨一個類似北極的寒冬。日本北海道今年十月份下了大雪,出動了鏟雪車。寒冬正從北極西伯利亞吹向南方。

與這寒冬現況對比的一個現像是,今年夏天的酷熱。美國、歐洲和亞洲都頻頻創下歷史新高溫,尤其是歐洲地區,2010年是130年來最熱的夏天,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罕見酷暑。入冬後氣溫開始驟降,北半球氣溫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氣象專家警告說,歐洲可能將面臨千年極寒即“千年一遇”的新低溫,歐洲民眾可能面臨千年以來最冷的寒冬。中國等亞洲地區也可能難以倖免於千年極寒。千年極寒異常氣候與乾擾大洋暖流活動的“拉尼娜”現像有關。

我們看看中國的天氣近況。今年9月上旬,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襲擊新疆。 9月3日開始一股西伯利亞強冷空氣東移南下,造成新疆大部分地區出現強降溫和大風天氣,最高降溫幅度達15℃,部分地區出現雨雪和沙塵。

9月上旬來自西伯利亞的入秋以來最強冷空氣剛剛結束,9月下旬,新一輪冷空氣接踵而至,3天內,中國內蒙古、東北、華北大部等地出現了大風降溫天氣。目前,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青海南部、川西高原北部部分地區已率先走入冬季。 9月以來,入侵中國的冷空氣勢力漸強,內蒙古大興安嶺、黑龍江呼中、青海五道樑等地出現9月飛雪,瑞雪飄飄,與綠葉相映成趣。目前,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北部、青海南部、川西高原北部部分地區已率先走入冬季,四川出現夏秋冬三季並存的景象。預計到9月26日,長沙、武漢、合肥、南京等長江中下游城市將集體入秋。

自10月19日以來,一股強冷空氣以勢如破竹之勢自新疆一路向東擴張,中國北方多地出現雨雪、大風、降溫天氣,北京中央氣象台已經連續4天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了。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強冷空氣橫掃中國,隨著冷空氣進一步東移,大風降溫天氣橫掃中國大部份地區。不僅北京,包括西北、華北、東北、中東部地區的中國大部都迎來一次幅度為6℃至12℃的降溫,而北方地區由於降溫劇烈,達到寒潮標準。其中,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大部、東北大部、山東、江蘇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4℃至16℃。這是今年入秋以來影響中國的最強冷空氣,具有影響範圍廣、降溫幅度大等特點。隨著冷空氣的東移南下,全國大部將迎來下半年來感受最為明顯的降溫過程。

在中國對“千年極寒”有不同看法和爭論有2個焦點。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關於“千年極寒”的說法,波蘭科學家給出的理由是在“拉尼娜”活動影響下,來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並且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有過去的一半,並且,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把“拉尼娜”和墨西哥灣暖流扯到一起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因為它們是屬於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 “拉尼娜”是年際尺度,逐年之間的波動起伏比較大;而大西洋暖流卻是相對穩定的,主要表現為十年以上的長周期變化,而且近幾十年的觀測顯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減少趨勢。目前國內外研究還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來證明“拉尼娜”與墨西哥灣暖流有直接關係。 “拉尼娜”的直接影響僅局限於熱帶太平洋地區,對中高緯度地區天氣氣候的影響是間接而復雜的。所以,單單靠目前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就預測歐洲將出現“千年極寒”,這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目前在科學上還不具備預測“千年一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氣候的預測不僅複雜,而且難度很大,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人類對氣候預測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氣候異常總體趨勢的預測,還無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預測,尤其是針對“千年寒冬”這樣特別極端事件的預測,更缺乏可以信賴的科學技術和手段。他們還認為,所謂氣候變暖,是指“整體趨勢”在變暖,一般是指100年來的一個總趨勢,但由於氣候存在年際波動,所以並非“今年溫度比去年高”就能稱其為變暖。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趨多趨強的情況,並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區會發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現“千年極寒”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前全球氣候處於持續性“溫暖”階段。

持贊成觀點的人認為,就目前來看,“拉尼娜”正在發展狀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總體偏強,但穩定性較弱,位置變化幅度較大,中高緯地區的冷空氣逐漸活躍,但還並未明顯偏強。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冬季中國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部分地區氣溫可能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過程。浙江省氣候中心專家毛燕軍認為“從全球範圍看,歐洲確實很有可能出現極寒天氣;從浙江來看,至少目前有兩個理由可支撐這一說法。”他認為冷冬的預測是有道理的。他說:“從統計數字來看,近幾年來看,夏季越熱,冬季越冷的可能性就越大。今天浙江的夏天屬於歷史上比較炎熱的一季,表現為高溫日數偏多,還有就是今年入秋是'跳躍式'的,氣溫從35℃高溫驟降10多攝氏度度,這跟北方冷空氣和拉尼娜都有關係。”。寒冬預測可信的第二個理由是拉尼娜。所謂拉尼娜事件是指東太平洋沿岸海水異常偏冷的現象,但必須持續6個月才能確認。而5月厄爾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相反,即太平洋東部海溫偏高)結束,6月開始海溫轉偏低,因此至少要到11月才能確認拉尼娜事件是否真的生成。拉尼娜一般會造成浙江的冬天比較寒冷。

中國大陸民眾對千年極寒的反應,則是爆搶煤潮。冬季原本就是大陸煤炭需求的旺季,加上民間盛傳今年是「千年極寒」,使得煤價一日三市,不少中間商甚至直接到礦區「綁煤」,因為有錢都不一定搶得到。這波被大陸民間戲稱為「煤超瘋」的搶煤潮,恐怕一時還停不下來。大陸媒體引述業界看法認為,這波煤炭暴漲,主要出於「千年極寒」、季節性需求和運煤費用增加等三大因素造成。特別是民眾預期今年冬季將遭遇嚴寒天氣的心理影響,煤炭市場對價格變動相當敏感,不少中間商紛紛攜帶現金趕到山西等產煤大省囤煤,而中間商囤貨也加劇煤炭供貨吃緊,使煤炭價格持續上漲。

在有關科學研究方面,七年前,2003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該報告指出:現在的一些跡象表明,全球變暖已達到了某個閾值,溫鹽環流可能已開始受到顯著影響。這些跡象包括,觀測證明了北大西洋正在越來越多地被融化的冰川、增加的降水以及淡水徑流所淡化,北大西洋的鹽度在過去的40年間有了明顯的降低。報告指出,由於這些可怕的潛在後果,氣候突變的風險儘管不確定性很大,而且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完全應該將對其的關注提高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不應只停留在科學爭論上。

喜瑪拉雅山脈冰川融化的加劇,將致使部分高原居民不得不重新尋找定居點。北極海洋的浮冰在1970到2003年間已經減少了40%,而到了2010年夏季,大部分將完全消失。隨著冰川的融化,海平面將升高,而冬季海洋範圍的減小,將導致海浪增強,這將對沿岸城市造成破壞。此外,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將受到洪澇的威脅(2003年的時候將可能是目前的大約4倍),而漁業也將遭到破壞,這是由於魚類由於無法適應水溫的變化而遷徙到新的地點,這將使獲得捕魚權變得更為緊張。

如果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量超過了年降雪量,加上由於高緯降水造成淡水徑流增加,那麼北大西洋以及格陵蘭和歐洲之間海域的海水鹽度將降低。由於鹽度低的海水的密度較低,反過來將使溫鹽環流系統明顯減弱。從格陵蘭冰芯中得到的樣本,表明該地區曾在持續變暖的過程中出現過突然變冷的現象。由格陵蘭冰芯所記錄的發生在距今約8,200年前的百年尺度的氣候事件。 8,200年前發生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地區的嚴冬事件,使得冰川前進、河水凍結、農業產量急劇下跌。科學證據表明,該寒冷事件很可能是在一段持續的增暖後,由海洋輸送帶的突然崩潰而引發。更長的冰芯和海洋沉積記錄表明,在過去的730,000年間,類似的迅速變冷事件曾出現過8次,而海洋輸送帶的急劇減弱(一種目前可以被接受的解釋)很可能就是引發氣候突變的原因所在。

影響地球氣候,尤其是北半球的氣候還要考慮如下的因素:
1.太陽黑子活動的減少。
2.地球磁場南北極的交換變化,當磁場南北極交換到零時,冰河期來臨,這是地質歷史巳證明的。
3.火山頻頻噴發嚴重影響北半球氣溫,去年冬季的冰島火山噴發。

公元14世紀到19世紀中期,北大西洋地區經歷了一次相對寒冷的階段。該寒冷事件很可能由海洋輸送帶的顯著減弱而引起,而這種海洋的變化,大多數學者認為源自減弱的太陽活動與火山爆發。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小冰期,從1300年持續到1850年,它帶來了嚴冬和氣候突變,對歐洲的農業、經濟和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時期的標誌是作物的持續減產、飢荒、疾病和人口遷移,或許當是居住在冰島後來居住在格陵蘭的挪威人(也被稱為斯堪的納維亞人)對此的感受最為深刻。格陵蘭海岸的結冰阻止了商船駛往格陵蘭,並且使得漁民在整個冬天不能捕魚。因此,農民被迫屠宰那些營養不良的牲畜(因為農民和牲畜都缺乏糧食),但是沒有魚、蔬菜和穀物,就不可能有足夠的糧食供應。

人類文明開始於穩定和溫暖的地球氣候。寒冷的、不穩定的氣候意味著人類既不能發展農業也不能長久定居。新仙女木事件的結束以及隨之而來的溫暖和穩定氣候,使得人類可以進行農業生產,並在適宜的地區定居。現代文明從未經歷過像本報告所描繪的這樣一種具有持續破壞力的天氣條件。因此,本報告中所指出的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也僅僅是一種假設。實際上,這種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天氣條件的細微差別、人類的適應能力以及決策者的決定。

在中國,朝代替換與氣候變化有關的例子是:
1.唐朝的滅亡在氣候由暖和變成寒冷、乾燥。
2.明朝的滅亡正好是在冷凍期。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我們要關注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尤其是中國大陸,通貨膨脹與氣候變化是一定有關連的。謝謝收看,再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