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中國文化的又一輝煌時期 宋朝(九)

 


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中國文化的又一輝煌時期 宋朝(九) 
(公元960年--1279年)
作者:心緣
 
【正?網】
文學和史學篇
文學


宋朝文學的主流是詞。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而盛於兩宋。詞在宋代文壇上佔據著主導地位,與唐詩前後相輝映,有「唐詩宋詞」之稱,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璋編的《全宋詞》收錄詞人1330多家,作品有19900多首。


宋詞題材廣泛,並先後出現了婉約派和豪放派等多種藝術風格。在表現手法上也更加多樣化,抒情寫景之外,重舖敘和議論,以詩為詞,甚至是以文為詞。此外,在形式上,由宋初的以寫小令為主,發展為多寫慢詞,還創製了不少新的詞調。


如同唐朝出現了諸多大詩人一樣,宋朝亦出現了為數眾多的詞作大家,如晏殊、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姜夔等。


柳永(約987年~1053年),字耆卿,福建崇安(今屬福建)人,是北宋詞壇上影響最大的詞人之一。他發展了長調的體裁,善於用民間俚俗的語言和舖敘的手法,組織較為複雜的內容,用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他的詞作具有濃厚的市民氣息,風行一時。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屬四川)人。他是北宋的文壇領袖,能詩善詞。他以詩為詞,不僅用詩的某些表現手法作詞,而且把詞看作和詩具有同樣的言志和詠懷的作用。蘇詞富有幻想的浪漫精神和雄渾博大的意境,表現出豪邁奔放的個人性格及其樂觀處世的生活態度。他是宋詞豪放派的創始人,其代表作有《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李清照(1084年~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以委婉含蓄、風格清新著稱,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由於生活的巨大變化,她的詞以宋室南渡為分界,有前後期的不同,前期詞的基調歡樂明快,後期詞充滿著身世飄零、國家興衰之感。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山東濟南市)人。他既是南宋著名的愛國志士,又是開創一代詞風的傑出文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蘇詞的豪放風格,並吸取了豐富的民間語言,採用了大量的散文化詞句,筆力雄健,風格多樣,開拓了詞的境界。他創作的詞很多,現存的《稼軒詞》共有六百多首,是兩宋詞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內容非常廣泛。


南宋後期,以姜夔為代表的一批詞人,開始講究章法、音律,文學史上稱為格律詞派。姜夔的詞常常將詠物和抒情結合在一起,寫得含蓄深婉,空靈細密,代表作是《揚州慢》。


宋朝除了大量的詞作外,還發展了新的文學形式:話本小說。話本小說萌芽於唐代,當時稱為「說話」和「市人小說」。到了宋代,隨著城市的日趨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娛樂生活需求的「說話」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學形式之一。宋時的「話」是故事的意思,「說話」就是講故事,說話的底本就叫「話本」。說話的內容,有說經、講史、小說,其中以小說最受歡迎。 宋代話本流傳至今的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國誌平話》、《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以及《京本通俗小說》等。


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元明以來的一些章回小說很多就是在宋代話本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的。


此外,戲劇藝術在宋朝也開始盛行起來。從1959年在山西侯馬金代董氏墳墓裡發現的一座戲台模型看來,當時舞台設置已相當完備,上邊五個角色正在「作場」,末、旦、丑、淨全有,神態逼真,可以說是相當成熟的舞台藝術。當時宋朝境內流行的有傀儡戲、影戲和雜劇。傀儡戲即木偶戲,種類很多。影戲最初是用紙剪成的,後來用皮(驢皮或羊皮),所以也稱皮影戲。雜劇是從唐代的參軍戲發展演變來的,唐代參軍戲的角色只有兩個,主角叫參軍,配角叫蒼頭,情節一般比較簡樸。宋代的雜劇,繼承了參軍戲諷刺現實的精神,但情節比較複雜,角色也增加到四五人以至七人之多。


史學


宋朝史學最突出的成就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晉,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時期1362年的歷史。


《通鑒》取材豐富,考證詳密,修書時根據的材料,除正史外,雜史多至322種,往往一事用三四種資料纂成,史料的真實性勝過許多正史。司馬光寫該書的目地在於「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絕大部分篇幅記述歷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對於文化等方面則較少記載。該書對後代史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除了《資治通鑒》以外,比較著名的史學著作還有南宋史學家鄭樵編撰的《通志》和南宋史家袁樞所編著《通鑒紀事本末》。《通志》共二百卷。最大的貢獻在二十略,這是全書的精華,其中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木等五略為舊史所無。六書講文字,七音講語音,是鄭樵的首創。《通鑒紀事本末》則是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歷史著作。宋以前,中國史籍只有編年和紀傳二體,這兩種體裁各有缺點,編年體以年為經,「或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紀傳體以人為主,「或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因此給讀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有鑒於此,袁樞對《通鑒》進行改編,區別門目,綜括1300多年史跡,分隸239目,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為起迄,故名「紀事本末」。袁樞的著述,為歷史編纂學開創了新途徑。


此外兩宋時期的當代史的編修也有顯著的成就。宋朝政府設置專門的史官,分別纂修實錄、國史、會要等書,內容都比前代同類書詳細。如現在流傳的《宋會要輯稿》,是清嘉慶年間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原書有二千二百餘卷,輯本雖殘缺不全,仍約有五百卷。其中十分之七八的史料都是《宋史》中所沒有的,是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參考書。


由私人編寫的當代史書,其中比較傑出的巨著有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該書專記北宋九朝史事,原書已佚,今本五百二十卷,是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重新編次分卷的。《長編》取材廣博,考論詳悉,是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著作。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此書是為續李燾《長編》而作,原書已佚,今本《要錄》也是清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李心傳還有另一部與《要錄》互相經緯的著作《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專記南宋前期的典章制度,史料價值也很高。還有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諸事,書中廣泛的搜羅了有關宋金交涉與和戰的言論和記述,其中引用的史料,價值很高。


兩宋時期的志書不但大量出現,而且編纂體例也漸趨完備,其中專記一地的方志,有范成大的《吳郡志》,梁克家、陳傅良的《淳熙三山志》,施宿的《嘉泰會稽志》,周淙的《乾道臨安志》及潛說友的《鹹淳臨安志》等。另外,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專記北宋末年開封的繁華景象;周密的《武林舊事》、吳自牧的《夢粱錄》,專記南宋杭州的城市狀況,也都是富有史料價值的地方史著作。全國性的志書,則有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元豐九域志》及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等。


金石學和類書
 
金石學開始於宋代。當時的金石學家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對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對古器物的鑒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釋;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來考訂歷史記載。主要的金石學著作,北宋時有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的《考古圖》、王黼的《宣和博古圖》;南宋時有趙明誠的《金石錄》、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洪遵的《泉志》、洪適的《隸釋》和《隸續》等。


北宋人編纂的類書,重要的有《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和《冊府元龜》,號稱四大部書。另外還有南宋王應麟編纂的《玉海》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