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南宋時期
作者:雅慧
【?見網2007年06月22日】8.南宋時期(公元1127年--1279年)
南宋的建立
金兵攻破開封時,康王趙構並未在城中,他當時正作為宋朝的大使,前往金朝首都求和,也因此而逃過一劫。北宋滅亡後,金兵繼續追捕康王,康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之後為了躲避金兵的追捕而四處逃難,經過4年的顛沛流離,才在1131年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宋高宗起初多任用主戰派大臣,如岳飛、宗澤、李綱等,積極對抗金兵的進攻,而岳飛等名將,也的確收復了許多失土,形勢大有可為。但宋高宗等到自己的處境穩固以後,便有意偏安江南的半壁江山,起用秦檜與金朝議和,使精忠報國的岳飛父子含冤而死。岳飛在朝代開啟之初便為後人演義了「忠」的精神,在南宋普遍萎靡不振的苟安心態中,散發出千古不朽的光芒。
南宋的城市
首都臨安(杭州)
南宋時杭州城
臨安古稱錢唐,自秦以來便為縣治所在,由於臨近錢塘江,成為商業重鎮。隋朝時改名為杭州,大運河的開通使其商業更加繁榮,五代十國時期是吳越的都城,在北宋時期是全國四大商業港市之一,對外貿易十分發達。
臨安四周為山水所圍繞,南方是鳳凰山、西邊是西湖、北方有寶石山、東邊則是錢塘江,自然環境極為優美,但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臨安的城市平面呈不規則的狹長形,不僅城牆無法筆直,連街道也是蜿蜒分佈。加上四條河流流經城內,橋樑隨處可見,小橋流水和曲道垂楊參差交錯,使城市景觀不需刻意雕鑿便怡然動人。
和宮城置中或靠北的城市傳統佈局不同,臨安的宮殿位於南方的鳳凰山側,而市場位於城市的北方。從宮城向北延伸的御道貫穿全城,是繁華的商業街道。各式商店集中林立於御道中段,南段則多官署衙門,官方的手工作坊和倉庫在北邊,太學、國子監等文化區則位於靠近西湖的西北方。臨安全城分為8廂(城外還有2廂,「廂」為當時城市的行政管理單位),共有68坊。由於避難的緣故,臨安的人口增加的很快,但城市面積因為自然地形的限制而無法擴展,所以城市的人口密度十分高,居住空間擁擠不堪。根據史料統計,南宋時臨安有26萬多戶,以每戶五人計,就有超過120萬的人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南宋時皇宮
南宋定都臨安之初,時刻有傾覆之憂,自然無心營建豪華宮室,以州城的府治為基加以增建。作為朝廷的殿堂只有二座,輪流使用,只在不同儀式時更換大殿名牌而已 ,規模不大,整體也較為儉樸。與金締結和約、稱臣納貢後,開始年年興建園林府邸,風格也愈為精緻典雅,只是格局上多小巧細緻,用途上多為休閒娛樂,少了作為帝都的磅礡氣魄。
臨安的街道中間是沙石地,供馬車行駛。二側人行道則舖設石板或磚塊,各寬10步。最外側有明溝,以收集雨水排入運河。由於城內民宅多是木結構,火災頻繁,遂在每條街道上都建有石製的公共房樓,以供火災時,附近居民可以將自己的財產家當移至石樓中以避免遭受火噬。
臨安城內有十個市場,市場位於廣場上,四周有屋舍圍繞。毗鄰市場的房屋住商混合使用,臨街一面架設店面,後邊則是手工作坊或住家。房舍建築比其它城市更華麗精緻,裝飾更多。臨安商業極為昌盛,各式商肆沿街林立,和北宋的京城開封一樣,屬於開放式的城市。
臨安之繁榮秀麗,在蒙古攻城破壞的20年後,當馬可波羅來到此處,仍驚歎臨安的富庶宏偉,視之為世界城市之冠,稱之為「天城」,可以想像南宋時的臨安是如何的優美繁華了。
其它城市
北宋末南宋初,戰爭頻起,在多國間互攻的情況下,以金兵對城市的破壞力最大。當時遼已立國二百餘年,入主中原已久,漢化已深,雖然視漢人為奴隸,也只是驅策其為己工作,並不多加殺害;漢化以後也依照中原的城市佈局興建城市。但金朝是新崛起的北方民族,強大之時尚處於相對未開化的階段,所經之處每每摧毀城池、屠殺城民,大肆擄掠而去,使百姓聞風喪膽。金兵自東北南下,攻破遼國和北宋,進逼江南,一路破城殺掠,中原各城受到極大的破壞。
江南及沿海地區的城市由於未受戰亂太多影響而得以持續發展。平江府(今蘇州)在南宋時是區域性中心,流傳至今的《平江圖》是至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平面圖,它詳細記載了南宋時期蘇州的城市佈局,為後世研究當時的城市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南宋時平江
平江府在春秋戰國時是吳國都城,由伍子胥奉吳王闔閭之命,「相土嘗水」、「法天象地」建造而成。之後輾轉為越國、楚國所有,秦滅楚後設立會稽郡,秦末項羽即從這裡起兵抗秦。自隋朝開鑿大運河以來,蘇州就成為航運中心,商業、手工業極為發達。
根據平江府圖,蘇州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3公里多、南北長4公里多,城牆略有曲折,共有5個城門,城門旁另有水門供水道貫穿全城。道路系統分為水路與陸路,皆呈方格狀交叉,城內有三條東西向、四條南北向河流,河道是人工開鑿的,與街道平行,通常是前街後河。城裡橋樑繁多,小橋流水人家,成為江南優美獨特的城市風貌。
蘇州風景如畫,城內的私人園林更如畫中之畫,可謂中國傳統園林顛峰造極之作。不僅數量多,意境也各具特色,滄浪亭、網師園、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等等,無一不是中國園林的精品。有些園林保存至今,成為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唐代以後往西的陸上絲路中斷,此後對外貿易多從海上絲路進行,帶動了沿海城市的繁榮。南宋時期泉州、廣州、明州成為主要對外貿易的商港,城內設有市舶司以管理對外貿易事宜。當時沿海城市裡居住著許多外國人,根據史料,泉州最多曾有超過萬名的外國人。在泉州、廣州城內皆設有「蕃坊」以供外國人集中居住,其中尚建有各個宗教的建築如清真寺等。
宋朝由於農業技術進步,糧產增加,帶動人口數的急速增加。宋初人口總戶數46.8萬戶,到南宋嘉定年間增到159.9萬戶,在270年間增加三倍。另一方面,商業的發達與城市形態的改變,逃避頻繁的戰亂等因素,促使農村的多餘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造成宋朝人口的高度城市化,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22%,相較於之後的明清時期,城市人口比例降到6%左右的情況,宋朝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城市化的時期。
磚石建築的進步
宋朝由於手工業和科學的發達,促使建築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除了木結構進入成熟階段外,磚石結構的建築技術也達到巔峰。此時的磚石建築以佛塔和橋樑為主。宋朝磚石製的佛塔形式多樣,除了傳統的密簷式、閣樓式外,尚有新創的花束式,就是塔的上半部呈花束狀、下半部仍是塔室形 。
宋代造橋的數量很大,據文獻記載,南宋時期,僅晉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5縣,新建橋樑76座,修建橋樑22座。此時所建橋樑,一是規模宏大,二是技術先進,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其中建於南宋初年的五里橋長達2500公尺,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梁式石橋。
南宋的滅亡
南宋的皇帝繼承了北宋祖先武功不振、卻喜歡風雅享樂的愛好,又多昏懦無能,沉溺在江南的好山好水之中,「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林升·題臨安邸)這首南宋的名作,鮮活的描述了當時朝廷上下的苟安心態。
而當時主宰中原的金國也逐漸重蹈遼國的覆轍,面臨著另一支新興民族──蒙古──的威脅。蒙古的鐵木真統一了各部族,被尊為「成吉思汗」,於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國。建國之初的蒙古仍臣服於金國之下,眼見金國國勢衰敗,鐵木真開始了擴張領土的行動。
他首先迫使西夏求和,然後大舉進攻金國,在短短五年內,佔領了金在黃河以北的土地,迫使金朝遷都開封,獻幣和親,才得與蒙古以黃河為界。後來蒙古將目標移向西方,延後了中土三國滅亡的命運。1224年,凱旋東歸的成吉思汗已經是歷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的擁有者,征服西夏、金朝和南宋已是命定的勢不可擋。
1227年,西夏被蒙古滅亡。面對蒙古的強大勢力,南宋忘記了北宋滅亡的教訓,走上同樣一條路,與蒙古聯合攻金,1234年,金國滅亡。此時南宋成為蒙古的下一目標,蒙古屢次進攻,終於在1276年攻破臨安,俘虜了年僅5歲的宋恭帝。
南宋初年岳飛盡忠的精神影響了南宋末年的臣子,文天祥、陸秀夫等人陸續擁立皇帝,繼續對抗蒙古的追兵。後來文天祥兵敗被俘,寧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從容赴義。在最後一場海戰失敗後,陸秀夫抱著幼主投海自殺,時間是1279年,南宋的歷史至此結束。
小結
文弱的宋朝自始至終一直面臨外敵的威脅,採取稱臣納貢的屈辱政策以換取和平與安定。在這種不穩定的情況下,卻能在文學、藝術、科學、工藝、農業技術、商業等方面獲得傑出的成就,締造了文化上的輝煌。
就城市發展方面,宋朝的城市歷經了歷史上最巨大的轉變,亦即從封閉式的裡坊制城市變為開放式的商業城市。裡坊的牆門消失、宵禁的法令取消,商店及私宅可以臨街開門、營業時間得以延長至晚間,也有夜市出現,城市形態迥異於歷來以政治或軍事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商業為主的近代城市。
由於工藝技術的發達,促成建築物的定型化與規格化,《營造法式》的出現正代表著中國傳統建築的成熟與制式的開始。自此以後,中國式建築基本上甚少變化,唯在細節方面琢磨而已。建築上的成就巔峰已過,此後就只能是向下回落,趨於刻板匠氣了。
參考資料
《上下五千年》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
《中國古代建築》,傅熹年等多人合著
《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董鋻泓著
《中國古代建築十論》,傅熹年著
《遊記》,馬可波羅著
《城鄉建設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