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字在第20集(腳本):談稻米
金黃稻穗頭低低,脫去外衣變白米。
晶瑩剔透似白玉,煮飯熬粥兩相宜。
小孩吃粥好身體,大人吃飯有體力。
農夫種稻汗水滴,粒粒得來皆不易。
(老師帶小朋友郊遊,走過村莊邊的小徑,兩邊是綠油油的秧苗,快到中午,大家在樹下休息)
茵茵:大家看!這一大片青草高低起伏隨風擺盪,好像一波波的海浪。
王老師:綠油油的一片看起來真舒服,不過這可不是青草,這是稻田的秧苗。
茵茵:秧苗是做什麼的?
王老師:秧苗就是稻子的幼苗,長大開花後結成稻子,去了殼就是我們每天吃的米了。(大家在樹下用餐)
王老師:咦?緣緣,你的便當怎麼沒吃完呢!
緣緣:飯太硬了,不想吃。
王老師:米飯硬一點比較香,可以慢慢的吃,我們邊吃邊講一個米飯的故事。在很久以前佛陀帶著弟子在一座幽靜的山中修煉,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下山雲遊,來到一個小農村,窮苦的農夫們見到佛陀都很崇敬,但還是準備了白米飯給佛陀和弟子們吃。許多的弟子沒吃完,把米飯都剩在碗裡,佛陀看在眼裡,臨走前問弟子們,你們有沒有聽到一些什麼聲音啊?弟子們搖搖頭,佛陀說:靜下來,仔細聽聽看,弟子們側耳傾聽,好像聽到了卻聽不清楚。佛陀又說,用心聆聽,就能聽得清楚,於是大家席地盤腿而坐,靜謐了片刻,果然聽到細小的聲音從碗裡傳出來,「好可惜哦!我們失去了為佛陀弟子效勞的緣份!」「會不會因為我們太硬了,他們才不喜歡吃」「也許是我們不夠香」……它們不停的反省著,卻沒有人埋怨弟子,弟子們聽了很慚愧,從此不再挑食,同時對大地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珍惜,而對師尊講的萬物皆有靈性也更加堅信了。
緣緣:老師,聽你講完我也吃完了,你看一粒米都沒剩。
老師:嗯……孺子可教也,能凡事心存感謝就不會浪費食物羅!一塊兒來聽聽毛筆爺爺為我們解說稻米這二個字的演變。
毛筆爺爺:稻米和小米是三千年前,商朝人的主要糧食。而當時的北方人天冷不種稻,看到的只是米缸中的米粒,所以甲骨文的稻米兩字就是以一個廣口細頸的陶器裝滿了一粒一粒的米來表示。到了周代,種稻的技術進步了,到處都有種稻,對稻就有了瞭解,所以金文造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稻字,上面是一串長長的稻穗,低低下垂,中間一隻手寫成爪字在上米,底下六個點是已經舂好的白米。整體表現很完整。第二個金文省略了稻子,再把底下的米移到左邊,第三個金文用禾來代替米,手中還拿著搗米的杵,動感十足。小篆則沿襲第三個金文省去了,而楷書源自於小篆沒什麼變化。至於米字甲骨文和金文都呈現出一大堆米粒,中間用一個東西把它隔開。到了小篆就把米粒連成一直線,楷書承襲了小篆也是以直線表示。
王老師:聽完毛筆爺爺的解說,大家要練習寫寫看羅,我們下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