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盡情演「義」的時代 三國(七)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盡情演「義」的時代 三國(七)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書法
三國時期,從書法的歷史發展來說,是完成漢字書體演變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楷書與草書已日臻成熟。漢字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字體的規範化,而楷書正是規範化的表現。


三國時期的書法藝術,當首推大書法家鐘繇。鐘繇不但書法藝術成就很高,而且政績也很卓越。鐘會、梁鵠、曹操、韋誕、邯鄲淳、胡昭等也是當世知名的書法家。


鐘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介紹: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可見,鐘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鐘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南朝劉宋時人羊欣《采古未能書人名》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 書),「行押書」指行書。鐘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麼為臨摹本,要麼系偽書。一般的認為有 「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又叫《戎路表》)、《調元表》、《力命表》。這是現存鐘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鐘繇的真跡。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說,《宣示表》是唐代所傳王羲之臨本。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所以他臨摹鐘繇的真跡非常成功,從中可以看到鐘繇書法的情況。《調元》、《力命》、《賀捷》三表,也是後人臨本,但成就亦較高。《薦季直表》藝術成就很高,元代陸行直讚美此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


「六帖」指《墓田丙台》(簡稱《丙捨帖》)、《昨疏還示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長風帖》(其後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為臨本,《丙捨帖》、《還示帖》,成就較高,也較接近鐘體,是上乘之作。至於《白騎帖》等四種則經多人輾轉臨摹,巳遠離鐘體。


「三碑」是《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簡稱《乙瑛碑》)、 《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全為刻本,是否鐘繇所作已無從考證。


鐘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佈局嚴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稱讚鐘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鐘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鐘書列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作為書法家,鐘繇對書法的看法也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書論較零碎,散見於後世文集中。


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鐘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竟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鐘論之要。


三國時的科技


*交通運輸工具


蜀漢的諸葛亮為了解決在四川崎嶇陡峭的山路上運送糧草,發明了一種被稱為「木牛流馬」的交通工具。關於「木牛流馬」的形狀,宋《陳後山集》中說:「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出」。清《河工器具圖說》認為:「土四,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木牛,即今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


根據今日專家研究,「木牛流馬」結構簡單,形似雞頭,一般長4尺,前裝木製單輪,輪緣裹以鐵皮或硬質橡膠圈。輪上部裝有凸形護輪板,可坐人載物,車身後部有支架,便於停放。有燕尾形手柄,車伕以兩手持之前推。分寬架、窄架兩種。寬架載重量可達500公斤,窄架能載200公斤左右。輕便靈活,製作簡便。這在當時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而在東吳,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吳在建安郡侯官(福建福州市)設典船校尉,強迫刑徒造船。長江中的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可見當時的造船水平相當高。


*手工業


在兩漢的基礎上,三國時的手工業依然在發展著。蜀漢以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益州的許多地方都產井鹽,人們發明了用天然氣煮鹽的技術,因此產量很高。當時,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主要來源。而東吳的冶鑄業以武昌為最發達,225年,孫權曾在這裡採銅鐵,打造大批兵器。在海鹽(浙江海鹽)、沙中(江蘇常熟)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產。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吳宮廷內的絲織作坊擁有上千的生產者,這都說明江南的絲織業已有了初步發展,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


*天文學


今人考古發現,早在漢時期的墓室的頂部,就有彩繪的或石刻的星象圖,這類星圖顯然繪製得比較粗糙,內容往往也不完整,有的只繪出單一的星宿(可能和當事人生前的官位相關)。


傳說三國時期陳卓編製了星圖,記錄了天空星星的位置。不過現在已失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