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三國城市之洛陽、長安——東西古都與董卓曹操

 


三國城市之洛陽、長安——東西古都與董卓曹操 
 
文 ◎ 蔡大雅


洛陽、長安這兩個中國的古都,串起中國多少朝代的興衰,見證了多少君王的英明與昏庸,興建、被毀、重建,再被摧毀。無止盡的循環,在這兩個古都的歷史中,不斷地被上演著……


話說東漢末年,內有十常侍(宦官)敗亂朝政,外有黃巾造反叛亂,天災人禍不斷,諸侯擁兵自重,漢朝名存實亡。靈帝死後,長子少帝即位,何太后之兄何進召軍閥董卓入京洛陽,想要剷除宦官勢力。不料事洩,何進與宦官在內亂中兩敗俱傷,董卓從中獲利,掌握大權,廢少帝,立靈帝次子、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挾天子欲令諸侯,當時年輕氣盛的曹操刺殺董卓失敗,號召各路諸侯群起攻之,董卓在諸侯的圍攻下,劫持皇帝遷都長安。


董卓火燒洛陽 迫民遷長安


洛陽作為東漢首都已歷時二百年,而西漢的首都長安在西漢末年因遭受戰亂,早已衰敗。雖然東漢光武帝曾進行重建,但其規模始終無法恢復西漢時期的氣象。所以董卓要捨棄建設完備的洛陽,遷往地荒人稀的關中,遭受朝中大臣的反對。


但董卓剛愎暴虐,他令手下軍隊搜捕城中富戶數千家,冠以「反臣逆黨」罪名,盡斬於城外,然後奪取其家產;此外他還讓部下到處挖掘帝王貴族及有錢人家的陵墓,盜取陪葬的金銀珠寶。為強迫洛陽全體臣民悉數移居長安,便在城內放火,使宮殿民宅全部毀於一旦。


在中國歷史的朝代興替中,後來者往往會有意無意的抹滅前代存在過的痕跡,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將有形的文物消滅掉,比較隱性的則是洗腦、掩蓋史實或修改史書等。項羽的火燒咸陽宮,可說是開此傳統的先例。但若與董卓的卑劣程度相比,則又是小巫見大巫,因為史書並無明確記載項羽火燒宮殿的原因,而董卓火燒洛陽的動機卻是昭然若揭的。此話不提。


且說董卓把持朝政,將遠近親戚悉數封官列侯。他又在離長安城二百五十里外之地,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酈塢,作為自己的領地。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內蓋宮室,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選民間少年美女八百人實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家屬都住在內,董卓則往來長安,或一月一回、或半月一回。


塢堡發跡長安 東漢開始遍神州


塢是古時一種小型的防衛性建築,類似城堡,四周有城牆圍繞,前後開門,門有把守,門上有樓,門樓與城牆高處開有孔洞供瞭望與射擊用;塢內除了供居住的房舍以外,還有糧倉、手工作坊、兵器庫等設備,為一自給自足的聚落。漢武帝曾在北方建立許多塢堡,以防衛匈奴的入侵。東漢末年社會動亂,世族大戶也將自己的莊園建成塢堡形式,聚集族人群居,以抵禦外來侵襲。塢在三國以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於神州大地,直到唐朝天下太平以後,塢才逐漸消失。


後來董卓被其義子——人稱勇武第一的呂布——暗殺身亡,董卓的部下們帶兵殺入長安,繼續挾持漢獻帝、把持朝政。後來又互相攻擊,在長安城裏混戰,燒燬宮室,一方劫持帝王后妃到酈塢、另一方則拘押朝中大臣以為抗衡。


漢獻帝逃離酈塢,往洛陽奔去,追兵尾隨不捨,漢獻帝如驚弓之鳥,一路逃命,最後斷糧絕食、衣衫不整,棄車而行,宿於茅屋之下,落魄不堪,千辛萬苦抵達洛陽,卻仍不得安穩。


原來洛陽的宮室已燒盡,只剩下頹牆壞壁;城內則滿是荒蕪,到處長滿雜草,居民只有數百戶,又逢荒年,皆處於生死關頭。由於城內沒有食物,人們都到城外去剝樹皮掘草根為食,哪有餘力去納稅服徭役?


落魄的皇帝回到洛陽後,將年號改為建安元年(一九六年),讓隨行大臣搭蓋小屋作為天子容身之所,百官上朝議事,皆立於荊棘之中。除了少數幾位大臣以外,所有官員都必須出城去撿拾薪材野菜,方能維持生計;除了生活困苦以外,也要經常面臨牆壁倒塌壓死人的危險。漢末氣運之衰,無甚於此。


曹魏洛陽成隋唐城市基礎


在如此情況下,還要面對董卓舊部的來襲,有人便建議召曹操前來輔佐王室。曹操由於之前到山東一帶去對抗黃巾餘黨,獲得勝利,遂擁兵二十餘萬,坐鎮山東,儼然一方之主。曹操率兵擊敗來敵,以洛陽的重建與供糧皆不易為由,將天子遷至許都(許昌),自任大將軍、丞相,大小事需先稟告曹操,再呈天子,但皇帝並無定奪之權,諸事都任由曹操決定。於是曹操獨攬大權,在朝廷內安插親信,對外則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來朝中大臣曾數度上書勸請曹操登基為皇帝,都被曹操拒絕了。他說,如果天命在曹,則他會像周文王一樣,作為一開國帝王的父親,而非自己成為建國之主。曹操雖然握有皇帝的實權,但終其一生,其頭銜最高只到魏王。要等到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繼位,而後逼迫漢獻帝禪位,才算名正言順的坐上了皇帝的龍位。


洛陽在董卓之亂後,成為廢墟,直到曹魏取代東漢後,因欲定都洛陽而重建之,洛陽才又恢復帝都景象。曹魏的洛陽是依照曹操所領之城鄴的城市格局,重新建設而成(見下述)。宮城位於全城的正北方,在宮城的西北角,也同樣有三座高臺如鄴城的「銅雀」、「金鳳」、「冰井」一樣,矗立其中,兼具觀賞和軍事用途。


洛陽在設計上,通向北宮的南北中軸線上,也同樣模仿了鄴城,依「左祖右稷」設置祖廟、社稷罈及其他官署,成為中國城市的新形式。其明確的功能分區、中軸對稱、宮城和外郭城的區分,對後來隋唐的城市設計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繼承曹魏的西晉也以洛陽為都,後來在北方出現的十六國中,多數國家在設計本國都城時,通常是以曹魏的洛陽為範本。(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