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油價走向
作者﹕楊傑夫
--------------------------------------------------------------------------------
【11月15日訊】石油及其衍生產品供應與需求的增加,反映了人類生存條件的改善,也使這種「黑金」的價格變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油價的走向自然成為人們的關切話題。
今年上半年油價曾一路攀升到接近80美元/桶,像觀察晴雨表一樣,人們每天都在盯著加油站的汽油價格,也在琢磨著作為汽油的來源,石油的價格到底會漲多高,是否像一些業界分析家的預測那樣會漲到100美元/桶。
面對油價狂飆,石油公司自然心花怒放,但是當普通消費者對居高不下的油價開始變得無奈又彷徨時,近期油價又戲劇性的陡然跌破60美元/桶。人們似乎鬆了一口氣,然而疑慮並未解 決,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油價的飆升?而油價又應該穩定在多少美元一桶?
其實這也是經濟家們的關注熱點。要回答油價穩定在多少美元一桶合理,需要知道油價飆升背後的因素。作為近兩年的油價回顧,這裡展示出美國政府的能源信息部門在兩年內的油價統計趨勢圖。
一般說來, 油氣的產量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不會大幅度下跌,同樣油氣的消費量也絕對不會在短期內大幅度的上升,以至引起供需缺口。那末為什麼油氣的價格會有那麼大的波動?
實際上油價的攀升與跌落與股市的行情差不多。很多情況下是某些因素觸發導致供求關係失衡,人們的心理狀態會隨之變化而產生出不同的反應。
當然它有人為因素(政治、戰爭、市場炒作等)和非人為因素(不可預測的原因,自然災害或突發事故等)等條件的誘發。從以上的油價統計趨勢圖,可以看出,2005年初油價開始走高,中間有兩至三次的短期回落,然後直逼75美元/桶大關,但並沒有出現有些分析家們預測的100美元/桶大關。
這兩年的油價走勢既包括人為因素也包括非人為因素。有因才有果,油價進一步走高不是憑空而起的,換句話說,也是有了序幕,才能引發出劇情的高潮。所以,我們需要把時間拉回到油價相對平穩期2002年前後,同時把劇情的主角回顧一下,按時間順序列舉以下幾點:
2002:產油大國委內瑞拉石油界的工人罷工
2003:產油大國伊拉克戰爭
2004:石油消費大國中國的石油飢渴和中國國家海洋石油公司的海外高價收購油公司
2005:美國卡特裡娜」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隨之紐約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揚,創下每桶70.90美元的歷史紀錄。
2006:美國阿拉斯加的輸油管道事故導致英國石油公司宣佈普拉德霍灣油田將全面停產。(普拉德霍灣油田為美國最大的油田)
把這些現象歸納起來,可以說委內瑞拉的罷工是油價攀升的導火索,伊拉克戰火把油價燒起來,中國的石油飢渴造勢和收購風是火上澆油,美國「卡特裡娜」颶風把油價吹到歷史高點,阿拉斯加的輸油管道事故則錦上添花導致油價再創新高。
前三點是人為因素,後兩點是非人為因素。可以說是人禍加天災促使油價開創歷史新高。然而,當這些因素趨於平伏時,高油價背後失去了支撐的條件自然也就回落了。所以,現階段油價的回落應當說是趨於正常的。至於回落到多少美元一桶,現仍處於調整階段。
譬如,在決定油價基本面的供求平衡方面,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在油價大幅回落時提出減產阻止油價下跌,該組織的一些產油大國也紛紛拋出減產數額。但另一方面,非歐佩克成員產油大戶俄國在提高產量,而石油大國伊拉克戰後恢復生產,有可能促使油價下跌,但伊拉克的產油能力需要一段時間重建。
上述的彼此之間的抗衡本身就是一種調整。目前情況下,在筆者看來,抗衡的焦點不是油價的攀高,而是如何阻止油價的下滑。
而現階段的這種回落,也考驗著交易商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沒有哪個交易商願意在油氣股市上被套牢,那怕是一段相對短的時期。所以那些交易商們既是被動的交易者也是主動地操作者,他們會充分利用某些因素導致的短期石油短缺引起的心理恐慌而實現獲利。
業界分析家們對油價的漲落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石油行當的經濟家們通常把正常價格加上通膨率作為將來油價的預測,在正常的市場調節狀態下,小幅度的價格上揚與回落都是正常的。
據上所述,筆者認為現階段價格的大幅度回落屬於回歸到正常的價格軌道。儘管價格的跳動仍隱含著某種市場的操作成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