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這一波經濟危機的主要根源就在於中國異乎尋常的高儲蓄率,以及中國對美國「只賣不買」的畸形貿易結構。

 


【時事論衡】「中國救星論」的迷思
 
⊙劉孟奇(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這一波經濟衰退來得又急又猛,而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世界經濟要完全脫離這一次的嚴重衰退,恐怕還需要1、2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在這個時候,人們對於任何能夠暗示「景氣可以很快反轉」的資訊,總不免會有過度樂觀的期待,甚至一廂情願地相信。例如最近在華文媒體中非常流行的「中國救星論」,就認為中國啟動刺激經濟方案,將是東亞鄰邦走出衰退的關鍵。


但是,最近來自美國《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等主流財經媒體的分析報導,則對於這種「中國救星論」的樂觀期望,迎頭澆上一盆冷水。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去年底中國宣布刺激景氣方案之後,國內企業貸款一時增加,鋼鐵價格也翻轉上揚。這兩個景氣領先指標的表現,讓很多人認為中國景氣已經開始反彈。


不過,2個月之後,中國的鋼鐵價格就又開始下滑。分析家檢視過去2個月的資料,結果發現,由於市場需求持續萎縮,去年12月中國企業所購買的鋼鐵,大部分最後轉成存貨,而短期鋼鐵存貨的快速增加,則對接下來的鋼鐵價格有更不利的影響。另外,去年底的中國企業貸款增加,其實主要是企業把握低利時機,趕快把應付景氣寒冬所需的「救命錢」借出來,保留現金或進行財務操作,而這部分並未轉成實質投資,也就是說,並未能真正擴大需求與促進成長。


《商業週刊》的分析則指出,由於中國的刺激景氣方案限制使用國貨,因此對於東亞鄰邦的出口幫助有限。事實上,過去2個月來,日本、南韓、台灣等東亞鄰邦對中國的出口都大幅下滑3到4成。


一言以蔽之,中國經濟並無法與歐美經濟脫軌,而自行演出「自力復甦」的奇蹟戲碼;除非等到美國安然度過金融危機,美國消費者解決債臺高築的窘境,並重建美國消費市場,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才可能重拾成長力道。


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這一波經濟危機的主要根源就在於中國異乎尋常的高儲蓄率,以及中國對美國「只賣不買」的畸形貿易結構。中國有沒有能力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從而不再替世界經濟埋下「不定時炸彈」,恐怕才是真正需要關切的重點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